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者出现。自心本具万德。无明垢尽,则清净庄严,光明微妙,精美洁净,一切妙相,齐头并出,故云「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经云「光色晃曜,尽极严丽」。又云「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故其善好,十方世界实无能比者也。
「着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者,《会疏》曰:「所证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名无上下。竖深横广,无有边际,故名无边际。是则佛智所照也。着,明也。洞达,证入义也。」据疏意,首句是所证之理体,即如如也。次句是能照之佛智,即如如智也。所谓理体,即「自然之根本」。所谓佛智,乃洞达从此根本流出自然相之智慧。体用一如,理智无二,能所双泯,绝待圆融,言思莫及。「无上下」者,指所证理体本来平等。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又「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皆显平等之义。平等故无上下。「着」者,显著、昭著,即显露之义。故《会疏》曰:「着」者,「明也」。此明字下得好。盖此即明心见性之明也。所明者即无上下之平等理体,即是心也。「洞达」者,「洞」者,洞然明白也;「达」者,识心达本也。穷尽心源,故曰「洞达」。《会疏》以证入释「洞达」,即此义也。「无边际」者,竖穷上下,横裹八方,无有边际,不可穷尽。佛智所照,亦复如是。故《会疏》曰:「是则佛智所照也。」至于《嘉祥疏》曰:「证果,无有形色上下好丑之异。洞达是智。无边际是真谛境。」疏意所证果觉,无诸差异,是无上下。智契真谛境,故无边际。与《会疏》同义。至于《净影疏》又有一说,疏曰:「但能念道,行德显著,不简(拣也)上下,同得往生。故言『着于无上下』也。若得生彼,神通洞达,无有边际,故云『洞达无边际』耳。」疏谓上中下三辈皆得往生,故云无上下。极乐人民皆神通无边,故云无边际。三说正宜合参。
辛五、极劝往生 分六 壬一、极劝勤求
经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
解此段以前,所说皆极乐圣众之功德智慧。此段乃世尊唤醒法会大众,精勤修习,求生极乐之辞。前所开示,常住真心,人人本有,个个现成,本自清净,能生万法。悟则顿契本佛,迷则妄沦生死。于是世尊悲愍,更垂慈谕。大众即知「是心是佛」,当即精进,「是心作佛」。故曰:「宜各勤精进」云云。「各」者,不仅当时在会之人,实兼指后世一切能闻此法者,各各皆应依此慈教,信受奉行,念佛往生。正显「是心作佛」之究竟方便。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佛劝大众,各各皆应精进勤修,努力自为,求生净土,彻证本心,圆满佛智也。「勤」者,《俱舍论》曰:「勤谓令心勇悍为性。」亦即精进之义。「求」者,求道,亦即求生净土也。经中《至心精进品》曰:「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故下曰「必得超绝去」也。经中「自求」之自字,至为紧要。经云:「汝自当知」、「汝应自摄」,均与此同旨。《会疏》曰:「欣求在己。己,自心,故云自求。」盖净宗虽为他力法门,但行人若不自心精进,断除疑惑,深生正信,切愿求生,亦决无往生之理。故佛训勉,「努力自求之」。
壬二、必生佛国
经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解是心是佛者,性德也。是心作佛者,修德也。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故努力自求,则「必得超绝去」。「超」者,超脱。「绝」者,灭尽、断弃。故「超绝」者,指超脱轮回,断除生死也。《会疏》曰:「一时顿超三界,断绝旷劫系业,故云超绝,亦绝则超也。」夫圣凡智愚,九品万类,各各皆得超绝去者,全赖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从果起修,一生成就,故皆得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壬三、横出三界
经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
解得往生者,依弥陀本愿加威,不更堕三恶道,故云「恶道自闭塞」。皆登不退,直至成佛,故云:「横截于五趣」。「五趣」者,三恶趣及人天二趣也。阿修罗趣摄天趣中,故五趣亦即六道。人天本名善趣,今亦称恶趣,对比极乐而言也。如《净影疏》曰:「下三恶道,名为恶趣。人天二道,名为善趣。今此约对弥陀净剎,娑婆五道,齐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是其纯恶所向,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恶所向,亦名恶趣。若依此方修习断除,先断见惑,离三途因,灭三途果。后断修惑,离人天因,绝人天果。渐除不名横截。若得往生弥陀净土,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又《会疏》曰:「必超绝去,非次第断,故云横截。」故知「横截」即横出、横超之义。又《嘉祥疏》曰:「修菩提因,横断五道流转,故恶道自闭塞。」「自」者,自然也。
壬四、究竟方便
经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
解「无极之胜道」。「胜」者殊胜。「无极」者,《会疏》曰:「凡夫生彼,速升果地,故云无极。」《魏译》作「无穷极」,《净影疏》曰:「升道无极,彰其所得。得道深广,故无穷极。」《会疏》以凡夫速登果位,究极方便,不可穷极,称为无极。《净影疏》则以果位之德深广难思,故云「无极」。至于《嘉祥疏》则云:「去者既多,故云无穷极。」则以往生之人无量为无极。三疏合参,真显无极。盖往生之人,众多无极;得果之速,方便无极;果地胜德,深广无极。可见弥陀恩德,究竟无极,故曰「无极之胜道」。
「易往而无人」,《净影疏》曰:「修因即去,名为易往。无人修因,往生者尟,故曰无人。」又《嘉祥疏》曰:「只修十念成就,即得往生。而行者希。故云『易往而无人』也。」嘉祥上言往生者多。今言希少,似相矛盾,而实无违。因从十方往生之人而言,确是无极。但就此秽土而论,则信愿往生之人,仍属希有。故云「无人」也。
「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首句谓彼国于各辈诸往生者,皆不逆不违。至于次句,古有二释:(一)净影曰:「其国不逆,彰前『易往』。自然所牵,彰前『无人』。娑婆众生,久习盖缠,自然为之牵缚不去,故彼『无人』。」疏谓极乐于诸往生者,毫无违逆,故前云「易往」。但娑婆之人,久在烦恼盖覆缠缚之中,自然受其牵缚,不生厌离,焉能往生,故云「无人」。(二)另者,法住师云:「言自然所牵者,因圆果熟,不假功用自然招致故。」嘉祥云:「修因窍招果,则为此果所牵也。」(「窍」者,常云窍要、窍妙、窍门、诀窍,隐寓精要、巧妙、洽当、关键等义,故用以加强修因招果之语气。)二师同旨。皆谓修因得果,自然可以往生也。以上所说虽异,但皆能顺经意。
壬五、寿乐无极
经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解「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捐」者,弃除也。厌离心切,于世无求。心怀空寂,净无垢染,犹如虚空,故云「捐志若虚空」,亦即万缘放下也。「道德」者,正法名为道。得道而不失,谓为德。「勤行求道德」,亦即一念单提也。「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世间无有真长生法,唯有往生,才得长生,经云「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于彼国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见佛闻法,随意修习,直至成佛。故云:「寿乐无有极」。
壬六、应知离苦
经何为着世事,譊譊忧无常。
解彼土名为极乐、安乐、安养,彼佛名为无量寿、无量光。胜妙如是,理应欣求。娑婆秽土,实应厌离,何更贪着世间俗事,譊譊而忧无常。「譊譊」喧也,争吵也。此指争竞喧闹之态。世人贪恋所有,咸欲常保,而实无常,故以为忧。但忧亦无济也。于是引出此下《劝谕策进品》之全文。
本品显净土妙德,劝导求生。下品则示秽土恶苦,令知厌离。
庚二、示秽土恶令知厌离 分六
◎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解上品显极乐殊胜超绝,净定安乐,令众欣慕,发愿求生。本品则说娑婆秽恶,众生障重,三毒炽盛,因惑造业,苦报无尽,沉溺苦海,痛不可言。故哀劝厌离。诲谕众生止恶行善,精进行道,求生安乐。
辛一、谕忧恼劝舍 分二 壬一、共争不急 分二 癸一、勤务恶苦
经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
解上段首明此土众生普皆忧恼,劝令厌离。
「共争不急之务」,指世人皆共争无关紧要之俗务,不重本身急迫之大事。不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但贪名利,故忧苦万端,无有出期。如《会疏》曰:「夫物有本末,事有缓急。以办了一大事为急先务。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而后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花中,不落恶趣之谓也。然诸人缓于火急之事,走不急之经营。大命将尽,虽悔何益。」
「剧恶极苦」。「剧」者,甚也。《浊世恶苦品》曰:「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又曰:「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恶是因,苦是果。杀盗淫妄酒,是为剧恶。造恶感受恶果,名为五痛五烧,如火烧身,故曰极苦。又《会疏》曰:「人世炎炎,犹如火聚,故云剧恶极苦。」
「勤身营务,以自给济」。《会疏》曰:「营谓经营,专力于事云务。以是勤劳其身,故云勤身。」「给」者,相足也。以物饶足为给。又「给」者,供给也。「济」者度也。故知经义为:勤劳其身,经营事务,求能自给自足,以度此生。如《会疏》曰:「士农工商,为给自身,故云以自给济。给,供给也。济,周济也。」
癸二、起惑妄作
经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
解「尊卑、贫富、少长、男女」,指芸芸世人之种种类类也。世人位高者尊,位低者卑;财多者富,财少者贫;年老者长,年幼者少,种种不同之男男女女,无不同此愚痴贪欲之心,苦心积虑,忧念重重,奔波劳碌,无有已时。故曰:「累念积虑,为心走使。」义寂师曰:「累念于既往,积虑于未至,故云累念积虑。常为欲心所驱役,嘈杂奔波,故云为心走使。」意谓思忆过去是「累念」,忧虑未来名「积虑」。故此心念,无有安时。因心有所欲,身必随之。例如欲购爱物,则不顾拥挤杂乱,奔波排队。故曰为心走使,指为此欲心而奔走也。如《嘉祥疏》以「心财相积不舍」,释「累念积虑」。以「勤求无宁」释「为心走使」。盖谓积于心念之中,俱是财物,故名累念积虑。勤欲求得,故身心不安,是名「为心走使」。又憬兴曰:「为心走使者,如渴鹿逐于阳炎,翳眼弄于空华,皆为爱水之心,不了病华,而走驰故。」阳炎即阳焰,乃沙漠中出现之幻相。远望似水,渴鹿渴马等求水心切,趋赴求饮,惟是徒劳。又如有翳之病目,于虚空中妄见空华,思欲把捉。不知本自无花,故云「为心走使」。「走使」者,即俗云奔波劳碌也。
壬二、忧苦万端 分二 癸一、财物忧苦 分三 子一、有无同忧
经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
解「无田忧田」,直至「忧苦万端」一大段,皆是「累念积虑」一句之详演。「田」者田地。「宅」者家宅。「眷属」者,家属、亲属、佣仆等。「财物」者,家财产业等资生之器物也。以上皆所忧之境。无者欲有,思欲得之。但已有者,又惧其无。亦复同忧。欲海难填,患得患失,故云「有无同忧」。
子二、欲无止境
经有一少一,思欲齐等。
解「有一少一,思欲齐等」者,例如已有一万元存款,见人有两万元,则思更有一万元;已有一电视机,见人有二,便欲更有一电视机,与之齐等。思而未得,故以为忧。思而能得,忧亦不止。因欲无止境,故永有不足之忧也。
子三、有忧非常
经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
解且稍具有,便欲常保,恐遭祸变,虑其复失。故云「适小具有,又忧非常」。「非常」者,即下之水火盗贼、焚漂劫夺等非常之祸也。「水火」,指水火之灾。「盗贼」,指抢夺与偷窃之祸。「怨家」,指与我结怨之家。「债主」,指我欠债未还之人。以上种种,皆可突生非常之祸。如火能焚烧,水能漂没,盗能劫夺,贼能偷窃,怨家报仇,债主索欠。甚至俄顷之间,全非我有,旧日财富,荡然无余,故云「焚漂劫夺,消散磨灭」。《会疏》曰:「焚谓焚烧,兵火失火等难。漂谓漂流,洪水风波等难。劫夺,盗贼难。为怨家所消散,为债主所磨灭也。」
癸二、增益恶根
经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解世人「心悭意固」指悭吝之心,至为顽固。财物有失,则心中更增愤恨,忧怨愁苦,意无解时,故云「无能纵舍」。「纵舍」者,放下也。
「命终弃捐」。此四句泛指一切世人。临命终时,则一切积爱之眷属财宝,皆当舍离。独去独来,无能随伴,至爱之人,可以同时死,但不能同处去。业因不同,果报千殊,去处各各不同。故云「莫谁随者」。《普贤行愿品》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与此同旨。常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不论贫富,莫不皆然。个中忧苦无尽,故云「万端」。
辛二、谕眷属和敬
经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解上劝世人,亲眷之间,应当和敬。不和成怨。
「敬爱」者,指恭敬与慈爱。「憎嫉」指憎恶与嫉妒。「有无相通」者,相通指财物,以我之所有,济彼之所无。「言色」,言语与面色。「违戾」,「违」者背逆。「戾」者乖也,狠也。《会疏》曰:「怡声下气,言不违戾。温良恭谦,面无颦蹙,是谓常和。」故知「言色常和」,即经中之「和颜爱语」也。
以上劝和,下明不和结成大怨。
辛三、谕心诤成怨
经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解「或时心诤」者,「诤」通作争,《一切经音义》解作讼。《会疏》曰:「人情平时虽无愤恨,违境忽生,不时鬪诤,故云或时。」一时忽起相鬪与争讼之心。故云「或时心诤」。「恚怒」,瞋恚忿怒也。乃三毒之一。一时瞋心,造成小恨。但冤冤相报,无有已时。怨憎常会,互相杀害,愈演愈烈。故云「后世转剧,至成大怨」。(如琉璃王为报宿怨,欲尽杀释种。)「世间之事,更相患害」,指世间冤报之事,互为祸害。既造业因,必结恶果,报应虽不立即显现于当时,故云「虽不临时」。但因果不虚,决当报偿于后世,故云「应急想破」。众生但知畏果,菩萨则畏因也。
辛四、谕舍恶修善 分三 壬一、生死自当
经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解「爱欲」指情爱与贪欲。实为生死之本。爱不重不堕娑婆。世人举体沉溺于爱欲之中,于是死此生彼,流转无穷。纵使眷属满堂,于生死之际,生是孤身来,死时独自去,无人相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