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法智属于无间道而未到达解脱道,所以不包括在内;九地有八十一种修断,见修共有八十九种所断。沙门之性是指能断除上述见修所断的八十九种无间道,沙门之果即有为法的八十九种解脱道以及灭尽所断的八十九种无为法。因此,有为无为之果共有一百七十八种。
有五因故立四果,果前舍道得胜果,
总集灭法得八智,以及获得十六相。
以五种原因安立四果,五因即果之前舍弃向道、获得胜果、得到总集灭法的一个得绳、获得八种智、完整获得十六行相。
既然沙门的有为无为之果共有一百七十八个,此处为何说为四果呢?安立四果是因其各自完整具足五因之故。是哪五因呢?一、在果之前舍弃向道,比如获得预流果时,已经舍弃预流向;二、证得胜果,若只证得初果则不能安立为果;三、得到总集灭尽所断的一个得绳,也即见道所有见断断尽之解脱道的众多灭法综合起来的一个得绳;四、同时获得八智,即缘上界与下界的法智和类智,比如离贪者虽依靠世间道断除烦恼,但若无有出世间见道所生的此八智,则无法安立为果;五、完整获得无常等智慧之十六相,有注疏中说这是经过见道的标志,十六行相圆满具足则见道圆满,有部虽然认为第十六行相属于修道,但十六行相未圆满则见道不会圆满。预流向不能安立为果,因其不具足第十六行相;一来向、不来向、阿罗汉向虽然圆满具足八种智与十六行相,但无有前三因,所以也不能称为果。
以上是有部观点,按照《瑜伽师地论》当中声闻地的观点来讲,若断除转生恶趣之因,即安立为预流果;断除连续转生为人与天之烦恼因,安立一来果;断除欲界烦恼,于色界中可以转生,即安立为不来果;断除三界之因与习气则安立为阿罗汉果。
以世间道得果者,混杂持无漏得故。
以世间道获得一来果或不来果者,将有漏离系果与无漏离得融为一体而获得,因此也可称为沙门果。
既然只有在无漏无间道时才会获得总集之灭法,那离贪者以世间道断除修断所获得的一来果与不来果是否为沙门果呢?是沙门果。实际并非仅仅依靠世间道获得一来果与不来果,而是通过世间道断除修断所获得的有漏离系果与通过见道十六行相获得的无漏离得二者混为一体。意思就是说,以世间道修持时所获得的有漏离得总集起来,与无漏离得融为一体而修持,所以可以称为是沙门果。
庚五、梵轮:
彼名梵性即梵净,亦为梵轮梵转故,
所谓*轮为见道,迅速行等具辐等。
沙门性中的无漏无间道是梵净之故,也称梵性;亦叫做梵轮,由梵天所转之故。所谓*轮即为见道,因其具足迅速和运行等特点,妙音尊者认为,具足轮辐等之缘故,才将其称为*轮。
获得见道时的无漏无间道也叫做梵性,由于断除烦恼,十分清净也即是梵净。也叫做梵轮,表面看来是梵天之轮,但此处“梵”指出有坏 佛陀,“轮”即转*轮,因为释迦牟尼佛初成道时不愿转*轮,梵天与帝释天供养*轮、海螺以作祈请,佛陀才开始转*轮。《三戒论》当中佛初转*轮的缘起讲得非常详细。为什么称为梵轮呢?就像车轮通过发动可以在大地上运转一样,佛法通过佛陀的威力于众生相续中不断轮转,使佛陀所证悟的境界一直不停地轮转,此即为转*轮。这里的法有证法和教法两种,其中证法的转*轮,是指一个传承上师相续中的证悟境界传递到弟子相续中,这样接连不断的流传;教法则通过补特伽罗耳传,人与人之间无有间断向下流传。《自释》中说:“于所化生身中转故。”
那所转的*轮究竟是何者呢?有部认为,真正的转*轮是指获得见道或者所传之法为见道之法,才能称为转。为什么见道才是真正的转*轮呢?佛初转*轮有五比丘以及八万天子现见真谛,此时,整个天界到处都开始宣扬,“释迦牟尼佛出世了,并且已经开始转*轮”,因此佛经中将*轮安立为见谛的原因即是如此。那资粮道与加行道是否属于转*轮呢?对《现观庄严论》作注疏的法友论师说:资粮道与加行道可以说是*轮,但真正的*轮应为见谛。此处有些不同观点,世亲论师在颂词中将*轮安立为见道,但《自释》中却说“一切道”,也即见道、修道以上。满增论师与甲智论师说:世亲论师所说的一切道是指见道、修道、无学道。因此世亲论师站在经部观点时也承认见道、修道、无学道均属于转*轮。那为什么佛经中说释迦牟尼佛第一转*轮时转*轮,并未说见道、修道、无学道呢?满增论师认为,这是从初转的角度来说,因初转*轮时,有五比丘及八万天子获得了见, 道,依此, 来讲,安立为转*轮,实际修道和无学道均可包括其中。从大乘角度,都承认见道、修道、无学道属于*轮,但由于资粮道与加行道是见谛之因,所以也可以称为转*轮。
《自释》中还从十二行相进行分析,何为十二行相?如云:“谓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此应遍知,此应永断,此应作证,此应修习。此已遍知,此已永断,此已作证,此已修习。”为什么称为转呢?如“由此法门往他相续令解义故”。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说过,格鲁派在每年元月十五号——宗喀巴大师圆寂的日子,会举行盛大的法会、辩论,他们就专门围绕转*轮和发菩提心两个问题进行精彩的辩论,我们学院的一些辩论场合以及大法会中也经常以此作为辩论的主题。
为何称为*轮呢?因为与转轮王的七宝之一——宝轮相似,所以称为*轮。如何相似呢?宝轮具有迅速运行、离一处而往另一处、胜伏未伏者、镇服已伏者、腾空而起、降落低处五种特点。同样,见道也具足上述五种特点,以非常速疾之行舍弃缘前十五行相真谛的智与忍,趋入第十六行相;以无间道胜伏未胜伏之见断;以解脱道受持离得而镇服已胜伏者;超越上界之圣谛,即以解脱道缘上地;降至欲界之圣谛,即以无间道缘下地。妙音尊者则认为,因见道八正道与宝轮之轮辐、轮毂、轮辋相同的缘故,所以称之为*轮,其中慧学的正见、正思维、正勤、正念如同轮辐,正定如同轮之边缘——轮辋,戒学的正语、正业、正命正如轮子的中央部分——轮毂,因为戒学是定学与慧学之所依。《大乘阿毗达磨》认为*轮与七觉支相对应,但此处认为*轮即为见道,而八正道属于见道功德,故与八正道对应。
庚六、沙门果得法:
欲界中获前三果,末果则由三界得,
此无见道无出离,经云此始彼究竟。
欲界中可以获得前三果,阿罗汉果于三界中皆可得到。上二界无有见道,因其无有出离心之故,佛经中说,见道是以欲界为开端,上界为究竟。
沙门果于何界中获得呢?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三者只能于欲界中获得,阿罗汉果可以在三界中获得。
离贪不来果依靠上二界的身份断除修断,那为什么不能在上界获得果位呢?佛经中说:中般涅槃至上流之间的五种补特伽罗以欲界作为见道的开端,于上界究竟。而且,上二界的有情贪执禅乐,无有苦受,以此必定不会产生厌离心,所以不会于其相续中出现圣道。正因为如此,生活的挫折与痛苦常常是修行的一个很好助缘,尤其是修行好的人,违缘越多其境界也会越来越高,如同森林起火一样,树木越多,火焰就会越茂盛。
庚七(阿罗汉之分类)分四:一、真实分类;二、法之差别;三、退失之分类;四、别说转根之理。
辛一、真实分类:
许阿罗汉有六种,前五以信胜解生,
彼等解脱观待时,不动法者不动摇,
故彼不待时解脱,彼由见至因所生。
承许阿罗汉有六种,其中前五种为钝根,以信解而生,他们的解脱需要观待时间;第六种不动法阿罗汉根本不会动摇,故其不观待时间因缘即会获得解脱,因其由见至所产生。
既然说不动法阿罗汉从尽智中产生无生智,而其他阿罗汉则从尽智中产生无学见,那阿罗汉究竟分多少种呢?有六种,即退法罗汉、思法罗汉、护法罗汉、安住法罗汉、堪达法罗汉与不动法罗汉。退法罗汉:即使遇到微小违缘也会导致从证悟中退失;思法罗汉:因担心自己的境界会退失而在未退失之前思维死亡;护法罗汉:因害怕退失而随时随地守护自己的根门;安住法罗汉:虽以微小违缘不会退失,但以比较大的违缘会导致于证悟中动摇;堪达法罗汉:其本为钝根,但通过炼根而成为利根,不论遇到任何违缘皆不会退失;不动法罗汉:因是利根者,故证悟后再不会退失。其中前五种阿罗汉属于待时解脱,因为他们的心解脱、现前等持需要观待顺缘资具、无病、对境之差别等;第六不动法罗汉不会因烦恼等因缘退失,所以是不待时解脱,为何称为不动呢?因其前世对善法的修行具足恒时精进与恭敬精进,若仅具足其中一者即成为中根者,若二者均不具足则成为钝根者。所以,有部认为,根据前世是否具足精进行,可以分钝根与利根两种,因为由不同的因中必定产生不同的果。待时也分两种,一是观待因缘,二是指暂时不会退失。《自释》中从暂时和究竟两个角度来讲,其中不待时指永远不会退失,待时则需要观待资具具足、身体无病、无有贪嗔之对境等暂时不会退失。
钝根者通过炼根可以转变自己的种性,但炼根有两种情况,即有学道炼根和无学道炼根。其中于因地有学道时,虽然不是利根,但通过炼根可以成为堪达法种性;另一种是在得到阿罗汉的无学果位之后继续炼根,比如退法阿罗汉通过炼根,可以成为堪达法阿罗汉。
辛二、法之差别:
有者初为彼种姓,有者后由炼根成,
四由种五从果退,并非是从初退失。
有些阿罗汉最初即是各自之种性,有些则是通过炼根而成。有四种阿罗汉会从种性中退失,有五种会从果上退,最初的预流果不会退转。
阿罗汉为何会有钝根与利根之别呢?本论认为,从无始以来,众生即有利根和钝根之分,有些钝根也可以通过炼根而成为利根。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曾说过,普贤王如来最先证悟,而其他众生仍然处于迷惑之中,其原因就是众生最初即有利根与钝根之别,这一点《俱舍论》中也如此承认。
会退失的阿罗汉是从果位中退还是从种性中退失呢?中间的四类——思法阿罗汉、护法阿罗汉、安住法阿罗汉、堪达法阿罗汉既会从种姓中退失,也会从果位中退失,比如护法罗汉退失到思法罗汉;退法阿罗汉不会从种性中退失,因为再没有比此更低之种性了,但他会从果上退失,即从无学道退到有学道;不动法阿罗汉既不会从种性中退失也不会从果上退失,因其属于利根者,不会再度生起烦恼,所以,从种性上退但果上不一定会退。果上退而种性上也不一定退,比如堪达法阿罗汉,其相续中生起烦恼退到思法阿罗汉,种性虽然已经退失,但果上并没有退;若退到不来果,则此时,不仅阿罗汉的种性已经退失,而且果也已经退失了。如果最初即已决定之种性绝对不会退,因其于有学位时种性就已经确定,而且通过有学与无学两个道已经稳固。
其中从果中退失时,由于预流果见道十六行相的违品已经完全断除,因此不会再度退转,离贪的一来果和不来果依靠世间道与出世间道已经十分稳固,所以也不会退失。按照小乘观点,修断是有基的,因此生烦恼会有一个过程,但见断属于无基,因此不会退失。他们认为修道和无学道都有退失的情况,但大乘一般不承认这种观点。
有学异生具六种,见道之时无转根。
有学道与凡夫异生也有六种种性,见道之时无有炼根的情况。
是不是只有阿罗汉才具足上述六种种性呢?由于阿罗汉的直接或间接前提即是有学圣者与非圣者的异生凡夫,所以他们也具有退法等六类种性。那钝根者通过炼根转变为利根是在哪一阶段呢?见道时属于入定之一相续,于一座间圆满见道十六行相,故于此时不会出现炼根的情况,只有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异生位、有学信解以及无学道之加行阶段才会出现转根的情况。其中信解者是指有学者获得一来以上境界的圣者,他们于无漏中转根;凡夫因为欲使自己变为利根者而依靠加行道、无间道与解脱道来转变。
辛三、退失之分类:
当知退失有三种,即得未得受用退。
佛陀唯有末受用,不动亦中余有三。
退失共有三种,即已得退、未得退、受用退,佛陀只有末尾的受用退,不动法罗汉也具足未得退,其他均具足三种退失。
退失有已得退、未得退与受用退三种。已得退是指原本已经得到的功德,后来又失去了,有些人说:原先我的信心很大,但现在已经退下去了。这也属于已得退。未得退是指应得之功德却尚未获得,比如凡夫未得到佛陀的功德。按大乘说法,既然还未得到怎么能称作退失呢?但小乘认为,相续中未得到属于一种退失。受用退,虽然相续中具足功德,但却隐藏起来不现前,比如佛陀原本具足现法乐住之等持,但由于未现前享用,因此称为受用退。
何者具足这三种退失呢?佛陀只具足受用退,因佛陀虽然一切功德圆满具足,但有些却不会现前;不动法阿罗汉在受用退的基础上,还具足未得退,比如佛陀十八不共法等功德仍未得到,实际上,小乘认为佛陀与独觉全部包括在不动法阿罗汉当中;凡夫与五种钝根阿罗汉具足三种退失,因为他们仍未得到佛陀的功德,而且已经得到的功德也会退失。
从果退者无死亡,彼不行持非法事。
钝根阿罗汉从果中退失后,未恢复前不会死亡,因其不行持非法之事。
这些阿罗汉既然会退失,那会不会即生退失后,再次造恶业而下堕恶趣呢?不会,就像强力敏捷之人被绊倒后立刻又可以站起来一样,阿罗汉虽然从果位当中退失,但即生会马上恢复其果位,《毗奈耶经》中说,阿罗汉由于以前的习气所致,会有跑、跳等放逸行为,但不会造作真正的恶业,即使有人对阿罗汉作邪淫,但因阿罗汉相续中无有此种烦恼,所以也不会犯戒。
因此,小乘有部认为有五种阿罗汉会退失,但经部以上并不承认,他们认为阿罗汉已经断除了三界轮回的烦恼习气,就连非理作意也已断除,所以不论遇到何种外境也不会生起烦恼;大乘也认为阿罗汉永远不会退失。那小乘佛经中经常说到退失,这样说的密意是什么呢?阿罗汉在遇到某些外境时会生起分别念,由此说为退失,并非真正从果中退。
辛四、别说转根之理:
不动法者久串习,解脱无间道各九,
见至者各一即可,无漏人中得增上。
无学九地有学六,增舍胜果得果故。
通过炼根而转为不动法者,需要九解脱道与无间道,信解者与见至者则各需一个即可,圣者转根需无漏法,以人类身份可以增上。无学道以静虑九地转根,有学道则依靠静虑六地,转根时舍弃钝根所摄胜果而获得利根之初果。
通过炼根转变为利根时需要多少道呢?堪达法罗汉转为不动法罗汉时,需要九解脱道与九无间道,堪达法罗汉在有学道与无学道当中长久串习钝根种性,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为利根,因此需要通过世间道与出世间道,即三界九地有漏的智慧以及出世间道观十六行相,这样九地各有一个无间道与解脱道,共需要九个解脱道与九个无间道。最初即是信解者或见至者,如果在有学道中见谛时马上转根,因习气比较薄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