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8-5-8 14:50:22
|
只看该作者
此“怠”字疑当作“欲”,译文按欲字翻译。
【白话】文王问太公:“先世的圣人之道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太公答:“道义胜过私欲,国家就会昌盛;私欲胜过道义,国家就会衰亡;敬慎胜过怠慢,则诸事吉祥;怠慢胜过敬慎,则功业毁灭。所以道义胜过私欲者可以统治国家,怠慢胜过敬慎者就会灭亡。”
100、道德仁义定,而天下正。(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道德仁义落实之后,天下便自然归于正道。
101、有道以理①之,法虽少足以治矣;无道以临②之,命③虽众足以乱矣。(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①理:治理。②临:监视,监临。引申为统治、治理。③命:政令。
【白话】遵循道来治理天下,法规虽少,却足以使天下太平安定;不遵循道来统治天下,命令虽然众多,却只能使天下混乱。
102、天反时为灾,寒暑易节。地反物为妖,群物失性。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白话】上天不按四时运行就会发生灾害,大地违反万物常性就会发生妖异,人民违反德义就生出祸乱,有了祸乱就会发生灾害和怪异。
二、孝悌
103、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而立身之本也。孝敬则宗族安之,仁义则乡党①重之。此行成于内,名著于外者矣。(卷二十六 魏志下)
【注释】①乡党:同乡;乡亲。
【白话】孝敬、仁义,是各种品行当中最重要的,也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能孝敬,则家族内部就会安定;有仁义,则会受到乡亲们的尊重。这就是德行养成于自身,好的名声就会显扬在外了。
104、夫人为子之道,莫大于宝身①全行②,以显父母。(卷二十六 魏志下)
【注释】①宝身:珍惜身躯。②全行:品行完美无缺。
【白话】为人子之道,没有比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持良好的品行,从而让父母因子女贤德而得到荣耀更重要的了。
105、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①之。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卷七 礼记)
【注释】①忠养:指尽心诚敬奉养父母,不仅仅是照顾父母的身体而已。
【白话】曾子说:“孝子奉养父母,敬备礼乐以使父母的耳目愉悦,要使父母的寝处起居安适,对于饮食各方面,都要尽心仔细地照料和侍奉。父母所钟爱的自己也应钟爱,父母所恭敬的自己也恭敬。”
106、人之事亲也,不去乎父母之侧,不倦乎劳辱①之事,唯父母之所言也,唯父母之所欲也。于其体之不安,则不能寝;于其飡②之不饱,则不能食。孜孜③为此,以没其身。(卷四十五 昌言)
【注释】①劳辱:犹劳苦。亦指劳苦之事。②飡:同“餐”。③孜孜:勤勉,不懈怠。
【白话】人子侍奉双亲,不离开父母的身旁,不厌烦劳苦之事,恭恭敬敬听从父母的话不违背,体恤父母的需要尽力侍奉。父母身体不安,自己就无法安睡;父母没吃饱,自己就无法进食。勤勉不懈于此,终身不改。
107、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诗》言:“夙兴①夜寐,毋忝②尔所生。”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卷三十五 曾子)
【注释】①兴:起身。②忝:音tiǎn/ㄊㄧㄢˇ。羞辱。
【白话】遵照礼仪来尽力侍奉父母,要把恭敬融入尽孝的真诚心里。《诗经?小雅?小苑》说:“早起晚睡勤奋不懈,无愧于生养你的父母。”说的是孝子一刻也不放松自己,不让父母蒙受羞耻,这是君子的孝。
108、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①、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②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七人者,谓大师、大保、大傅、左辅、右弼、前疑、后丞。维持王者,使不危殆。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尊卑辅善,未闻其官。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③名;令,善也。士卑无臣,故以贤友助已。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命,又焉得为孝乎?”委曲从父命,善亦从善,恶亦从恶,而心有隐,岂得为孝乎。(卷九 孝经)
【注释】①安亲:使父母安宁;孝养父母。②争:音zhèng/ㄓㄥˋ。通“诤”。诤谏;规劝。③令:善;美好。
【白话】曾子说:“关于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道理,学生已经听您讲过了,请问为人子的一切都听从父母的命令,可以说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在古时候,天子有七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天子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天下;诸侯有五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诸侯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国;卿大夫有三位直言谏诤之家臣,即便大夫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家;士人若有直言规劝的朋友,则自己不会失掉美好的名声;如果父母有以道义劝谏自己改过的儿女,自身就不会陷于不义。所以面对父母、领导、朋友不合道义的思想言行,应当要劝谏。一味盲从父母的号令,怎么能够称为孝呢?”
109、夫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将斗而断其右手,而曰我必胜,若是者可乎?夫弃兄弟而不亲,天下其孰亲之?(卷二十五 魏志上)
【白话】兄弟之间就像人的左右手。比如有人将要打斗时,却砍断自己的右手,反而说我一定能取胜,像这样可能吗?抛弃亲兄弟而不亲近,天下人还有谁可以亲近呢?
三、仁义
110、所谓仁者,爱人者也。爱人,父母之行也。为民父母,故能兴天下之利也。所谓义者,能辨物理①者也。物得理,故能除天下之害也。兴利除害者,则贤人之业也。(卷五十 袁子正书)
【注释】①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白话】所谓“仁”,就是爱人。爱人,是为人父母的品行。能像父母一样爱护人民,所以能兴办有利于天下百姓的事。所谓“义”,是能辨别事物的道理。做事合情合理,所以能为天下百姓消除灾害。兴利除害,是贤人的事业。
111、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卷二十一 后汉书一)
【白话】人比禽兽可贵的地方,就是因为有仁爱之心,知道互相尊敬对待。
112、仁者行之宗,忠者义之主也。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仁厚是德行的根本,忠诚是道义的要素。仁厚的人不会遗弃疏远故旧,忠诚的人不会忘记领导(的恩德),这是高尚的品行。
113、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内睦于九族,外尊事黄耇①。养老乞②言,以成其福禄焉。乞言,从求善言,可以为政者也。(卷三 毛诗)
【注释】①黄耇:指年老的人。耇,音gǒu/ㄍㄡˇ。老年人。②乞:祈求;请求。
【白话】周室王族忠厚治国,仁爱延及草木,所以对内能使九族和睦,对外能尊敬老人。恭敬供养老人并虚心请教,所以才积累了绵长的福报。
114、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有一人不得其所者,则孝子不敢以其物荐进①也。(卷四十三 说苑)
【注释】①荐进:进献。荐,进献;送上。进,进奉;奉献。
【白话】圣人治理天下就如同处在厅堂之上,假如满堂的人都在饮酒,但有一个人独自对着墙角哭泣,那么满堂的人都会不愉快了。圣人治理天下就好像处在厅堂之上,哪怕只有一个人还未得到适当的安置,那么即使是身为孝子也不敢将他的物品即刻就进献上来。
115、咎繇曰:“帝德罔諐①。临下以简,御众以宽;愆,过也。善则归君,人臣之义也。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嗣亦世也。延,及也。父子罪不相及也。而及其赏,道德之政也。宥过②无大,刑故③无小;过误所犯,虽大必宥。不忌故犯,虽小必刑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至也。与其杀弗辜,宁失不经④。”(卷二 尚书)
【注释】①諐:音qiān /ㄑㄧㄢ。古同“愆”。罪过,过失。②宥过:宽恕别人的过错。③刑故:处罚故意罪犯。④经: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
【白话】咎繇说:“舜帝您品德高尚,没有过失。以简要、不烦扰的方式对待下属,以宽缓的方式管理人民;惩罚不株连子孙,赏赐却延及后代;误犯之罪再大也可以宽赦,故意犯罪再小也必定惩罚;处罚犯罪有疑虑时宁可从轻,奖赏立功有疑虑时宁可从重;与其错杀无罪之人,宁可失之于不守常规。”
116、子贡问曰:“有一言①而可终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卷九 论语)
【注释】①言:此处指一个字。
【白话】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依之而行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接受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117、圣人以仁义为准绳,中绳者谓之君子,弗中者谓之小人。君子虽死亡,其名不灭;小人虽得势,其罪不除。左手据天下之图,而右手刎其喉,愚者不为。身贵乎天下也,死君亲之难者,视死若归,义重于身故也。天下大利,比(比下有之仁二字)身即小;身所重也,比义即轻。此以仁义为准绳者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圣人以仁义作为心行的准则,符合仁义标准的人就是君子,不符合的就是小人。君子虽然去世,但他的声名不会消失;小人虽一时得势,但他的罪恶却难以消除。左手掌握天下的版图(大权),而右手自割其喉咙,即使愚昧的人也不会这样做,因为生命比天下更为宝贵。为君王和父母的危难而牺牲的人,能视死如归,是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缘故。拥有天下是极大的利益,但同生命相比也是渺小的;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但同道义相比也是轻微的。以仁义做为准则的人就是这个样子。
118、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孔子说:“用不合乎道义的手段得到的富与贵,对于我,就如同天上聚散不定的浮云一样,不值得花费心思去追逐。”
119、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①必于是,颠沛②必于是。”造次,急遽也。颠沛,僵仆也。虽急遽僵仆不违仁也。(卷九 论语)
【注释】①造次:仓猝;匆忙。②颠沛:仆倒。比喻世道衰乱或人事挫折。
【白话】孔子说:“君子即便是一顿饭这样短的时间,也不会离开仁。仓促不暇之时,他的心一定在仁;危险困厄之际,他的心一定在仁。”
120、孟轲称:“杀一无辜以取天下,仁者不为也①。”(卷二十五 魏志上)
【注释】①杀一无辜以取天下,仁者不为也:语出《孟子?公孙丑》,“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白话】孟子说:“即使杀一个无辜的人便能够获得天下,仁德之人也是不会做的。”
12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不会有讲求仁爱,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有讲求道义,却不以国君作为优先考量的人。
122、有功离仁义者,即见疑;有罪不失仁心(不失仁心作有仁义)者,必见信。故仁义者,事之常顺①也,天下之尊爵也。虽谋得计当,虑患而患解,图国而国存,其事有离仁义者,其功必不遂矣。(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①常顺:指自然之性。
【白话】有功劳却丧失了仁义之心,就会被怀疑;有罪过却没有丧失仁义之心,一定会得到信任。所以,仁义是做任何事都要依循的常道,是天下最为尊贵的品德。虽然计谋得当,事先考虑预防祸患而祸患也得以消除,谋划着立国而国家也得以建立,但是如果所做的事有违背仁义的地方,其功业一定不会圆满实现。
四、诚信
123、开至公之路,秉至平之心,执大象①而致之,亦云诚而已矣。夫任诚,天地可感,而况于人乎?(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①大象:大道,常理。
【白话】开辟极其公正的进贤之路,秉持至为平等的心,把握治国大纲而自然招感贤才,说的也就是真诚而已。真正有了诚意,天地都能被感动,何况人呢?
124、夫为人上,竭至诚开信以待下,则怀信者欢然而乐进;不信者赧然而回意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在上位者,若竭尽至诚至信来对待在下者,则有诚信的人就会欢喜并乐于效劳;缺少诚信的人,也会羞愧而回心转意。
125、夫信之于民,国家大宝也。仲尼曰:“自古皆有死,民非信不立。”(卷二十五 魏志上)
【白话】取信于民,是一个国家非常宝贵的财富。孔子说:“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死亡,如果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国家便无法安立。”
126、君之任臣,如身之信手;臣之事君,亦宜如手之系①身。安则共乐,痛则同忧。其上下协心,以治世事,不俟②命而自勤,不求容③而自亲。何则?相信之忠著也。(卷四十八 典语)
【注释】①系:联缀;归属。②俟:音sì/ㄙˋ。等待。③求容:取悦。
【白话】领导人任用下属,就像身体信任自己的手;下属服务于领导人,也应当像手归属于身体。安适则共同欢乐,疼痛则一起忧愁。上下协同一心,治理国家事务,不须命令就自能勤奋,不为取悦而自然亲近。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彼此信任非常深厚的表现。
127、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①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②行乎哉?”行乎哉,言不可行也。子张书诸绅③。绅,大带也。(卷九 论语)
【注释】①蛮貊:音mán mò/ㄇㄢˊ ㄇㄛˋ。古代称南方和北方未开化的部族。亦泛指四方未开化的部族。②州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本为行政建制,后泛指乡里或本土。③绅:古代士大夫束于腰间,一头下垂的大带。
【白话】子张问做事情怎样才能行得通。孔子说:“一个人只要说话忠实守信,行为厚道恭敬,即使到了边远的未开化的部族,也无往而不可行。假如说话不忠实守信,行为不厚道恭敬,即使在自己的家乡,难道就能行得通吗?”子张把孔子的话恭恭敬敬地写在衣带上,以便随身记诵,依照实行。
12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无信,其余终无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大车,牛车。輗,辕端横木以缚轭者。小车,驷马车。軏,辕端上曲钩衡者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若无信用,不知他除信以外还有哪一条不错?正如牛拉的大车没有了连接牛与车的木头,马拉的轻车没有了钩住马和车的钩子,如何使车子行走呢?”
129、信不可知,义无所立。(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白话】如果信不能明显可见,义就失去了依之而立的基础。
五、正己
130、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卷一 周易)
【白话】君子以恭敬持重来端正自己的内心,以正当适宜来规范外在的事物。能够做到内心恭敬、处事适宜,他的德业就广博而不孤立(众人也会以敬、义回应他)。
131、子曰:“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果真能够端正自己本身,从事政治何难之有?若不能正己,如何正人?”
132、天覆之,地载之,圣人治之。圣人之身犹日也,夫日圆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