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lxg201302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俱舍论讲记下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31#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15:41:22 | 只看该作者
    此金刚喻定依靠远离八种过患的第四禅末而生起,彼即称为修成无余灭尽彼相续之漏法的等持。
    上述四种等持为何依照此上顺序安立呢?释迦牟尼佛于因地时次第获得这四种等持,也即于第一静虑时获得现法乐等持,然后依次获得知见等持、分别智慧等持,最后于印度金刚座一切有学道圆满时获得漏尽等持,从而圆满获得无学果位。虽然根据诸佛境界的不同,也存在其他的安立方式,但有部认为此处是根据吾等本师释迦牟尼佛获得无学道的次第来安立的。
    甲二(定所摄之功德)分五:一、宣说无量;二、宣说解脱;三、宣说胜处;四、宣说遍处;五、宣说彼等之理。
    乙一、宣说无量:
    无量四治害心等,慈悲无量无嗔性,
    喜为意乐舍无贪,相次愿乐离苦悦,
    众平等缘欲有情,喜初二禅余六地,
    有许为五不断惑,人中方生必具三。
    四无量心分别对治害心等;慈、悲无量心之本体为无嗔,喜为意乐,舍为无贪;它们的行相分别是愿具乐、愿离苦、愿愉悦、愿平等;所缘对境是欲界众生;喜所依之地为初二禅,其他三者则依静虑六地。有论师认为,以四无量心不能断惑。于人中可产生四无量心,除喜无量心的三者中,若具其中一者,其他二者必定具足。
    四无量心是指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不论大乘还是小乘,修四无量心非常重要,因其能缘、福德与所缘众生皆无量的缘故,所获得之福德也无量无边。所谓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确实很难修,但四无量心的修法很简单 ,只要随时观想“愿所有众生远离一切苦及苦因,获得快乐并住于清净的等舍状态中”,这样思维就可以了,这一点每一个人都可以生起。对于一些有危险性且不易修持的法,最好是在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修,而这些简单又容易获得成就的修法应该提起重视。
    为什么无量心的定数为四呢?以慈无量心可对治害心,以悲无量心可对治损恼心,以喜无量心可对治不喜他乐之心,以舍无量心可对治贪嗔之心,故而数量确定为四。
    慈无量心与悲无量心的本体是无嗔之善,喜无量心的本体是了知他众具乐而悦意,舍无量心的本体则是无贪之自性善。
    四无量心的行相是何者呢?慈无量心是愿一切众生具足快乐,悲无量心则愿一切众生远离痛苦,慈、悲者从本体来讲,虽然都是无嗔的自性,但从行相来讲,一者是愿离苦一者是愿得乐,此二者实际并不相同,因此不能合在一起讲。喜无量心是愿一切众生具足无苦之乐。舍无量心则是作意一切众生远离贪嗔、住于清净等舍之心,噶当派的教言中说:舍心有两种,即四无量心中的舍心与愚痴无记的舍心。愚痴无记的舍心是指什么呢?有些人无有辨别的智慧,对敌人与亲友都无所谓,不知取舍。而四无量中的舍心则不相同,这是将一切众生都看作自己的父母,对其既不生贪心也不生嗔心,一直住于一种清净的心态当中,因此,我们应当修持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心,而对于不知利害取舍的人,麦彭仁波切也呵斥他为无惭无愧者。
    有部观点认为,四无量心的所缘为欲界一切众生。大乘则认为,四无量心的对境为三界一切众生,有教证也说:所缘对境无边之故,所获得之果也无量无边。那本论中为何说四无量心的所缘为欲界众生呢?此处是从修行次第来讲,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应该观欲界众生,因其相续中的贪心、害心等烦恼特别深重,比较容易观想,之后再观色界、无色界众生相续中细微的心,而且欲界众生中,也是先从与自己关系较近的人开始,这样观想很容易成功。
    四无量心于何地具有呢?本论认为四无量心于四禅中具有,是从禅定之正行来讲的。戒律中说,若说妄语“我已经获得了四无量心的境界”则犯比丘戒,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若已经获得四无量心,则按本论观点,此人已经获得四禅的境界,这属于大妄语。那四无量心于四禅中如何具足呢?喜无量为意乐受,所以只在初二禅具有,其余三者于静虑六地中具有。有些论师认为应从正行来讲,因此不应该包括未至定。
    以四无量能够直接断除烦恼吗?不能。直接断除烦恼的是未至定而非正行,《释量论》中说:慈悲等与愚痴不相违,故不能直接断除。那为什么可以作为对治呢?这是从远分对治的角度来讲,并非直接断除的角度来讲的。
    四无量心的所依是智慧敏锐、贪欲过患众多的人类,依靠其他众生无法生起。
    四种无量是否同时具足呢?因喜无量只于初二禅具有,故对于转生三禅、四禅者来说不一定具有,而慈、悲、舍三者,若具足一者则其余二者必定具足。
    乙二、宣说解脱:
    所谓解脱有八种,初二不净二禅具,
    第三末有体无贪,无色定善灭尽定,
    微微心末无间入,由自净下圣心出。
    初三缘欲摄见色,无色行境上自地,
    苦谛等及类智品。
    所谓的解脱有八种,前二解脱是不净观,于初二禅中具有;第一净解脱于第四禅中具有,本体为无贪;无色解脱指无色界之净定与无漏定;灭尽解脱即灭尽定,其于较有顶更细微之心的末尾无间而入,于有顶自地之净定以及下地之圣无漏心出。前三解脱缘欲界可见之色法,无色解脱之行境为自地与上地之苦谛等以及类智品。
    八解脱,即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净色解脱、四无色解脱和灭尽解脱。此八者均是与等持相关的一种修炼,属于背离烦恼或者说从烦恼中获得解脱的一种等持。其中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即修行人对自己身体内有色法之想,然后观外器世界之色法为空性;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将自己身内之诸色观想为空性为内无色想,而外器世界之色也观想为空,为何如此修持呢?幻化有有显现与无显现两种,为了幻化出这两种化身而作如此修持。前二种解脱均是观欲界色法为不净;此二者分别为贪执欲界色法与一禅色法之对治,故而依次于一禅与二禅中具有,并且均属于无贪之自性。为何三禅中无有呢?此二解脱均为贪执色法之对治,而三禅无有根识,不会对色法产生贪执,所以三禅无有。
    第三净色解脱缘悦意对境而视为清净之相,其本体也是无贪,但与前二解脱的观想方法不同,前二者观为不净,第三解脱则观为清净,比如幻化一十分悦意可爱的欲界色法,对此作意观想;此种禅定于第四禅中具有,因其已远离八种过患,而且处于一种舍心状态,很容易作幻化,依靠所幻化的悦意可爱的事物,然后观察自己是否会生起贪心。
    那他为何如此观察呢?一个原因是在不净观时非常疲劳,为净除这种劳累的心而作此观察。另一个原因是,通过这样的观察来检验前面的不净观是否成功,也就是说,如果对所幻化的悦意之物生起贪心,则需要继续观修不净观,若未生贪心则表明不净观的修持已经成功。
    这样一来,有人提出疑问:四禅怎么能安立为解脱呢?既然三禅不存在贪二禅之色的缘故,而不能安立为解脱,同样,四禅也无有贪三禅之色的对治,四禅为什么安立为解脱呢?净色解脱并非贪欲之对治,为了使疲惫不堪的心力得以提高,以及为观察前二解脱是否修持成功而如此修持,因此四禅可以安立为解脱。
    四无色解脱,即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和非想非非想处解脱。无色解脱是指无色界善妙的净定与无漏定。
    灭尽解脱与灭尽定无有差别,也即一切受想全部灭尽,使三界烦恼全部获得解脱的一种等持。那此灭尽定如何入定与出定呢?三界中最细微的心即有顶之心,如同特别特别细的线很容易断一样,如果有顶之心再细微下去时,一切受想都会中断,此时即入于灭尽定。起定时,于自地净定以及下地无所有处之圣无漏心中均可出定。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说:凡夫也可以具足前七种解脱,但第八种解脱只有声闻圣者具有,而所有这些功德于佛地时,全部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存在。
    八解脱的所缘是什么呢?前二解脱的所缘为欲界所见的不悦意色法,第三解脱则为欲界的悦意色法;四无色解脱之行境为上地与自地的苦谛、集谛、灭谛以及类忍的上下道与自地,无色界不能直接缘欲界,因此不能缘法智与法忍。
    上述几种功德于许多大乘论典中都有所提及,只是所讲到的行相、本体、所缘不同而已,很多名词基本相同。
    乙三、宣说胜处:
    所谓胜处有八种,前二相同初解脱,
    二同第二余如净。
    所谓的胜处也有八种,其中前二胜处与第一解脱相同,第三、四胜处与第二解脱相同,其余则均与第三净解脱相同。
    八胜处是指内有色想观外色少、内有色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内无色想观外色多以及内无色想观外色青黄赤白四者,其中形色和显色各有四个,为了断除对形色与显色的贪执而修持。观胜处有两种,一是圣者之胜处,一是凡夫之胜处,圣者之胜处是指圣者将万法观为无常、无我等,此观法胜过一切,以此方法观修时,不会生起任何贪欲。凡夫观胜处的方法有三种,即观待、相联、爱一味,以金瓶、银瓶、铜瓶为例,所谓的银瓶观待铜瓶来讲,非常可爱,但观待金瓶来说却并不可爱,也不值得贪著,这是观待的方法来观想;以相联的方式来观,如金瓶、银瓶、铜瓶都是有联系的,银瓶与铜瓶相联时很可爱,而与金瓶相联时则不可爱,由此了知外境万法并非真正存在可爱或者不可爱,只是与他法相联时而出现了不同;爱一味,所爱是一味一体的。上述这些修法均是为了断除对色法的贪执,若无有贪执则可以随意幻化各种各样的形象。
    为何称为胜处呢?不论是观显色还是形色,断除对它们的贪执,由此可获得自由自在的幻变,而且从观待的角度可以胜伏它的境界。
    前二胜处的本体、地、是何者的对治与所缘均与第一内有色观色解脱相同。第三与第四胜处的本体等与第二无色观色解脱相同。除此之外其余四色胜处的地与本体等与净色解脱相同。既然与解脱相同,那为何于解脱之外另行宣说呢?解脱只是断除烦恼,并未胜伏它,而胜处不但断除而且已经胜伏,可以随心所欲地信解所缘。
    乙四、宣说遍处:
    遍处十种八无贪,第四禅有缘欲界,
    二遍处为无色净,行境自地之四蕴。
    遍处有十种,前八遍处的本体为无贪,所依地为第四禅,其所缘为欲界色处;后二遍处为无色界净定,其行境为自地四蕴。
    十种遍处是指地大遍处、水大遍处、火大遍处、风大遍处、青遍处、黄遍处、赤遍处、白遍处、空无边遍处与识无边遍处。前八遍处的本体为无贪,所依地是第四静虑,其所缘为欲界之显色与形色;空无边遍处与识无边遍处二者的本体为前二无色界之净定,所缘为自地四蕴。
    为何称为遍处呢?每一种形相通过观想之后,使之均可周遍于一切处所,比如观地大遍处,首先于自己前方放一小块地,看着它,之后闭眼观想,使这块地逐渐扩大而遍于三千大千世界,然后再收回来。其他的风等也是如此,这样修持到一定程度,可以将所观想之形相周遍于每一处。
    那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入之间有何差别呢?解脱是指从烦恼中解脱,胜处则已完全超胜产生贪欲之对境,遍处则不论显色还是形色均可周遍整个世界。其中,八种解脱属于因等持;而八胜处观待十遍入来讲属于因等持,观待八解脱来讲则为果等持;遍处完全属于果等持。
    乙五、宣说彼等之理:
    灭尽前品已宣说,余皆离贪加行得,
    所谓无色依三界,剩余唯有人中生。
    上二界由因业力,生起无色之等至,
    色界所有诸静虑,亦由法尔力量起。
    灭尽解脱在第二品中已做过宣说,其余功德以离贪和加行可以获得,四无色解脱与二无色遍入依于三界身份获得,其余功德唯以人类身份获得。上二界以因力、业力生起无色定,色界禅定亦可依法性力获得。
    上面已经讲了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共二十六种功德,那它们是如何获得的呢?灭尽解脱在前面第二品中已经详细解释过,这里不再繁述。其余二十五种功德以两种方式获得,即以前曾屡屡修持者以离贪方式获得,若未曾熟练修习则通过加行获得。
    依于三界的所依身份可以生起四无色解脱与二无色遍处之等持,其余的十九种则唯在人中生起,为什么唯于人中生起呢?因其必须依靠善知识传讲教言,之后通过自己的精进修持才能于自相续中生起功德。上二界既然无有传教,那他们依靠什么生起上述功德呢?上二界之无色定以两种方式产生,一、因力生,比如曾经依靠人的身份现前无色界等持,后来此等持退失且即生未能恢复,后来转生于色界某一处时,以先前串修的同类因而生起有顶等持。此处的同类因,大乘认为应该是习气,由于曾经在阿赖耶上种下这种习气,后来习气成熟,在色界中可以再次生起有顶禅定,但本论认为并非习气而是同类因。二、业力生,首先以人类身份获得无色界等持,后来虽然退失,但此业已经成为顺后生受业,当其下一世转生时并未现前,再下一世时则依靠种种因缘获得无色界等持。从某个角度来讲,业力生与因力生相同,但此处以业力来讲,以前所造之业成为顺后受业,后于色界现前无色界等持也是由业力感召。其他注疏中说:因力生与业力生并不相违,从同类因的角度是因力生,从修持禅定而造此种业力而言是业力生,此二者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宣说而已。
    无色界是否具足传教而生之禅定呢?虽然最初的因中具有传教的成分,但现在获得时并非以此为因。
    色界的下下静虑不仅通过因力与业力可以生起上上静虑,而且以法性力也可以生起,比如一禅、二禅毁灭时,此处天人依靠法性力可以自然而然生起上上禅定。有些注疏中说:这也属于因力与业力,因为他们虽然即生中未修持过二禅、三禅之禅定,但以前必定修过,否则不会无缘无故产生上上禅定。一般来讲,本论认为空无边处和识无边处之等持属于生得,也即转生于彼处时即会获得此种等持,但《大乘阿毗达磨》中说是以十一作意和九种住心获得的。
    因此,生起上述等持功德的因有四种,即传教力、因力、业力、法尔力。那是不是所有补特伽罗均以此四种因来产生上述功德呢?欲界人类以四种方式均可生起,而欲界天人不具足传教力;色界依靠除传教力以外的三种可以获得上述功德;无色界以因力与业力产生。那传教力所生之功德可否说为是因力与业力产生的呢?可以说是因力,因其通过闻思修行于相续中可以获得,既是传教力也是因力;此传教力属于善业,因此也是业力。法尔力是不是因力和业力呢?可以称为因力,由于曾经有同类因之故,才会于相续中生起此法尔力;若以前未曾造过此种业则不会于上界中转生,故而也可称为业力。
    阿毗达磨俱舍论,第八分别定品释终


    甲四(末义)分三:一、佛法住世期;二、非为臆造且谦虚;三、教诫后代不放逸。
    乙一、佛法住世期:
    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
    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
    佛陀之妙法有两种,即教法与证法,其中受持教法者唯是讲经说法,受持证法者唯一是修行。
    如果想要受持、弘扬佛法,首先应该认定何为佛法?如何弘扬佛法?世亲论师告诉我们,所谓的佛法有两种,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32#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15:42:09 | 只看该作者
    即教法与证法,教法即经律论三藏,证法即戒定慧三学或三十七菩提分法。受持教法者唯一是讲经说法,其他注释中说听受者也是受持教法者;持证法者即将佛陀之教法于相续中数数修习。华智仁波切在一个教言中说:若通达四句偈颂的意义即是受持教法,一刹那间生起信心即属于证法。那发放布施等是否属于弘扬佛法呢?虽然从某一角度来说是弘扬佛法,但真正的弘扬佛法并非如此,如果将释迦牟尼佛的精神真正传递到其他众生的相续中,这才是真正的续佛慧命。有些注释中说:布施、随喜、造顺缘均属于教法与证法的范畴,但并非真正的佛法。一般来说,盖经堂等属于一种善举,可以说是弘扬佛法的顺缘,但并非真正的弘扬佛法。
    颂词中有两个“唯”字,格鲁派有些论师以及《俱舍论大疏》中说:以唯字代表一种肯定的语言,也就是说只有讲经说法和真实修行才是真正弘扬佛法者,其他人并非是真正弘扬佛法。
    教法与证法是否住世,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世亲论师说,若任何一个道场具足闻思佛法与实地修行者,则说明持教大德已经住世,否则,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并未真正住世。《自释》中说:“有能受持及正说者,佛正教法便住世间。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世间,故随三人住世时量。”这一教证非常重要,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听受佛法者、讲说经教者以及依教修行者住世,就说明佛法已经住世。
    对于教法住世的时间,有种种不同说法,《贤劫经》中说是一千五百年,其他经典中说五百年,还有些经典中说是二千五百年,世亲论师在《般若经》注释中说是五千年,还有些经中说比五千年的时间还长。一般来讲,藏地很多高僧大德认为,前面不满五百年的说法是不了义的,因为这样会有很多教理的违害,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是五百年,则释迦牟尼佛授记无著菩萨于佛涅槃后九百年出世,并以了义不了义的方式来弘扬佛法的授记不合理。而且《无垢天女经》中说,藏地在二千五百年后,佛法才会兴盛的说法也不合理了。
    一般来讲,大家比较公认的是五千年,即第一个一千五百年为果期,此时得果特别快;第二个一千五百年为修期,麦彭仁波切以及普巴派的历算学者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修期当中的戒学阶段,再过一百多年,戒学期即会结束,这一点根据《时轮金刚》的历算也是非常可靠的;第三个一千五百年属于教期;最后的五百年是唯持形象期。根据世界佛教联合会安立的佛历,现在公认的是佛历2547年,这是依靠上座部的历算来计算的。因此,现在不论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中间虽然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实际上,真正的教法与证法并未隐没于世间。
    此偈颂非常重要,现在有很多人不了知何为佛法,也不了知何为弘扬佛法与行持佛法,这一方面是由于某些历史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佛教在某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遭受到了一些损害,这样一来,诸位高僧大德,有的已经离境,有的已经离开人世,由于没有对佛法的讲闻,致使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根本不了知何为佛法。现在有很多人整天都是念经、为别人超度、敲锣打鼓,修寺院、烧香、拜菩萨、接待游客、卖门票,但这些究竟是不是真正的佛法,大家应该以智慧分析。
    上师法王如意宝一生中唯一重视的就是讲经说法,他从十几岁到最后圆寂,除讲经说法以外再没有重视过其他任何事情,这充分说明了法王如意宝对佛法的重视以及巨大贡献。作为后学者,我们也应该从内心发愿:生生世世弘扬、受持佛法。如果有机会、有能力的话,应该弘扬佛法、讲经说法,这个相当重要。如果没有讲经说法的机会和能力,那最好在具足法相的善知识面前终身听受佛法,这也属于弘扬佛法,而且这样做的利益非常大,为什么呢?即使世间的学问也需要老师传授,需要有人来听闻,否则不会通达很多道理。佛法的教义是博大精深的,若没有在善知识面前听闻,很难在相续中生起真正的定解,这样一来,就更不要说弘扬佛法了。现在有些佛学院没有老师,于是将自己学院里培养出来的学生作为老师,但实际上他自己仍然对佛法半信半疑,这样的一个人能不能真正地弘扬佛法!现在佛法处于非常衰败的时期,虽然有些寺院名相上也在讲经说法,但很多高僧大德都忙于世间八法,根本没有学习和弘扬佛法的机会。年轻僧人们能学习佛法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机会在佛学院中学习,但世间各种各样学问的风气却相当浓厚,而真正佛法的教义,如中观、俱舍等已经成为了辅助课程。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确实应该发起猛厉精进,遣除一切傲慢心而努力闻思修行,使自相续生起佛法的智慧,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那学习佛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说:学习佛法就是为了成佛。实际上,作为大乘佛教徒来讲,成佛也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才是最究竟的目的,由于成佛之后可以于无勤之中最究竟的利益众生,因此很多修行人先希求成佛,但这也仅仅是利益众生的一种途径。
    乙二、非为臆造且谦虚:
    说此对法我多依,克什米尔有部理,
    若有错误均我过,正法理量唯诸佛。
    此对法论多数依靠克什米尔有部论师的观点进行宣说,如果出现过错,那全部是我(世亲论师)的过失而非佛法之过,因为能够真正衡量正法之理量的唯有佛陀。
    这里世亲论师说:此对法论并非是我随随便便凭空臆造的,其中所宣说的道理大多数是依靠克什米尔有部宗的诸位智者所建立的观点而进行的宣说。为何说是大多数呢?因为有些颂词是站在经部观点,对有部的一种驳斥。虽然是依据诸位智者的观点进行宣说,但世亲论师说,由于能够真正讲说教法与证法之理的唯有诸佛菩萨,所以,若发现此论中有句义方面的错误全部都归咎于世亲论师我,并请诸位智士宽恕。
    颂词中说能够如理如法宣说佛法的只有佛陀,但甲智论师和满增论师在讲义中都是说诸佛菩萨,因为得地菩萨也会如理如法宣讲佛法,除此之外,其他人的相续中具有烦恼障和所知障,而且具有身语意三门的障碍,传讲佛法不一定如理如法。那这样一来,是不是只有登地菩萨才可以讲经说法呢?这不一定。善知识的法相中并没有说一定要断掉自相续中的烦恼习气,虽然所谓的讲辩著对于一个凡夫人来讲非常困难,但只要以一颗清净的心来行持也不会有过失。
    乙三、教诫后代不放逸:
    本师世目今已闭,堪作证者多入灭,
    未见真谛放肆者,以邪分别乱佛教。
    如世间明目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已经趋入涅槃,堪为正法见证的诸智者也多已入灭,未现见真谛而肆意妄为者现在正以邪念分别扰乱佛教。
    世亲论师住世时,印度佛教中各宗派之间的分歧相当严重,当时,广严城的诸比丘大肆宣扬不作为犯戒处理的十种非事 ,根本四部分裂为声闻十八部,整个佛教一片混乱。
    法王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些教证说,就连世亲论师都认为他住世时的佛法非常混乱,何况说末法时代,佛法没有一点染污是不可能的。以前五世达赖喇嘛也说:世亲论师在世时也有许多寻思分别者故意扰乱佛教,现在以自己的邪分别扰乱佛教的现象更是日益严重。
    佛陀已趣胜涅槃,持彼教者多随灭,
    无怙无教灭德众,当今此世任意行。
    既知如来正法寿,渐衰亡如命至喉,
    一切污垢具力时,求解脱者莫放逸。
    佛陀已经趣入殊胜涅槃,持彼教法者也多数已经随之入灭,无依无怙的众生在摧毁功德之恶见的驱使下,任意妄行。既已了知如来教法渐渐衰亡,如同垂死之际命已到了喉间一般,在这具有垢染的末法时代,希求解脱者切切不可放逸而行。
    世亲论师殷切教诫诸位后学者:末法时代,真正的佛法已经处于毁灭状态,人们的烦恼分别念相当严重,此时,希求解脱者切莫随境而转,一定要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相续,切莫放逸!
    “莫放逸”并非指任何事都不做,实际上,首先应该于自相续中获得佛法的智慧,其后以这样的智慧尽心尽力的利益众生。“如命至喉”是一种比喻,以此来描述佛法当时在印度的一种状态。很多高僧大德说:世亲论师住世的时代,佛法并不是很衰败,但现在住持佛法的高僧大德多数已经圆寂了,真正一心一意弘扬佛法的人才是少之又少。在这样五浊兴盛、染污的恶法力量十分强大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谨慎守护根门,尽心尽力地弘扬佛法。
    此《俱舍论颂》,乃佛陀亲口授记之大德、能背诵九十九万部经典、具有不退智慧自在者共称为第二遍知的大阿阇黎世亲撰著圆满。印度堪布则那莫札即佛友与大译师华哲僧侣翻译、校正,并以讲闻方式而抉择。
    这部《俱舍论颂》是第二大佛陀世亲论师所撰著,由印度译师则那莫扎——佛友论师,以及国王赤松德赞时的三大译师 之一的嘎瓦华扎翻译。
    藏地的译师非常严格,当时国王赤松德赞也是先培养译师,然后迎请印度班智达,他们根据印度版本译成藏文,之后由印度班智达传讲,并对照梵文一一校对。这样翻译出来的藏文本非常准确,所以这次也是依靠藏文版本翻译为汉文的,希望大家如果以后有因缘,也能够将这部殊胜法要传授给其他众生。
    愿以此功德回向一切有情获得胜妙佛果,教法与证法以讲闻修习的方式久住世间!
    愿吉祥!!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