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姟,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
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
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
「姟(gāi)」是「那由他」,即「六百万亿那由他」。虽然众天王请法,但是时机未成熟,佛以「四谛十二缘」来方便引导。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
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
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营从:随从眷属、学生、办事员之类。童子心:表他们发的心很真实,很诚恳。
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这「六度」是菩萨所行之道,概括了无量的法门,这是采取对治法来帮助我们去除种种烦恼习气。
一者,布施。从整个修行来讲,「六度」是次第圆融。整个的佛法的修行可以归纳为一个「布施」。布施就舍呀!「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全部舍全部得,舍光了成佛。舍财得财,舍口福,得健康长寿。有句话叫「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啊!舍愚痴得智慧,就看会不会用心。
二者,持戒。持小戒,能得人身安全。不杀生,得健康长寿之报。不伤害别人,就不会有人来算计你。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沾光,没有人会吃亏上当。那么我们持了心戒,知道万法皆是「我」,你当下成菩萨。
三者,忍辱。世间凡夫能够修忍辱,他也能成就一定的事业。后汉刘秀修忍辱心,成就一代帝王事业。能忍者自安。如果修大忍,修无生法忍,你成佛了。你知道一切都是你,你跟谁忍啊?你忍谁呀?用忍辱来对治嗔恨心,以布施对治贪心,以持戒来对治毁坏。
四者,精进。以精进对治懈怠。外道的精进也能得人天福报。「如来藏」心地法门乃是最大的精进。精就精在万法归一。所以在《法华经》佛讲啊:受持《妙法莲华经》一偈一句,生一念欢喜心,蒙佛授记。称赞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一切佛,这就是精进。我们果真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呀,你会拍案称绝啊!佛出世间就是帮助我们开智慧,做事修行不是去傻呆呆地盲修瞎练,你白吃苦。不管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讲究用智慧。
五者,禅定。以禅定来对治恼乱。凡事「三思而行」,不至于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现在有些人讲什么「点式思维、线式思维、面式思维、立体思维」,这都是凡夫的心态。没有禅定功夫的人他只懂得「点式思维」,就事论事。他有时要么就忍不下一口气,往往把事情办得很糟糕;稍微有点理智的人他会瞻前顾后,他想想过去、再看看未来,叫「线式思维」;智慧再深一点呢,他知道左顾右盼,这就形成「面式思维」,会涉及多少人、多少面;智慧再深一点呢,他从长宽高全方位地考虑,面面俱到,不是哪一方面,而是方方面面,就看你会不会权衡利弊,这就是「禅定」。那么这里「如来藏」心地法门是「如来禅」,无量法界包含其中。海陆空、十方法界有情无情,哪一法不是我?这是「法华三昧、首楞严大定」。
六者,般若。对治愚痴,般若解释为智慧。前五度没有哪一项能离开智慧,仅仅是有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小智慧与大智慧之别。这个智慧就是对一切万法的观照和运用,它贯穿于五度之中,也成就于五度之中。「六波罗蜜」体现了佛的智慧。
根据天台宗判教,对佛49年说法分为「别五时」和「通五时」。怎么「别五时」呢?别五时中,先后为华严时、鹿苑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具体时间见《五时说法颂》: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一日一夜)共八年。通五时,五时互通,不可拘泥于别五时。否定别五时,就不知如来说法之次第;否定通五时,就不知如来说法之融通。
怎么叫「通五时」呢?佛在「华严时」就涉及到小乘、中乘,乃至《法华经》《楞严经》;在「般若时」仍然涉及到《华严经》、小乘、中乘、大乘;在「法华时」仍然没有离开「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它是圆融在一起。
其实佛也不乏对那些大乘根机已经成熟之人,在「华严时」、在「阿含时」、在「方等时」就已经给他们宣讲「一心三藏」。气氛不一样,时间长短没有多大的考究。有些人几句话一点,当下就能成就。
这「六度」呢,通大通小,通凡通圣。同样讲「布施」,对小乘根机讲小乘根机的「布施」,对大乘根机讲大乘根机的「布施」。当然讲《妙法莲华经》在前四时没有大张旗鼓,没有显讲,但是并不影响在小范围内、小时间内对个别人讲。我们一定要明白啊!万法都是次第圆融。你看从前面舍利弗那个说法,最起码佛在前几时对舍利弗就是讲过「如来藏」的道理。
及诸神通事:外道误以「神通」为「究竟」。神通只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接引众生的一种方便手段。
分别真实法:这个「分别真实法」「会权归实」。「会权」就是分别啊!到最后:是非、好坏、长短、多少、佛、菩萨、妖魔鬼怪、泥巴瓦块,都是一个念,叫「分别真实法」。分别把一切法归于一真、一实,也就是归于一真法界。所以「圆顿大法」讲呀:一尘一刹、一草一叶、一丝,一个草丝尽足以为一真法界,叫「分别真实法」。我们会不会分别呀?「无分别不妨分别,分别不妨无分别」,来圆融。所以这里的「分别真实法」,我讲到这里是不是也是「阿弥陀佛」法呀?「分别」就是「弥陀」,「真实」就是「阿」。「分别真实法」是不是「阿弥陀佛」?佛就是这么良苦用心。他总是没有忘记了提醒我们一句,这就是「阿弥陀佛」、这就是「如是我闻」呐!「分别」是不是就是「是」?「真实」是不是就是「如」?「如是」,「是如」,就看我们「闻」不「闻」?
菩萨所行道:明白了「一心三藏」的道理,一切法皆是菩萨道,皆是成佛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