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是我们后人所讲的「般舟三昧」、「佛立三昧」,是以绕佛為主。
绕佛实在是累了,这是对我们现在人讲的,我们业障重,没有那麼好的体力,可以坐下来休息,休息好了,赶紧再出来绕。绕的时候出声,坐下来的时候止静,不出声,可以默念,也可以不念,不念怎麼样?听,听绕佛念佛的声音,专心去听,这都叫「摄心念佛」,这方法都很好。如果精神提不起来,昏沉的时候,拜佛。所以在昏沉的时候拜佛,这是最好的对治方法。分三个区是这麼一个意思,样样都消业障。如果是「这个能消业障,那个不能消业障」,业障就很重了。為什麼?业障是从妄想来的,念佛还要打妄想,业障怎麼能消的了?
问:「有人说现前眾生业障深重,念阿弥陀佛太慢,来不急帮助眾生,需要念咒,可以立即帮助眾生。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答:我刚才讲过了,古大德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急难的时候愈简单愈好。咒比名号多,名号好念,「阿弥陀佛」四个字,紧急关头,「南无」两个字都不要念了。你们看看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裡头有记载,有人向莲池大师请教:「您老人家怎麼样教别人念佛?」他说:「我教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您老人家自己怎麼念佛?」他说:「我念『阿弥陀佛』四字。」他说:「為什麼?為什麼教人家六字,自己念四字?」「别人未必这一生当中求生极乐世界,加『南无』,『南无』是皈依、是礼敬,客气话,要客气一点。我是这一生决定要求生净土,客气话统统免了,就是一句佛号。」《弥陀经》上「执持名号」,名号就四个字,你说多简单!愈简单愈有力量,六个字就不如四个字,四个字比六个字更有力量!咒更长,愈长,你的心力就愈散,不能集中;愈简单,你心的力量愈集中,集中才產生力量。你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念咒不如念佛」。
為什麼说「念经不如念咒」?经长,经比咒长。小经,念一部《阿弥陀经》,哪裡能比得上念一遍《往生咒》简单?《往生咒》比《阿弥陀经》简单多了,佛号又比《往生咒》简单。记住!愈简单的愈有力量,这个不能有疑惑,不能有误会。从前黄念祖老居士拿照相机做比喻,还满有道理。他说:「阿弥陀佛就像傻瓜照像机,每一个人拿了一按,张张都好,没有一张照坏的。高级照相机十几万一台,三十六张底片你拿去照,一张都照不好。要是专家照,一捲也许能够照个五、六张好的。」不如简单的好,愈简单愈好!今天时间到了。
佛学问答 ﹝2000/11/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21-90-49
有一位同修问,他说:「他在公司裡面担任很重要的工作,有时候為了争取一些利益,会做一些违背佛的事情,我心裡有时候很矛盾。这些是否会影响我的修行?」
答:我想他这个问题,也有不少同修有类似的。首先,我们要懂得「修行」两个字的意义。「行」是行為,包括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行為有了错误,把错误的行為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这个意思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细的记住,真正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行為,总的来说,不外乎三大类:一个是善的行為,一个是恶的行為,另外一种是非善非恶,佛家讲无记的行為。「无记」就是说不上善恶。最重要的,把恶的行為修正变成善的行為,这是真正叫修行。
可是善跟恶的标準是什麼?我们不能不知道。善、恶实在讲,没有一定的标準。我们仔细去观察,中国人跟外国人的标準不一样,古人跟今人的标準不一样,甚至於我们在一生过程当中,儿童跟年轻人的标準不一样,年轻人跟老年人的标準也不一样,所以这个标準太多太多了。可是标準不管怎麼多,佛法裡头有一个绝对标準,只要能够与绝对标準相应,你就没有错。这个绝对标準是怎麼说法?凡是為私就是恶,凡是為眾生就是善。记住这个标準!
想想我们净土宗过去永明延寿大师,这是我们净宗的六祖,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他在没有出家之前,他是个公务员,管税收裡面的出纳,做这个工作。他常常偷盗国家的公款,拿去放生。偷盗国家公款这个行為不善,有恶。可是他拿去救护眾生的生命,这是善,他不是為自己。不但不是為自己,他知道这是犯法的行為,他不是不知道,如果这个事情要是被揭发、被追究,他是死刑,他自己愿意接受法律的制裁;换句话说,愿意接受死刑,他要救活许许多多的眾生。我们从他这个心,从他这个行為裡面去观察、去学习,真的是捨己為人,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这是大善。
所以诸位要晓得,善恶并没有标準。你看到是做恶事,我们是凡夫,不知道他的用心,没有看到它的后果。因此,我们对於作恶的人,也不可以轻易批评。為什麼?不知道他的动机。也许他的动机是纯善,我们要是恶意去毁谤他,我们就冤枉了好人。六祖大师在《坛经》裡面教给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这些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把它放在心上。真有智慧、真有神通的人他清楚、他明白,我们凡夫不了解,所以凡夫很容易造业,道理也都在此地。
我们今天為了争取利益,利益是应当争取的,我们这个利益拿来做什麼?你经营一个公司,你是经商,在佛法裡面有不少商主菩萨,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从事於这个行业。经商,当然要赚钱,赚的钱不是自己享受,赚的钱是帮助社会,帮助苦难眾生,你的作法就对了,这是菩萨的作法。修行,把我们自私自利、贪图世间五欲六尘享受这个念头,改变為牺牲奉献、帮助世间一切苦难眾生,这叫真修行。无论在哪个地区,无论在哪个时代,弘法利生不能离开金钱。没有钱不能办事,钱是要的,但是钱不要用在自己享受上,就对了。自己的生活能够节俭,修积的功德真的是增福增慧,世间一般人讲求富贵、求长寿,你决定可以得到。
最健康的生活是最节俭的生活,这个我们看得太多了。最近我在澳洲,看到一批老人,乡下的老农,七、八十岁,跟我见面的差不多都是八十多岁、九十多岁,身体健康,还要学佛法。我问他:「你信什麼教?」「基督教徒。」虔诚的基督教徒来听我讲佛法,听得很欢喜,问我要书、问我要资料,他们很想学习,我们很受感动,所以这是世间真正有福德的人。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这样子你就晓得,不会影响修行。修行,简单的说,就是转恶為善,转迷為悟,转凡成圣。我们走的是佛菩萨的道路,佛菩萨在今天这个环境裡面,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第二个问题:「学佛要达到无心境界,无心境界是否事业上也不要努力了?到什麼程度為佳?是否除了不要心,其餘什麼都要?」
答:「无心」,千万不要把名词误会了,无心是无妄心、有真心,无恶心、有善心。所以「无心」这两个字要搞清楚,不是连真心也没有了,善心也没有了,无心就变成木头人,那就错了。大乘经上常讲的「无心」,是「无妄心」这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无妄想心、无分别心、无执著心,然后全心全力那个心是真心,我们讲「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个心有,这个不是无。与这五种心相反的没有,这是真心。真心去工作,无论在哪一个行业,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岗位,都是菩萨事业。什麼是佛菩萨?佛菩萨是一切眾生的榜样,我们这裡题的是「学為人师,行為世范」,这就是佛菩萨。我们在同行裡面,给同行做一个好榜样,给同行做一个好模范。譬如你所经营的这些事业,决定要用真诚心去做,利益一切眾生,决不為小利而伤害眾生。
在今天,这些事情就太多太多了。譬如医药,现在医药裡头假药很多,这个害死人!為了图一点小利,造假药来欺骗眾生。所以我们今天要用药,一定要很小心、很谨慎。新加坡政府检验比较严格,假的东西少,它要通过好几次的检验。香港就靠不住!我过去在台湾,有很多同修到香港,很多人去买片仔磺,这是很好的药。可是在香港片仔磺的价钱相差很多,有些地方卖得很贵,有些地方很便宜,假的太多了!我们一般人不识货,很容易上当,很容易买到假的。
我过去在美国中药店,我也有一次去买两粒片仔磺,回来的时候打开来一看,还好,不错,有一粒是真的、一粒是假的,我们也就算了,不再去找店裡麻烦。因為这个东西不是他造的,他进口来的时候,也是受别人欺骗。这个就是过失。菩萨商人决定是货真价实,这是菩萨。如果真的想為赚钱,你用真诚心去做,你绝对不会少赚。你用造罪业、欺骗眾生的手段赚来的钱,说实在话,还是你命中所有的,你绝对不会在命中所有的会多赚一点。如果你有这个本事,我也会去干!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我教同修,初学佛的人,我教他一开端就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我过去都是这样教人。你初学佛,你要读什麼经?我教你先读《了凡四训》。三百遍念完之后,你就有个深刻的印象,你就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决定不会再用非法手段去欺骗人。為什麼?得不到一丝毫的利益。你以為用假东西把人钱骗过来了,骗来的还是你命裡头有的,你说冤不冤枉?為什麼不用诚实的心处事待人接物,修积功德?那个福报无量无边。害人是折福,决定不会增福。老老实实处事待人接物,这个人增福。
我们今天,大家都希望找一个好的环境来修行,找一个好的环境来生活。什麼环境好?实在讲,应当是要选择。古圣先贤也都教给我们,孟夫子的母亲也选择邻居,选择好邻居。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也要懂得选择一个好的环境。什麼叫好环境?这个地方的人忠厚老成、不欺骗人,这个环境好。我们在世界上走过许许多多国家地区,新加坡这个地方算不错!这个地方人民守法、不欺骗人,这个很难得。他為什麼能做得这麼好?得力於法治,惩罚很严,大家不敢犯法,不容易。可是最好的环境是什麼?不是法治。法治是什麼?并不是叫人真的心服口服,是没有办法不守法、没有办法不做好人,不做好人要受惩罚。最好的方法是「礼治」,中国古人提倡的礼治,从你自己良心裡头处罚,不要法律,最高、最上乘的,那是古圣先贤的教育,明理,可是现在已经非常难得了。
我们到澳洲,澳洲的环境不错。过去我们的韩馆长第一次到澳洲,非常讚叹,她说:「人间天堂。」澳洲人為什麼那麼样的淳朴?地大人稀。人少,这也是一个因素,人少的地方好。澳洲土地面积大概跟中国、跟美国差不多大,人口只有一千七百万,我去的时候。最近几年大概移民的多了,今年报纸上统计的一千九百万,多了两百万人。人少,人与人就特别亲切,就不会骗人。因為人太少了,看到人很珍惜。澳洲的土著,我跟他们接触,我去参观土著的学校,我看到土著的学校小朋友非常重视伦理,他们懂得孝顺父母,懂得尊敬尊长,我看了非常感动,很难得!所以我们要是把中国伦理道德的教育介绍给这些学校小朋友,他们很容易接受,跟他们的想法、作法完全一致。所以我们对於土著学校,我们要帮助它。我们要把中国的伦理道德的教学、把大乘佛法的教学,要介绍给他们的学校。我在那边,跟他们的学校相处得非常融洽。好像这一次我们的温馨晚会,他们学校派两位代表来参加。从这个地方,我们选择生活的环境、修学的环境,也是有标準的,值得我们做参考。
不是说佛家讲的无心的境界,把什麼事情都不要做了,那是错误的。就像我平常劝大家讲的「放下」,有些人误会了,把工作也辞掉了,什麼都不干了,过了几个月写信给我:「法师,您教我放下,我现在统统放下了,现在我没有钱了,我生活成问题了。」这是完全错会了意思。你工作放下了,谁养活你?佛菩萨不会养活你的。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佛菩萨教我们放下私心、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不要去追求名闻利养,放下是这样的放下。你真的有成就、有功德,实至名归,这是你应该得到的。不应该得到的,放下;应该得到的,可以得到。佛是通情达理,佛不骗人,佛的话我们要仔细听,千万不要產生误会,这一点非常重要。
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居士们问:「弟子们一向都有做放生的活动,通常我们都在星期天到市场买一些鱼类放在一个湖裡。由於所放的眾生数量相当大,日子久了,湖裡的眾生也显得拥挤,於是弟子们就有了疑问。第一个:弟子们是否应该继续同样的湖放生?註明:此湖乃私人產业,严禁垂钓。」
答:这当然是好。但是如果这个湖裡头已经非常拥挤,你要另外找地方。这个湖是私人的,禁止钓鱼,好!找不到这样的环境,至少要找到比较偏僻一点的地方,钓鱼的人少。不过也很麻烦,将来你放多了,大家晓得这地方鱼多,都到这儿来钓。这个事情要有智慧。放生,实在讲,不必订日子,订日子有很多弊病。这些去抓鱼的人,听说哪一天有人放生,销路很好,他就拼命去抓。如果他每天抓这麼多鱼,没有销路,卖不掉,他就不抓了,那比放生的功德还要好。所以,一切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
过去我们在台湾,我是从学佛可以说就提倡放生。到以后,我放生就很少做了。我去印书,印一些劝人吃素的书,劝人爱护动物的书,这也属於放生。丰子愷的《护生画集》,早年我从香港得到一部之后,带回台湾,我就大量的印送,帮助一般人增长慈悲心,爱护动物,不吃眾生肉,不伤害动物,这都是属於放生。这个事情怎麼作法,你们自己一定要多想一想,怎样作法比较妥当。最不好的,在台湾发生过许许多多这个现象,规定哪个日子要放生,让这些猎人大发利市,他们拼命去围捕,到这个时候来卖给你们,你们看到又不能不买,所以这种放生反而是害了眾生的生命。
我有一年在台中,李老师在慈光图书馆讲经,有几个人抬了一隻大海龟,大概是二、三十年前的事情,抬到慈光图书馆大门口,有许多人看到了,大家出钱,价钱很高,凑了一些钱买来了,第二天到海裡面去放生。过了一个星期,他抬了两隻来。大家看到了,怎麼办?还是买下来,放生!再过一个星期,抬了五、六隻来了,李老师立刻就下令,不要理他,不要买牠。為什麼?愈买愈多。他知道这个有价钱,他卖得掉。他在别的地方卖不掉,到我们这个地方来有销路,他就去抓。所以以后我们就不放生,不放海龟了。以后海龟就不见了,没有了。这个是对的,正确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现代人一些心理,要懂得他的心理,这个值得做参考。
第二个问题:「如果把一小部分放生的钱,拿来买饲料给所放的眾生吃,是否如法?」
答:这个如法。你放生,当然你就得养活牠。你不养活牠,让牠饿死,那也是错误。所以,饲料喂眾生,这个是好事情,也可以这样作法。所以一切都是為了真正爱护眾生,这个爱心难得,爱心可贵。有的时候爱心是好的,我们的事做错了。了凡先生在讲善恶标準裡面讲,这叫「正中偏」,你爱心是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