|
自性化现的“四相”
再看“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对这个“四相”解释得最好的是《圆觉经》。
有好多人把这四相解释为外相: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别人,众生相就是众生,寿者相就是老头。
其实这个世界本是我们自性化现出来的,如果心中没有这四相,那么外面的四相也就不存在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圆觉经》中释迦牟尼佛是怎么给净诸业障菩萨解答的四相。
我相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就是如果心中觉得有所“证”,就是“我有所证”,这就是我相。有所证“菩萨境界”,有所证“佛的境界”,有所证“涅槃”,都是我相。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用“如是如是”就把三藏十二部给讲完了,讲到最后就是“无所证”——“如是如是”了。
只要觉得有所证,就有无明,其中包括所有的名利心。其实没有一件东西是你的,妻儿、名誉、金钱、三千大千世界,包括菩萨乘的各个境界,包括涅槃,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这些东西都是人家的,是有为的,只有你的心是你自己的。
释迦牟尼佛后面又跟了一句“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圣贤的果位,怎么证都是我相,就算了知自己清净涅槃了,也还是我相。
这也就是为什么“修念佛禅一千年没有一个开悟的”原因。
人相
“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前面说了,证的是我,如果没有了这个,但觉得“我‘能悟’”,这就是人相。
“哦,我知道了”,你知道什么啊?!一槌!因为你这是着人相了。
后面释迦牟尼佛解释道,“其心乃至圆悟涅槃”,哪怕已经到达悟道涅槃的境界了,“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前面提到太虚大师《我的宗教体验》中的那个境界,当他写出那些东西的时候,他就已经着人相了。所以,他内心是非常痛苦的,没有能继续走下去,只是给朋友们在修行路的拐弯处点一下。这都是源于他那深深的悲愿心,这是真正的乘愿再来的大德。
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这就是众生相。
当不着“心所证者”,就破了我相;不着“心悟证者”,就破了人相。但如果你觉得:“我多厉害啊,你们都很佩服我”,这样的念头就是着“众生相”。
只要有一丝认为别人不如你的念头,就有了众生相。
很多朋友特别执着一个东西,比如“我找到了一个好的老师”。其实你只是宿世间跟那个老师有个善缘,大家都在这儿演一出应该演的戏,演完了因缘就断了,只是一个因缘而已。如果你觉得别人真笨,自己就了不起,找了一个好师父,你就着众生相了,因为有了内外的分别心,那就是众生相。
曾经跟一个徒弟说,总有一天,你要把“回家人”给忘了。“忘了”的意思就是不要再执着于他讲的东西,不要再执着于他这个人。但并不是不恭敬,因为你还要表法。
释迦牟尼佛在后面又加了一句,“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如果认为自己不着“心悟证”了,别人着“心悟证”,就是有众生相。
在这里,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如不能证到一切众生皆法身佛,有一念分别心,即“众生相”。
寿者相
这三相是个渐次的见地,在破这三相之后,最后还有个“寿者相”——在圆觉经中是“寿命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当不着我、人、众生了,还有一个死在那儿的相,也就是清净相,业障和智慧都不见了。
这时候也只是个罗汉果,仍然有一个寿者相。要破这个相,非常简单,无我、无人、无众
生、无寿者地去行一切善法,靠这个才能跑出来。
破“四相”有多重要
释迦牟尼佛最后说,“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大家知道有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说法,但是如果不能破“四相”,就算经过无量劫,也还是走不出来。破“四相”就有这么重要。
其实到这里,我们就通过这“四相”又讲了一遍《金刚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