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金刚喻定依靠远离八种过患的第四禅末而生起,彼即称为修成无余灭尽彼相续之漏法的等持。
上述四种等持为何依照此上顺序安立呢?释迦牟尼佛于因地时次第获得这四种等持,也即于第一静虑时获得现法乐等持,然后依次获得知见等持、分别智慧等持,最后于印度金刚座一切有学道圆满时获得漏尽等持,从而圆满获得无学果位。虽然根据诸佛境界的不同,也存在其他的安立方式,但有部认为此处是根据吾等本师释迦牟尼佛获得无学道的次第来安立的。
甲二(定所摄之功德)分五:一、宣说无量;二、宣说解脱;三、宣说胜处;四、宣说遍处;五、宣说彼等之理。
乙一、宣说无量:
无量四治害心等,慈悲无量无嗔性,
喜为意乐舍无贪,相次愿乐离苦悦,
众平等缘欲有情,喜初二禅余六地,
有许为五不断惑,人中方生必具三。
四无量心分别对治害心等;慈、悲无量心之本体为无嗔,喜为意乐,舍为无贪;它们的行相分别是愿具乐、愿离苦、愿愉悦、愿平等;所缘对境是欲界众生;喜所依之地为初二禅,其他三者则依静虑六地。有论师认为,以四无量心不能断惑。于人中可产生四无量心,除喜无量心的三者中,若具其中一者,其他二者必定具足。
四无量心是指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不论大乘还是小乘,修四无量心非常重要,因其能缘、福德与所缘众生皆无量的缘故,所获得之福德也无量无边。所谓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确实很难修,但四无量心的修法很简单 ,只要随时观想“愿所有众生远离一切苦及苦因,获得快乐并住于清净的等舍状态中”,这样思维就可以了,这一点每一个人都可以生起。对于一些有危险性且不易修持的法,最好是在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修,而这些简单又容易获得成就的修法应该提起重视。
为什么无量心的定数为四呢?以慈无量心可对治害心,以悲无量心可对治损恼心,以喜无量心可对治不喜他乐之心,以舍无量心可对治贪嗔之心,故而数量确定为四。
慈无量心与悲无量心的本体是无嗔之善,喜无量心的本体是了知他众具乐而悦意,舍无量心的本体则是无贪之自性善。
四无量心的行相是何者呢?慈无量心是愿一切众生具足快乐,悲无量心则愿一切众生远离痛苦,慈、悲者从本体来讲,虽然都是无嗔的自性,但从行相来讲,一者是愿离苦一者是愿得乐,此二者实际并不相同,因此不能合在一起讲。喜无量心是愿一切众生具足无苦之乐。舍无量心则是作意一切众生远离贪嗔、住于清净等舍之心,噶当派的教言中说:舍心有两种,即四无量心中的舍心与愚痴无记的舍心。愚痴无记的舍心是指什么呢?有些人无有辨别的智慧,对敌人与亲友都无所谓,不知取舍。而四无量中的舍心则不相同,这是将一切众生都看作自己的父母,对其既不生贪心也不生嗔心,一直住于一种清净的心态当中,因此,我们应当修持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心,而对于不知利害取舍的人,麦彭仁波切也呵斥他为无惭无愧者。
有部观点认为,四无量心的所缘为欲界一切众生。大乘则认为,四无量心的对境为三界一切众生,有教证也说:所缘对境无边之故,所获得之果也无量无边。那本论中为何说四无量心的所缘为欲界众生呢?此处是从修行次第来讲,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应该观欲界众生,因其相续中的贪心、害心等烦恼特别深重,比较容易观想,之后再观色界、无色界众生相续中细微的心,而且欲界众生中,也是先从与自己关系较近的人开始,这样观想很容易成功。
四无量心于何地具有呢?本论认为四无量心于四禅中具有,是从禅定之正行来讲的。戒律中说,若说妄语“我已经获得了四无量心的境界”则犯比丘戒,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若已经获得四无量心,则按本论观点,此人已经获得四禅的境界,这属于大妄语。那四无量心于四禅中如何具足呢?喜无量为意乐受,所以只在初二禅具有,其余三者于静虑六地中具有。有些论师认为应从正行来讲,因此不应该包括未至定。
以四无量能够直接断除烦恼吗?不能。直接断除烦恼的是未至定而非正行,《释量论》中说:慈悲等与愚痴不相违,故不能直接断除。那为什么可以作为对治呢?这是从远分对治的角度来讲,并非直接断除的角度来讲的。
四无量心的所依是智慧敏锐、贪欲过患众多的人类,依靠其他众生无法生起。
四种无量是否同时具足呢?因喜无量只于初二禅具有,故对于转生三禅、四禅者来说不一定具有,而慈、悲、舍三者,若具足一者则其余二者必定具足。
乙二、宣说解脱:
所谓解脱有八种,初二不净二禅具,
第三末有体无贪,无色定善灭尽定,
微微心末无间入,由自净下圣心出。
初三缘欲摄见色,无色行境上自地,
苦谛等及类智品。
所谓的解脱有八种,前二解脱是不净观,于初二禅中具有;第一净解脱于第四禅中具有,本体为无贪;无色解脱指无色界之净定与无漏定;灭尽解脱即灭尽定,其于较有顶更细微之心的末尾无间而入,于有顶自地之净定以及下地之圣无漏心出。前三解脱缘欲界可见之色法,无色解脱之行境为自地与上地之苦谛等以及类智品。
八解脱,即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净色解脱、四无色解脱和灭尽解脱。此八者均是与等持相关的一种修炼,属于背离烦恼或者说从烦恼中获得解脱的一种等持。其中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即修行人对自己身体内有色法之想,然后观外器世界之色法为空性;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将自己身内之诸色观想为空性为内无色想,而外器世界之色也观想为空,为何如此修持呢?幻化有有显现与无显现两种,为了幻化出这两种化身而作如此修持。前二种解脱均是观欲界色法为不净;此二者分别为贪执欲界色法与一禅色法之对治,故而依次于一禅与二禅中具有,并且均属于无贪之自性。为何三禅中无有呢?此二解脱均为贪执色法之对治,而三禅无有根识,不会对色法产生贪执,所以三禅无有。
第三净色解脱缘悦意对境而视为清净之相,其本体也是无贪,但与前二解脱的观想方法不同,前二者观为不净,第三解脱则观为清净,比如幻化一十分悦意可爱的欲界色法,对此作意观想;此种禅定于第四禅中具有,因其已远离八种过患,而且处于一种舍心状态,很容易作幻化,依靠所幻化的悦意可爱的事物,然后观察自己是否会生起贪心。
那他为何如此观察呢?一个原因是在不净观时非常疲劳,为净除这种劳累的心而作此观察。另一个原因是,通过这样的观察来检验前面的不净观是否成功,也就是说,如果对所幻化的悦意之物生起贪心,则需要继续观修不净观,若未生贪心则表明不净观的修持已经成功。
这样一来,有人提出疑问:四禅怎么能安立为解脱呢?既然三禅不存在贪二禅之色的缘故,而不能安立为解脱,同样,四禅也无有贪三禅之色的对治,四禅为什么安立为解脱呢?净色解脱并非贪欲之对治,为了使疲惫不堪的心力得以提高,以及为观察前二解脱是否修持成功而如此修持,因此四禅可以安立为解脱。
四无色解脱,即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和非想非非想处解脱。无色解脱是指无色界善妙的净定与无漏定。
灭尽解脱与灭尽定无有差别,也即一切受想全部灭尽,使三界烦恼全部获得解脱的一种等持。那此灭尽定如何入定与出定呢?三界中最细微的心即有顶之心,如同特别特别细的线很容易断一样,如果有顶之心再细微下去时,一切受想都会中断,此时即入于灭尽定。起定时,于自地净定以及下地无所有处之圣无漏心中均可出定。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说:凡夫也可以具足前七种解脱,但第八种解脱只有声闻圣者具有,而所有这些功德于佛地时,全部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存在。
八解脱的所缘是什么呢?前二解脱的所缘为欲界所见的不悦意色法,第三解脱则为欲界的悦意色法;四无色解脱之行境为上地与自地的苦谛、集谛、灭谛以及类忍的上下道与自地,无色界不能直接缘欲界,因此不能缘法智与法忍。
上述几种功德于许多大乘论典中都有所提及,只是所讲到的行相、本体、所缘不同而已,很多名词基本相同。
乙三、宣说胜处:
所谓胜处有八种,前二相同初解脱,
二同第二余如净。
所谓的胜处也有八种,其中前二胜处与第一解脱相同,第三、四胜处与第二解脱相同,其余则均与第三净解脱相同。
八胜处是指内有色想观外色少、内有色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内无色想观外色多以及内无色想观外色青黄赤白四者,其中形色和显色各有四个,为了断除对形色与显色的贪执而修持。观胜处有两种,一是圣者之胜处,一是凡夫之胜处,圣者之胜处是指圣者将万法观为无常、无我等,此观法胜过一切,以此方法观修时,不会生起任何贪欲。凡夫观胜处的方法有三种,即观待、相联、爱一味,以金瓶、银瓶、铜瓶为例,所谓的银瓶观待铜瓶来讲,非常可爱,但观待金瓶来说却并不可爱,也不值得贪著,这是观待的方法来观想;以相联的方式来观,如金瓶、银瓶、铜瓶都是有联系的,银瓶与铜瓶相联时很可爱,而与金瓶相联时则不可爱,由此了知外境万法并非真正存在可爱或者不可爱,只是与他法相联时而出现了不同;爱一味,所爱是一味一体的。上述这些修法均是为了断除对色法的贪执,若无有贪执则可以随意幻化各种各样的形象。
为何称为胜处呢?不论是观显色还是形色,断除对它们的贪执,由此可获得自由自在的幻变,而且从观待的角度可以胜伏它的境界。
前二胜处的本体、地、是何者的对治与所缘均与第一内有色观色解脱相同。第三与第四胜处的本体等与第二无色观色解脱相同。除此之外其余四色胜处的地与本体等与净色解脱相同。既然与解脱相同,那为何于解脱之外另行宣说呢?解脱只是断除烦恼,并未胜伏它,而胜处不但断除而且已经胜伏,可以随心所欲地信解所缘。
乙四、宣说遍处:
遍处十种八无贪,第四禅有缘欲界,
二遍处为无色净,行境自地之四蕴。
遍处有十种,前八遍处的本体为无贪,所依地为第四禅,其所缘为欲界色处;后二遍处为无色界净定,其行境为自地四蕴。
十种遍处是指地大遍处、水大遍处、火大遍处、风大遍处、青遍处、黄遍处、赤遍处、白遍处、空无边遍处与识无边遍处。前八遍处的本体为无贪,所依地是第四静虑,其所缘为欲界之显色与形色;空无边遍处与识无边遍处二者的本体为前二无色界之净定,所缘为自地四蕴。
为何称为遍处呢?每一种形相通过观想之后,使之均可周遍于一切处所,比如观地大遍处,首先于自己前方放一小块地,看着它,之后闭眼观想,使这块地逐渐扩大而遍于三千大千世界,然后再收回来。其他的风等也是如此,这样修持到一定程度,可以将所观想之形相周遍于每一处。
那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入之间有何差别呢?解脱是指从烦恼中解脱,胜处则已完全超胜产生贪欲之对境,遍处则不论显色还是形色均可周遍整个世界。其中,八种解脱属于因等持;而八胜处观待十遍入来讲属于因等持,观待八解脱来讲则为果等持;遍处完全属于果等持。
乙五、宣说彼等之理:
灭尽前品已宣说,余皆离贪加行得,
所谓无色依三界,剩余唯有人中生。
上二界由因业力,生起无色之等至,
色界所有诸静虑,亦由法尔力量起。
灭尽解脱在第二品中已做过宣说,其余功德以离贪和加行可以获得,四无色解脱与二无色遍入依于三界身份获得,其余功德唯以人类身份获得。上二界以因力、业力生起无色定,色界禅定亦可依法性力获得。
上面已经讲了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共二十六种功德,那它们是如何获得的呢?灭尽解脱在前面第二品中已经详细解释过,这里不再繁述。其余二十五种功德以两种方式获得,即以前曾屡屡修持者以离贪方式获得,若未曾熟练修习则通过加行获得。
依于三界的所依身份可以生起四无色解脱与二无色遍处之等持,其余的十九种则唯在人中生起,为什么唯于人中生起呢?因其必须依靠善知识传讲教言,之后通过自己的精进修持才能于自相续中生起功德。上二界既然无有传教,那他们依靠什么生起上述功德呢?上二界之无色定以两种方式产生,一、因力生,比如曾经依靠人的身份现前无色界等持,后来此等持退失且即生未能恢复,后来转生于色界某一处时,以先前串修的同类因而生起有顶等持。此处的同类因,大乘认为应该是习气,由于曾经在阿赖耶上种下这种习气,后来习气成熟,在色界中可以再次生起有顶禅定,但本论认为并非习气而是同类因。二、业力生,首先以人类身份获得无色界等持,后来虽然退失,但此业已经成为顺后生受业,当其下一世转生时并未现前,再下一世时则依靠种种因缘获得无色界等持。从某个角度来讲,业力生与因力生相同,但此处以业力来讲,以前所造之业成为顺后受业,后于色界现前无色界等持也是由业力感召。其他注疏中说:因力生与业力生并不相违,从同类因的角度是因力生,从修持禅定而造此种业力而言是业力生,此二者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宣说而已。
无色界是否具足传教而生之禅定呢?虽然最初的因中具有传教的成分,但现在获得时并非以此为因。
色界的下下静虑不仅通过因力与业力可以生起上上静虑,而且以法性力也可以生起,比如一禅、二禅毁灭时,此处天人依靠法性力可以自然而然生起上上禅定。有些注疏中说:这也属于因力与业力,因为他们虽然即生中未修持过二禅、三禅之禅定,但以前必定修过,否则不会无缘无故产生上上禅定。一般来讲,本论认为空无边处和识无边处之等持属于生得,也即转生于彼处时即会获得此种等持,但《大乘阿毗达磨》中说是以十一作意和九种住心获得的。
因此,生起上述等持功德的因有四种,即传教力、因力、业力、法尔力。那是不是所有补特伽罗均以此四种因来产生上述功德呢?欲界人类以四种方式均可生起,而欲界天人不具足传教力;色界依靠除传教力以外的三种可以获得上述功德;无色界以因力与业力产生。那传教力所生之功德可否说为是因力与业力产生的呢?可以说是因力,因其通过闻思修行于相续中可以获得,既是传教力也是因力;此传教力属于善业,因此也是业力。法尔力是不是因力和业力呢?可以称为因力,由于曾经有同类因之故,才会于相续中生起此法尔力;若以前未曾造过此种业则不会于上界中转生,故而也可称为业力。
阿毗达磨俱舍论,第八分别定品释终
甲四(末义)分三:一、佛法住世期;二、非为臆造且谦虚;三、教诫后代不放逸。
乙一、佛法住世期:
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
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
佛陀之妙法有两种,即教法与证法,其中受持教法者唯是讲经说法,受持证法者唯一是修行。
如果想要受持、弘扬佛法,首先应该认定何为佛法?如何弘扬佛法?世亲论师告诉我们,所谓的佛法有两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