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zcsc
发表于 2018-8-6 10:47:42
本帖最后由 sdzcsc 于 2018-8-6 10:53 编辑
xiang96 发表于 2018-8-6 10:08
达摩祖师传给二祖的就是四卷楞伽经,禅宗五祖以前都是以楞伽经来印心的,到了六祖才改为金刚经印心,金刚 ...
现代人的根性比古人差了吗?
借用六祖的一句话:人虽有古今,佛性本无古今。今人身与古人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而且一般来说,根性是学佛法越多,根性越好,那么是古人学佛法积累的资粮多,还是今人学佛法积累的资粮多呢?当年佛在世时,一位老人在八万劫之前就念了一句“南无佛”,就能在世尊讲法后证阿罗汉果,更何况读了诸多佛经呢。现在是最好的时代,在过去,一些人想读佛经,还读不到呢,现在呢,由于互联网等手段的存在佛法的传播方便多了,只要想读,每一部经典随时可以读,甚至能看到各位祖师大德的注释,请问还有比这更好的时代吗?
再说,我们每一个人,谁不是从古人过来的,难道我们是古人时根性好,然后过了几千年,又学了几千年的法,反而越来越退步了?
那么是今人根性好,还是古人根性好呢?
xiang96
发表于 2018-8-6 13:08:29
本帖最后由 xiang96 于 2018-8-6 13:48 编辑
sdzcsc 发表于 2018-8-6 10:47
现代人的根性比古人差了吗?
借用六祖的一句话:人虽有古今,佛性本无古今。今人身与古人不同,佛性有 ...
你对于第六意识和第七识的体性没有搞清楚,你把第六识知识的积累当成了根性的增益,这个与根性毫无关系。
下面我先转载一段文章:
一切法的证得都需要意根证,意根证得以后对一切法就有了智慧性的认知,就能自动自觉的不犯戒行。如果意识对戒律的解读影响不了意根的话,当恶业的因缘具足时,意根还是会随着自己的烦恼习气来造作身口意恶业,意识不太容易控制。意根证得了相关的法义改变认知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外缘都不会依着自己的习气再去造作身口意恶业,因为祂不会对那些不实的法有所用心而去造作什么,恶法就更不想造作了。
戒先由意识来受持守护,慢慢牵引意根,让意根不得不守戒。当意根守戒养成了习惯,就会自动自觉守戒,这时就不用意识来督导和规范了。当意根不能守戒,需要意识不断的规范和督导时,是意识所持的有相戒,这个阶段是从凡夫位一直到二果和十回向位菩萨为止,这个阶段的人必须持有相戒,因为意根没有初禅定的定水滋润,没有殊胜的身心觉受功德,不能断除烦恼,必然要因为烦恼而造作恶业,致使无法保全戒律。
在断除我见和修出初禅定之后,意根逐渐断除了烦恼,心地自动清净下来,就不再需要意识监督和看管了,这时才可以持无相的心地戒,不用太在意世俗相,遇到任何缘,都能心不越矩,因为没有心行。为了救护众生而在色身上的造作就不属于犯戒,不会因此而下三恶道受恶报。任何人没有修到这种层次,如果不持有相戒,专门行持地上菩萨的无相戒,因为心行还不够清净,烦恼都在,那么只要涉及到戒律问题,必然容易犯戒。因此说修行一定要按部就班,不能跳跃式的急躁冒进,刚刚学走路时不要想跑,容易摔跟头。
戒,先戒六识,后戒意根。守戒需要六识先守持,意根最后一起守持。六识所守持的戒都是有相戒,意根守持的戒是无相的心地戒,只有在意根变得非常清净时,才能守持戒律。意根能自觉守持戒律时,并不在意外表外相,因为意根对于世俗界并不感兴趣,无心于世俗法,那么在世俗法上的行为造作就没有心的过咎,也就不犯戒,但为了不让众生生起误会而诽谤,为了更好的摄受众生,菩萨还是要随顺于大众的心理,所有外在的行为也要严谨和庄严,要具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而其内心并不着于这些相貌,这时大乘的心地戒就成就了。
所以真正看人不能只看外表,要看他的内心。众生无智慧,喜欢着于表相,菩萨有智慧注重内心。有心地戒的菩萨才能更好的随任何缘度化众生,而不被众生所度,因为不易动心故。菩萨于因缘示现种种相,可是内心深处之意根不为相而起心动念。所以大乘戒戒心地意根。小乘戒戒外相六识。
以上文章是从持戒律的角度来说明小乘是大乘的基础,一般人都是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但也有跳级生,比如龙女、六祖这样的人就是跳级生,跳级生就是根性利的,普通学生就是根性劣的,那么你是不是根性利的人呢?就从持戒来看,根性利的人摄心为戒,你能不能摄住你那颗心猿臆马的第六识呢?你果真能摄心,绝对是如法而说,如说而行的,怎么现代人一个家庭都有那么多的矛盾?离婚率那么高?现代资讯那么发达,怎么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是利益纷争?战争不断?法华弟子内部怎么有那么多是是非非?连六和敬都做不到呢?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根性利?
xiang96
发表于 2018-8-6 14:31:27
佛教中需要证悟的一切法都属于秘密法。所谓的秘密法,就是说这些法需要自己亲自去参究,亲自去考证,不要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现成的答案,不要用意识心去猜测和想象。因为从别人那里得到现成的答案,以及猜测想象出来的答案,都只与意识心相应,意识容易了解掌握,而意根并不能了解和掌握。意根要了解掌握必须经过参究的过程,意根亲自参与意识的思惟取证,了解意识传递过来的每个细节,掌握每个证据,作以考证和思量,当证据充分时,意根才能思量清楚,才能了知究竟。意根不知就不证,意根不证,就有疑,有疑不证真,就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
所以佛教中不仅大乘法严格禁止明说密意,即使是小乘法中也要禁止明说过于具体的观行,避免意识知而意根不知。如果明说,意识心很快就能明了,而无法再去参究,如果不经过参究,意根就不能明了,不能证得,意根有疑而不决,那就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
大小乘中的任何一种法,不仅要意识证得,最主要是要让意根证得。因为意根掌控身心,一旦证得真理,就能随顺于真理,放松身心,从而使身心有解脱的功德受用,意识的解悟没有解脱功德受用,身心不由意识作主,况且意识也不能去至未来世,也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存在起用。而意根证悟时,身心世界肯定要发生动转,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会有明显的变化,他人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此人精神状态改变了,轻松自在,意气风发。过去的禅师们有道眼,看见一直在辛苦参究的弟子走过来要向自己表明参禅的结果,不用弟子开口,禅师就知道此人得道了,因为看见弟子整个人的精神风貌气质都改变了。
由此可见,意根对于证法的关键性重要性不容忽视。修行人万万不能满足于意识的粗略而浅薄的了知,而抛弃意根深切的体证于不顾,自失佛法的大利和真实利益。
xiang96
发表于 2018-8-7 09:52:48
法华之子 发表于 2018-8-6 10:37
谢师兄。
如师兄,按《楞伽经》:
转载:
这时的阿赖耶识就改名为异熟识或者是菴摩罗识,心体里面还含藏着七识心的尘沙无明没有断尽,这时也可以把祂方便叫作第九识,其实还是原来的那个如来藏,只是依据心体里包含的内容不同而改个名字罢了,这样的话,祂只是名称改了,心体不变,还是原来那个,并不是又多了一个识。
等到无明都断尽时,祂的名称还得要改,叫作第十识、无垢识、大圆镜智或者是真如。因为这时七识心已经没有无明、烦恼和烦恼习气了,是完全彻底清净的,第十识的心里再也不含藏七识心的染污业种,已经无垢了,又叫无垢识,其实祂本来就是无垢的,是七识心连累了祂,所以成佛以后也不是又多了一个识,仍然是八个识,这样八识就改名为四智。
法华之子
发表于 2018-8-7 10:03:07
xiang96 发表于 2018-8-7 09:52
转载:
这时的阿赖耶识就改名为异熟识或者是菴摩罗识,心体里面还含藏着七识心的尘沙无明没有断尽,这时 ...
师兄学的是萧平实先生的讲解吗?
sdzcsc
发表于 2018-8-7 10:07:22
xiang96 发表于 2018-8-6 13:08
你对于第六意识和第七识的体性没有搞清楚,你把第六识知识的积累当成了根性的增益,这个与根性毫无关系。 ...
太长了,没看明白什么意思,你就简单地说一下根性跟什么有关吧!
法华之子
发表于 2018-8-7 10:14:19
sdzcsc 发表于 2018-8-6 10:47
现代人的根性比古人差了吗?
借用六祖的一句话:人虽有古今,佛性本无古今。今人身与古人不同,佛性有 ...
“八九种种识,是种类,而非八九个识 ”----请问xiang96师兄:
这个是您自己的理解,还是有佛经的依据,还是哪位法师的解释?
请赐教。
xiang96
发表于 2018-8-7 10:32:42
本帖最后由 xiang96 于 2018-8-7 10:41 编辑
法华之子 发表于 2018-8-7 10:14
“八九种种识,是种类,而非八九个识 ”----请问xiang96师兄:
这个是您自己的理解,还是有佛经的依据 ...
楞伽经比楞严经还难懂,你我的水平是不可能看懂的,当然要结合法师的讲解来看。同时要看这个法师讲的内容是否符合经论,特别是论,因为论讲得详细易懂,论是经典的归纳总结与说明。唯识的经典要结合祖师的论来学习,因为能著论的祖师大德都是有证量的人,佛说的一切法都是可以实证的。
这句经文,你要看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看看这是佛回答大慧菩萨的哪个问题而讲的。我没有证量,之所以敢转载这位法师的讲解,是因为它对所有的经典都能讲得通,且不矛盾,而且还符合论的法义。
如果你理解成九个识,那么楞伽经前后就有矛盾了。变成一个人有几个真心,楞严经也说不过去,所以在这里就不能依文解字。
sdzcsc
发表于 2018-8-7 10:35:09
sdzcsc 发表于 2018-8-7 10:07
太长了,没看明白什么意思,你就简单地说一下根性跟什么有关吧!
这么说,只要自己能够摄心,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就能入道?
如果这样的话,古人如果做不到这些,不是一样不能入道?而如果今人做到了这些,一样能够入道?
既然这样的话,入道不入道是与修行者本人的行持有关,与古人今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法华之子
发表于 2018-8-7 10:47:18
xiang96 发表于 2018-8-7 10:32
楞伽经比楞严经还难懂,你我的水平是不可能看懂的,当然要结合法师的讲解来看。同时要看这个法师讲的内容 ...
如师兄所言,没有善知识开示,我辈是实在难理解佛经的。
末学没有缘分学其他法师的,也没精力。
因此,末学倍加珍惜和印广法师的法缘。
谢谢师兄的解释。
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