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左右不置淫邪之色,后房无旷积之女。(卷二十八 吴志下)
【注释】①嬖妾:爱妾。②览:《三国志》通行本作“鉴”。
【白话】从前夏桀、商纣的灭亡是由于迷恋妖艳的妇人,周幽王、周厉王时发生动乱,是因为宠幸爱妾。先帝吸取这些教训,以此作为自身的借鉴,所以身边不安置淫邪的美色,后宫没有积聚多余的女子。
322、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材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话】天下有三种危险情况:缺少德行却倍受尊宠,是第一种危险;才能低下却地位高贵,是第二种危险;自身没有大功却享有优厚俸禄,是第三种危险。
323、夫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岂虚言哉?何以知人且病?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国之将乱?以其不嗜贤也。(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与死人患同一种病的人,不能活下来;与亡国之君行为相同的君主,其国家也不能长存。这难道是空话吗?怎么知道人将要生病呢?通过他不爱吃饭就可知晓。怎么知道国家将会动乱呢?通过君主不爱贤才就能看出。
324、国得百姓之力①者富,得百姓之死②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三得旧皆作三德,改之)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卷三十八 孙卿子)
【注释】①力:勤,尽力。②死:谓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白话】国家若能得到百姓的效力就会富足,若能得到百姓拼命效死就会强盛,若能得到百姓的称誉就会荣耀。三者具备,那么天下的人民都将归顺;三者无一,那么天下的人民就会背离。
325、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以伤农事,王者必禁之。(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在器物上刻镂花纹图案、追求精巧的技能和华丽的装饰,而妨害农业,圣明的君主一定会严加禁止。
五、应事
326、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大凡一个人的处世之道,内心要谨慎,志向要宏大,智虑要周到通达,行为要方正不苟,能力要多,事务要少。
327、溺者不问隧①,迷者不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②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卷三十三 晏子)
【注释】①隧:路,指涉水之路。②遽:音jù/ㄐㄩˋ。仓猝,匆忙。
【白话】被水淹的人事先没有探明涉水的路线,迷途的人事先没有问路。这就好比面临外敌入侵的危难时,才急急忙忙铸造兵器,吃饭噎着以后才急急忙忙去挖井,即使很快,也来不及了。
328、故举重越高者,不慢于药;爱赤子者,不慢于保;绝险①历远者,不慢于御。此得助则成,释助则废矣。(卷三十七 慎子)
【注释】①绝险:越过险阻。
【白话】托负重物跨越高处的人,一定不敢忽视药物;疼爱婴儿的人,一定不敢怠慢保姆;越过险阻游历远方的人,一定不敢怠慢驾御车马的人。这是因为得到帮助才能成功,失去帮助就会失败。
329、圣人居高处上,则以仁义为巢①;乘危履倾,则以圣贤为杖。故高而不坠,危而不仆②。(卷四十 新语)
【注释】①巢:居所。②仆:向前跌倒。
【白话】圣人身处高位,就以道德仁义作为自己安身的居所;面临险境危难,就把圣贤之人作为自己依靠的拄杖。所以圣人身居高位不会坠落,身临险境也不会跌倒。
330、夫圣人之屈者以求申也,枉者以求直也。故虽出邪僻之道,行幽昧之涂,将欲以兴大道成大功,犹出林之中,不得直道,拯溺之人,不得不濡①足。(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①濡:音rú/ㄖㄨˊ。浸渍,沾湿。
【白话】圣人委屈自己,是为了日后道义的伸展;暂时的弯曲,是追求日后的挺直。所以他虽然从邪僻不直的道路上出发,而走在昏暗不明的路上,是要由此振兴大道、成就大业,就好比要走出丛林就不可能只走笔直的道路,要拯救溺水的人就不能不沾湿双脚一样。
331、地广而不德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虎兕①相搏,而蝼蚁得志;两敌相机,而匹夫乘闲。是以圣王见利虑害,见远存近。(卷四十二 盐铁论)
【注释】①兕:音sì/ㄙˋ。古代兽名。一说兕就是雌犀。
【白话】土地广阔而不实行德政,国家就会有危险;兵力强大而侵犯他国,自身就会灭亡。猛虎和兕相互搏斗,蝼蛄和蚂蚁就会得志;两个对手相互抗争,平庸之辈就会有机可乘。因此,圣明的君主,看到有利的一面,还会考虑有害的一面;既会考虑未来,也会注意眼前的形势。
332、服一彩①,则念女功之劳;御②一谷,则恤农夫之勤;决不听之狱③,则惧刑之不中;进一士之爵,则恐官之失贤;赏毫牦之善,必有所劝④;罚纤芥之恶,必有所沮⑤。(卷四十七 政要论)
【注释】①彩:光色;花纹。②御:进食;食用。③不听之狱:没有定罪的案子。不听,不定罪。④劝:勉励。⑤沮:阻止;终止。
【白话】穿上一件彩服,就想到织女的辛劳;吃一粒米,就体恤农夫劳作的不易;判决一件还没有定罪的案子,就担心用刑是否适当;晋升一个爵位,就思考自己是否用人失贤;对一个极小善举的赏赐,一定要能起到劝勉人们向善的作用;对一个极微恶行进行处罚,也一定起要到警戒世人不敢作恶的功效。
六、慎始终
333、事者难成而易败也,名者难立而易废也。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①之屋,以突②隙之烟焚。突,灶突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①百寻:形容极高或极长。寻,古制八尺为一寻。②突:烟囱。
【白话】事情不易成就却容易失败,名声不易树立却容易摧毁。千里大堤,会因蝼蚁之穴而发生渗漏;百寻高楼,会因烟囱缝隙冒出的火星而焚毁。
334、慎厥终,惟其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戒慎终如其始也。殖①有礼,覆昏暴。有礼者封殖之。昏暴者覆亡之。钦②崇天道,永保天命。王者如此上事。则敬天安命之道也。(卷二 尚书)
【注释】①殖:树立。引申为扶植势力;培养人才。②钦:敬。
【白话】慎重地结束一件事要如开始时一样战战兢兢。对符合礼义的事情大为扶持,对昏乱凶恶的事要严惩禁绝。敬奉上天的意志,才可永保上天赋予的使命。
335、无安厥位,惟危。言当常自危惧。以保其位也。慎终于始。于始虑终。于终虑始。(卷二 尚书)
【白话】不要自安于天子之位,要想到其危险。慎重地考虑到后果,从开头就要小心谨慎啊!
336、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立,能终善者为师。(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能够保持国家长久者,是能自始至终行善政的人。诸侯并立于世,自始至终能行善政者可为首领;众多士人并立于朝,自始至终能行善事者可以为师。
337、劳谦君子,有终,吉。劳谦匪懈。是以吉也。(卷一 周易)
【白话】有功劳而且懂得谦虚的君子,能够保持谦德至终,凡事都会吉利。
七、养生
338、目之所好,不可从也;耳之所乐,不可不慎(本书不慎作顺一字)也;鼻之所喜,不可任也;口之所嗜,不可随也;心之所欲,不可恣也。故惑目者,必逸容①鲜藻②也;惑耳者,必妍音淫声也;惑鼻者,必芷蕙③芬馥④也;惑口者,必珍羞⑤嘉旨⑥也;惑心者,必势利功名也。五者毕惑,则或承之祸,为身患者,不亦信哉?是以其抑情也,剧乎堤防之备决;其御性也,过乎腐辔⑦之乘奔。故能内保永年,外免舋⑧累也。(卷五十 抱朴子)
【注释】①逸容:犹美貌。②鲜藻:华丽的装饰。③芷蕙:皆香草名。《抱朴子》通行本作“茝蕙”,茝亦香草名。④芬馥:香气浓郁。⑤珍羞:亦作“珍馐”,珍美的肴馔。⑥嘉旨:指美酒佳肴。⑦辔:音pèi/ㄆㄟˋ。驾驭马的缰绳。⑧舋:音xìn/ㄒㄧㄣˋ。罪过;过失。
【白话】眼所喜欢看的,不可依从;耳所喜欢听的,不可顺应;鼻所喜欢闻的,不可放任;口所喜欢吃的,不可随顺;心所贪求的,不可恣意放肆。所以迷惑眼睛的,必是美貌华饰;迷惑耳朵的,必是艳歌俗曲、靡靡之音;迷惑鼻子的,必是芬芳馥郁的香味;迷惑口舌的,必是珍馐佳肴;迷惑心灵的,必是权势利禄与功名。五者全都被迷惑,就可能要遭遇灾祸、危害生命,这不是确信无疑的吗?因此他们抑制自己的欲望,比预防堤防崩溃还更认真严肃;他们制约自己的秉性,比用腐朽的绳索套着奔马还更小心翼翼。所以内则能保持长寿,外则免除世上的祸患。
339、夫酒醴之近味,生病之毒物,无豪锋之细益,有丘山之巨损。(卷五十 抱朴子)
【白话】酒类近似于美味,却都是致病的毒药,无丝毫的好处,却有像山一样大的损害。
陆、明辨
一、邪正
340、夫邪正之人,不宜共国①,亦犹冰炭不可同器。(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注释】①共国:同治国事。
【白话】邪恶与正义的人,是不适合共理国事的,就好比冰和炭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中一样。
341、君子非义(义上有仁字,下同)无以生,失义则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惧失义,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惧,知居(居作各)殊矣。(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话】君子若没有仁义就不能生存,失去仁义就等于失去生存的基础;小人若没有嗜欲就不能生活,失掉嗜欲也就失去了他生活的依托。所以君子担心失去仁义,而小人害怕失去利益。观察他们所担心的,就能看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
二、人情
342、自古有国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①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非无忠臣贤佐,暗于治体②也,由主不胜③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惮难而趣④易,好同而恶异,与治道相反。(卷二十七 吴志上)
【注释】①比隆:同等兴盛。②治体:治国的纲领、要旨。③不胜:制伏不住。④趣:趋向,归向。
【白话】自古以来有国的诸侯、有家的卿大夫,都想实施德政来达到与古代盛世同样的兴盛,但是他们治理的成果,大多都不美好。这不是因为没有忠诚贤明的辅臣,以及不懂得治国的要领,而是由于君主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情,不能任用忠臣及遵从治国正道。人之常情总是害怕困难而趋向容易,喜好别人赞同而厌恶异议,这与治国之道刚好相反。
343、夫小臣之欲忠其主也,知爱之而不能去其嫉妒之心,又安能敬有道,为己愿稷契之佐哉。(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白话】那些小臣们想效忠他的君主,只知道偏爱君主,而不能去掉自己的嫉妒心理,又怎能恭敬有德有才之人,愿意自己成为稷、契这样的辅佐之臣呢?
三、才德
344、释道而任智者必危,弃数①而用材者必困。(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①数:道理;规律。
【白话】放弃大道而单凭自己的聪明行事一定会很危险,抛弃常理而任用才能必然会陷于困境。
345、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①而后求智能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也。迩,近也。言人无智能者,虽不悫信,不能为大恶也,不悫信而有智能者,然后乃可畏也。(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①悫:音què/ㄑㄩㄝˋ。恭敬谨慎;朴实忠厚。
【白话】弓调好后才能进一步要求它有劲,马驯服后才能要求它成为良马,读书人一定要恭谨朴实,然后才要求他聪明能干。不恭谨忠厚而又多才多能,就像豺狼一样,不可以接近。
四、朋党
346、夫乘权席①势之人,子弟鳞集②于朝,羽翼阴附者众。毁誉将必用,以终乖离之咎。(卷十五 汉书三)
【注释】①席:凭借;倚仗。②鳞集:群集。
【白话】那些倚仗权势的人,他们的子弟群集于朝廷,左右党羽和私下依附的人非常之多。他们必定使用诋毁和赞誉的手段,最终因背离正道产生灾祸。
347、若不笃于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浮华则有虚伪之累,朋党①则有彼此之患。(卷二十六 魏志下)
【注释】①朋党:同类的人相互集结成党派,排除异己。
【白话】如果不专注于培养高尚的品行,而背离为人的根本(孝敬仁义),追逐枝末(功名富贵),就会陷入浮华虚荣,就会结帮成伙。追求浮华就会受虚伪所累而内心空虚不安,结成团伙则会有彼此牵连的祸患。
五、辨物
348、知人者智,能知人好恶是智。自知者明。人能自知贤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也。胜人者有力,能胜人者,不过以威力也。自胜者强。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也。知足者富,人能知之为(无之为二字)足,则保福禄,故为富也。强行①者则有志。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意于道。不失其所者久,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所下有受天二字),则可以久也。死而不妄者寿。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语,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也。(卷三十四 老子)
【注释】①强行:勤勉力行。
【白话】能够了解别人是有智慧,能够了解自己才算明白。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的欲望、习气才算强大。知足就是真正的富有,努力行善就是有志。所作所为不离开自己本性的才能持久,身死而精神长存的才是真正的长寿。
349、耳不听五声①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②之章③为昧,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④。(卷四 春秋左氏传上)
【注释】①五声:指宫、商、角、征、羽五音。②五色: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③章:彩色;花纹。④嚚:音yín/ㄧㄣˊ。奸诈。
【白话】耳朵听不清五声的唱和是听觉失灵,眼睛辨不明五色的花纹是视觉模糊,心里不效法德义的准则是顽劣,嘴里不说忠信的话是奸诈。
350、所谓为善者,静而无为也;所谓为不善者,躁而多欲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话】所谓为善,就是心神宁静,顺应内在的善良本性和外在的发展形势,不任意妄为;所谓为不善,就是浮躁而多欲。
351、有见人之私欲,必以正道矫之者,正人之徒也;违正而从之者,佞人之徒也。自察其心,斯知佞正之分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看到别人有私欲,就用正确的思想去矫正的人,是正直之人;违背正直之道而顺从对方私欲者,是奸佞之徒。(君主)自己审察他们的内心,就知道佞人和正人的区别了。
352、夫物之相类者,世主之所乱惑也;嫌疑①肖象者,众人之所眩耀②也。故狠③者类智,而非智也;狠,慢也。愚者类君子(君子作仁一字,下同),而非君子也;戆④者类勇,而非勇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①嫌疑:疑惑难辨的事理。②眩耀:迷惑;迷乱。③狠:当作“狙”,本字为“怚”,骄傲。④戆:音zhuàng/ㄓㄨㄤˋ。急躁而刚直。
【白话】彼此相似的事物,君王常被迷惑;彼此相像难以辨别的现象,大众常被迷乱。所以傲慢自恃的人看似有智慧,实际上不算智慧(而是独断);愚钝的人看似宽厚仁慈,而实际上那不是仁慈(而是懦弱);急躁刚直的人看似勇敢,而实际上那不是勇敢(而是鲁莽)。
353、使人大迷惑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