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lxg201302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科注(简体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51#
     楼主| 发表于 2018-2-4 15:43:42 | 只看该作者
    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亦正是「悉度脱之」之旨。弥勒大士末后曰:「受佛重诲,不敢违失」。此乃代现在当来一切含灵而言者也。故我等今日皆当如大士所云「不敢违失」。又彭际清曰:「净土至善之地。求生净土乃止于至善之功。不入净土之门,善不可得而圆,恶不可得而尽。」是故我等皆当遵佛训诲,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丁二、劝(卅八品至四二品) 分五 戊一、佛劝礼念求见依正 分九
    ◎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解本品弥显两土导师,慈恩无极,加被一切会众,普令亲见极乐依正庄严。《嘉祥疏》云:「现土使人欣慕。上虽耳闻说妙土,未如眼见。故此下现土,令皆慕修也。」又义寂云:「上来广说阿弥陀佛身土因果,众皆得闻,胜智上流,虽皆信解;劣慧下辈,未能决定。又耳闻者,不如眼见。是故下加阿弥陀威神之力,令此大众皆得眼见彼国之事,信上所闻,决定不虚。又欲令见彼国严净土,各各勤修往生之业。」再者,当时会众亲见,不但见者获益,更为后世闻者证信。令知极乐世界,确实是有,非乌托邦,非是庄生寓言。从信起愿,从愿导行,至心信乐,求生极乐,悉皆度脱,方显两土导师本怀。
    己一、佛教礼念 
      经佛告阿难:若曹欲见无量清净平等觉,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国土,应起西向,当日没处,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解「无量清净平等觉」。《汉译》称无量寿佛为无量清净平等觉,或无量清净觉。「西向」,以彼佛「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净土法门,指方立向,令众专一。彼佛现在西方,故向西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欲见佛者,即应念佛。所见之佛,即当前能念之一念心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复因两土如来之加被,故感应道交,当念即见也。
    己二、感佛应现 分三 庚一、善根能感 
    经阿难即从座起,面西合掌,顶礼白言:我今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
    解阿难闻诲,于是三业清净,称佛名号,顶礼发愿。
    庚二、弥陀应现 
    经顶礼之间,忽见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
    解「忽见」者,表感应神速。顶礼未毕,即眼见极乐教主,并耳闻十方如来赞叹弥陀。《会疏》云:「盖夫土无定相,净秽因心。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故业垢蔽心,则金容同秽灰。足指按地,则瓦砾化宝玉。岂身土令之然哉!是知西方非遥,迷心为隔。若能一念归真,则往生见土,亦何隔念与时乎?」疏语深明心净土净之旨。《净名经》云:佛以足指按地,此土顿现净剎。又《首楞严》曰:「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此之发光,非因手足。阿难见佛,只因于归真之一念。念佛时,是心念佛也。见佛时,是心见佛也。只是一心。我心佛心无毫厘许间隔。故疏云「何隔念与时乎?」只是一念,无去来今。是故阿难念佛礼佛,即见弥陀。故行者临终,若能一念归真,亦必当下见佛。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故云:「念佛时即见佛时。」何有余念与时间之间隔耶?「颜」者,面貌。「广大」者,如《观经》谓无量寿佛「佛身高六十万亿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色相端严」者,相好庄严也。《观经》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黄金山」者,《观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复以身形巍巍如山,故云「如黄金山」也。如上之报身庄严,虽非阿难及其果位以下之会众所能尽见,但以两土如来威神加被,以胜方便随其根器,各各能见。是故阿难即见彼佛,「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
    庚三、感多佛应 
    经又闻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
    解「无碍无断」者,十方如来演四无碍之妙辩,故云「无碍」;如是赞叹,尽未来际,无有间断,故云「无断」。
    己三、阿难愿生 
    经阿难白言:彼佛净剎,得未曾有,我亦愿乐生于彼土。
    解阿难亲见弥陀如黄金山,德相端严。及彼土种种清净庄严,皆昔所未见。故云「得未曾有」。复闻十方佛赞,生希有心,发起大愿,愿生极乐。正表阿难当机,契会圣心,故发愿求生。乃曰:「我亦愿乐生于彼土」。
    己四、示生因缘 
      经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汝欲生彼,应当一心归依瞻仰。
    解世尊答曰:得往生者,皆已于无量诸佛,亲近供养,事奉学习,广植德本,正如《阿弥陀经》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也。今者,「汝欲生彼。应当一心归依瞻仰」。「归依」即皈依,「瞻」者瞻望,「仰」者崇仰,「归依瞻仰」寓礼佛、观佛、念佛、忆佛诸义;亦涵天亲菩萨五念之旨。五念者:一礼拜,二赞叹(称名),三作愿,四观察,五回向也。要之一心称念六字洪名,即总摄五念妙门。一心者,清净心也。又如《阿弥陀经》六朝襄阳石刻本云:「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是故阿难一心归依瞻仰,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亦如诸已往生者,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故必能满往生之愿。
    己五、现瑞证转 分三 庚一、法 分二 辛一、放光普照 
    经作是语时,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
    解我土导师正作语时,彼土如来,掌放光明。正显释尊劝往,弥陀接引。两土两佛同心同德。佛光普照一切佛国,表弥陀普摄十方凡圣悉令往生。因佛光加持,会中大众,皆见十方佛国,如在一寻(八尺)之地。
    辛二、此界尽照 
      经以阿弥陀佛殊胜光明,极清净故。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小诸山、江河、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
    解弥陀光明,光中极尊故云「殊胜」。所以殊胜者,盖因「极清净故」。故于此界一切山河境物,例如「黑山」又名黑岭,乃山名,见《西域记》及《慈恩传》;「雪山」梵语Himalaya即喜马拉雅山,山顶常年积雪,故名雪山;「金刚」、「铁围」皆山名,详见第十一品注,如是一切「无不照见」。
    庚二、喻 分二 辛一、如日明照 
      经譬如日出,明照世间。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
    解下以日为喻。日出暗消,无论「溪谷」等「幽冥之处」(指深谷极暗之地),及「乃至泥犁」(即地狱)悉皆开辟明现,故云「悉大开辟」。且一切诸物「皆同一色」。「一色」者,准《观经》说,悉皆金色也。如《观经》第七观云:「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又第八观云:「佛菩萨像,皆故光明。其光金色。」第十五观云:「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又如《七佛神咒经一》曰:「其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作金色。」又如《法华》放光现瑞时,「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进言之,则「一色」者,表万法一如也。于佛妙智光中,悉显清净本体。差别相泯,唯露真实。是故「皆同一色」。
    辛二、如水弥满 
      经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
    解下复以劫水为喻。「劫水」者,三灾之一,指坏劫时之大水灾。地下水轮之水涌沸。大雨如车轴,第二禅天以下,尽被淹没破坏。「滉瀁」指此大水无有涯际,无岸无边。「浩汗」者大水无际貌。(此句经文,可考《文选》中潘岳之《西征赋》:「乃有昆明,池乎其中,其池则汤汤汗汗,滉瀁弥漫,浩如河汉。」)《唐译》云:「譬如大地,洪水盈满,树林山河,皆没不现,唯有大水。」
    庚三、合 
    经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解大水喻佛光,树林等喻「声闻、菩萨一切光明」。例如星光,于月朗时,星光不现,故云「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明」指明朗,「耀」指照耀。「显」指明显,「赫」指显耀。(乃火盛炽貌,亦即赤色鲜明貌。)
    己六、见彼依正 分二 庚一、见依 
    经此会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
    解「此会四众」,大比丘众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复有普贤、文殊、弥勒、十六正士与贤劫无量无边一切菩萨。诸天梵众乃至「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悉是会众。「皆见极乐世界」,表与会者,人人皆见也。此界四众弟子合为二万人,皆是血肉之身。人人皆见极乐世界,此乃为当时及未来一切众生证信也。且此殊胜希有之瑞现,遍载五译。《汉译》曰:「阿难、诸菩萨、阿罗汉等,及诸天帝王、人民,悉皆见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国土七宝已。」《吴译》同之。但以阿弥陀代无量清净。《魏译》云:「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又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悉见无量寿如来。《唐译》曰:「彼诸国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悉见无量寿如来,如须弥山王照诸佛剎。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宋译》云:「尔时会中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药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及见无量寿如来,声闻、菩萨围绕恭敬。譬如须弥山王,出于大海。」五译同申,足证确自原经,决非传译有误。
    庚二、见正 分三 辛一、法 
    经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围绕恭敬。
    解当时会众即见极乐依报种种庄严,又睹正报阿弥陀佛,功德巍巍,相好光明,圣众围绕。
    辛二、喻 
    经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明现照耀,
    解「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须弥山全称为须弥庐山王,乃十山王之一。正报光明无量,故云「明现照耀」。
    辛三、合 
    经清净平正。无有杂秽,及异形类。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
    解依报「宽广平正」,「清净安隐」,故云「清净平正」。此山非世间土石,纯是四宝所成,故云「无有杂秽,及异形类,唯是众宝庄严」。「声闻、菩萨围绕恭敬」,故云「圣贤共住」。
    己七、踊跃礼念 
    经阿难及诸菩萨众等,皆大欢喜,踊跃作礼,以头着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
    解「阿难及诸菩萨众等」,阿难当机,故首云之。「及诸菩萨众等」盖指菩萨、声闻、天人等等诸众也。蒙恩睹瑞,欢喜踊跃,故皆五体投地,至诚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三藐三佛陀」,旧译正遍知,新译等正觉,乃佛十号中之第三号。故「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即六字洪名也。
    己八、六道沾恩 分三 庚一、睹光止苦修善 
    经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
    解上段经文复明弥陀第十四「触光安乐愿」之成就。愿文中「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即此处「睹斯光者,……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又《光明遍照品》云:「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故今云:「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
    庚二、天乐不鼓自鸣 
      经钟磬、琴瑟、箜篌乐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
    解钟磬、琴瑟、箜篌等等乐器,毋须弹奏,自然发声,故云「不鼓自然皆作五音」。
    庚三、十方诸天供养 
      经诸佛国中、诸天人民,各持花香,来于虚空,散作供养。
    解十方天人来散花香,皆表殊胜快乐之象。
    经中详谈见佛、见光、见土等等瑞相。或以此有着相之失,惜彼未知净宗之妙,端在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故不必拨相求道,离事见真也。且此经纯是《华严》事事无碍境界,一花一香无非帝网之珠。一一圆明,一一胜妙,一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体。圆明具德,不可思议。
    己九、彼此同见 分二 庚一、此见彼 
    经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如净天眼观一寻地。
    解「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见前注。极乐不离自心,理也。「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事也。理事无碍,故十万亿程,即在目前。故《观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会众诚感,佛力加威,净秽两土,互现目前。「如净天眼,观一寻地」。
    庚二、彼见此 
    经彼见此土,亦复如是。悉睹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及比丘众,围绕说法。
    解彼土圣众,皆见此界释尊,于会众中,说此「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阿弥陀经》谓此法门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末法众生情执深重。于此最极圆顿、一乘了义、究竟方便之妙法,不能信及,反生疑谤。是以本品礼佛见光,此世界中二万人,亲见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亲闻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为作证明;令生正信。欣乐愿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皆获四悉檀之益。今仰体圣心,傍引数经,以证极乐妙有,免堕偏空。(一)《观经》云:「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二)《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云:「时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如来会中,所有诸菩萨摩诃萨(一万二千人),苾刍(二万人)、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梵王、帝释、护世四王,并余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悉能见彼极乐世界,及见无量光如来。菩萨、声闻大众围绕。光明炽盛,如妙高山。」(三)《十往生经》云:「佛告山海慧菩萨:汝今应当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观阿弥陀佛国,愿见阿弥陀佛。尔时一切大众,亦皆起立合掌,共观阿弥陀佛。尔时阿弥陀佛,现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萨身。尔时山海慧菩萨等(包括一切大众),即见阿弥陀佛国,所有庄严妙好之事:皆悉七宝、七宝山、七宝国土;水鸟树林,常吐法音,彼国日日常转法轮。」以上皆证当时印度人民,或数以百计,或以万计,亲睹极乐依正庄严。西方有世界,有佛阿弥陀,此两有字,应深着眼。
    总之,本品具四悉檀:(一)极乐依正现前,是世界悉檀。确显妙境,令众欢喜,生欣求心。(二)阿难大众,欢喜作礼,称念圣号,是为人悉檀。令生善故,持名往生是善中之善故。(三)破疑生信,是对治悉檀。疑根未断,即是罪根。信力圆时,全成佛力故。(四)心佛不二,妙感难思。事理不二,妙境现前。是第一义悉檀。圆彰性具,令入实相故。如《无量寿起信论》云:「上明无量光明遍照一切。极乐娑婆,同一法界。本无彼此,安有东西。山河大地,皆是众生目眚所成。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无量光明,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52#
     楼主| 发表于 2018-2-4 15:44:28 | 只看该作者
    普周尘剎。三涂六道同时解脱。不独阿难以佛威加被,得见佛身,及诸依正,即今末法众生,但能入此法门,不离当念,疾得见佛。《华严经》云:『诸佛一似大圆镜,我身犹若摩尼珠,诸佛法身入我体,我身常入诸佛躯。』是知诸佛众生,本来不二。名为见佛,实无见者。何以故?不可于一体中互相见故。」
    戊二、佛问当机各述所见 分五
    ◎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解本品宗旨,仍是证信除疑。慈氏述见,弥证佛言真实。盖此前极乐依正庄严,唯是金口所宣。现则与会圣众,亲述自眼所见。复睹极乐胎生之众,困于疑城,更明疑惑之过。
    己一、问答见依报庄严否 分二 庚一、问 分二 辛一、平地 
      经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极乐世界宫殿、楼阁、泉池、林树,具足微妙、清净庄严不?
    解阿难结集经藏,慈氏当来下生,故佛以此微妙法门嘱咐二人。
    首示极乐妙严,诸天雨华之象,令作见证。
    辛二、虚空 
      经汝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诸香华,遍佛剎不?
    解「色究竟天」者,为净居天之一,乃色界天最胜之处,乃证不还果圣者所居之处。不还果梵名阿那含,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则不再生欲界,必生于色界或无色界,故名不还果。净居有五天: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现天。四、善见天。五、色究竟天。《俱舍颂》曰:「此五名净居天,唯圣人居,无异生杂,故名净居。」今慈氏菩萨所见诸天散花,重证经文「一切诸天皆赍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彼佛」,所见依报庄严。复证第卅九愿:「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
    庚二、答 
    经阿难对曰:唯然已见。
    己二、问答闻弥陀说法否 分二 庚一、问 
      经汝闻阿弥陀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
    解次则亲闻弥陀说法,法音宣流,普度十方。此证经文「佛语梵雷震,八音畅妙声。」及菩提树王「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树王所说,正是弥陀法王之梵音也。
    庚二、答 
      经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己三、问答见大众活动否 分二 庚一、问 分三 辛一、十方供佛 
      经佛言:汝见彼国净行之众,游处虚空,宫殿随身,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不?
    解三见彼国圣众,游行十方,供养诸佛。是证第十一「遍供诸佛愿」之成就。
    辛二、净念相继 
      经及见彼等念佛相续不?
    解四复见圣众念佛相续,是即弥陀本愿之核心。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万类齐收。凡夫发心;十念顿证不退。大士行径,十地不离念佛。是故凡夫念佛而得往生;既往生已,仍复念佛。念念相续,尽未来际。故佛特示大士,令亲见作证也。
    辛三、化鸟说法 
      经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皆是化作,汝悉见不?
    解五复令见诸鸟说法,以证《小本》中「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庚二、答 
    经慈氏白言:如佛所说一一皆见。
    己四、问答见彼土胎生否 分二 庚一、问见胎生否 
    经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
    解「有胎生者,有化生者」。极乐有胎生、化生二类。
    庚二、答胎化皆见 
      经弥勒白言:世尊,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处于宫殿。又见众生,于莲华内结跏趺坐,自然化生。
    解「于莲华中,自然化生。」是名化生。「胎生」者,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极乐。于佛五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生极乐国。但于五百岁中,花不开放。处花胎中,不能见佛闻法,故曰胎生。或名边地。《会疏》曰:「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时,人法未成(指尚未成人)。胎言其闇,借此况彼耳。非胎胞中胎生。何以知之?安乐国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实胎生。」疏意为:所谓胎生者,只是疑惑未尽,闇障犹存,未能见佛闻法,故以胎儿为喻。若论其实,一切往生之人皆是化生。并无胎生也。且边地之人虽云处胎,不但无处胎之苦,所受快乐,犹如夜摩天人,在宫殿中。夜摩天乃欲界第三天,在四天王天、忉利天之上,彼天中人时时唱言快哉快哉!可见其中天人之乐,甚矣。
    己五、弥勒问胎化因缘 
      经何因缘故,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解慈氏见已,复问「何因缘故」有此二生,今既见果,欲明其因。「因缘」者,《会疏》云:「亲生为因,助发为缘。胎化皆藉因缘。故对其果,问其所由也。」又《楞严经长水疏》云:「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
    戊三、劝知生因免堕疑城 分三
    ◎ 边地疑城第四十
    己一、胎生因缘 分三 庚一、因 分二 辛一、疑智信福求生 分三 壬一、疑修愿生 
      经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解本品明胎生之因,劝生深信,免堕边地疑城,五百岁中,不见佛僧,不闻经法。望西云:「边地胎生,同体异名。」《略论》云:「又有一种往生安乐,不入三辈中。……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可见望西正承昙鸾师旨也。《略论》复云:「边地者,其言五百岁中,不见闻三宝,同边地之难。或亦于安乐国土,最在其边。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时,人法未成。边言其难,胎言其闇,此二名皆借此况彼耳。(谓边与胎皆是喻也。)非是八难中边地,亦非胞胎中胎生。何以知之?安乐国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实胎生。五百年后还得见闻三宝故,故知非八难中边地也。」又「疑城」者,若人于疑心中,念阿弥陀佛,则生极乐边地之七宝宫殿中,五百岁中,不得闻三宝之名。乃疑人所居,故曰「疑城」。如《守护国界主经》云:「若人命终之时,预知时至,正念分明,洗浴着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见佛相好,众善俱现。定知此人决定往生净土。若人念佛持戒无精进心。命终亦无善相,亦无恶相。地府不收,安养不摄,如睡眠去。此人疑情未断,生于疑城。五百岁受乐。再修信愿,方归净土。」可见信愿二者实为往生见佛之根本。
    此外更有懈慢国,或称懈慢界。在此土至极乐国之中途。生此国者,染着其国土之快乐,而起懈怠骄慢之心,不更进而生于极乐,故称为懈慢国。如《菩萨处胎经》曰:「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慢界。国土快乐。……前后发意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深染着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何以故?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准上经义,懈慢国亦属边地疑城之类。
    壬二、疑惑佛智 
    经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
    解「不了佛智」者,昙鸾师《略论》云:「不了佛智者,谓不能信了佛一切种智。不了故,故起疑。此一句,总辨所疑。下四句一一对治所疑。」净影、法位、元晓诸师均同上之说,以「不了佛智」一句为总。余四为别。《净影疏》云:「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总。『不思』等别。佛智渊深,余不能测,名「不思智」。佛智众多,非言能尽,言『不可称』。于诸法门,知之穷尽。名为『广智』。位分高出,名『无等伦最上胜智』。」唐海东元晓师更于余之四句,配当四智。如《宗要》云:「此言『佛智』,是总标句。下之四句,各显四智。『不思议智』者,是成所作智。此智能作不思议事。谓一念称名,永灭多劫重罪。十念功德,能生界外胜报。如是等事,非其所测,是故名为『不思议智』。『不可称』者,是妙观察智。此智观察不可称境。谓一切法,如幻如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非逐言者所能称量,是故名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者,是平等性智。此智广度,不同小乘。谓游无我,故无不我。无不我,故无不等摄。(其义为:悉皆平等摄受。)以此同体智力,普载无边有情,皆令同至无上菩提。是故名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正是如来大圆镜智。始转本识,方归心原。一切种境,无不圆照。是名为大圆镜智。此一智中,有五殊胜:如解脱身二乘同得。如是镜智,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名『无等』。是一胜也。如前三智,菩萨渐得,大圆镜智,唯佛顿证,更无余类,故名『无伦』。是二胜也。过于『不思议智』为『最』;逾于『不可称智』为『上』;宽于『大乘广智』为『胜』是为第三、四、五胜也。是故名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又《会疏》曰:「不了佛智者,盖疑佛智之不可思议。不悟如来之所以大也。念佛往生,为佛智所建,疑是故,为不了佛智。不思议智者,佛之智慧,深广而不可思议,故云不思议智。念佛往生,为不思议智所立,疑是故,名不了不思议智。不可称智者,谓佛之智慧,众多无量而称说不能尽。故名不可称智。念佛往生,为不可称智所成。疑是故,名不了不可称智。大乘广智者,于诸法门,知之穷尽,故名大乘广智。念佛往生为大乘广智所感,疑是故,名不了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位分高出,名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今此念佛往生,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所发。疑是故,云不了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上之三说互相发挥,《净影疏》简述其要;《宗要》广演其义;《会疏》会归净宗。故并录之。
    经云:「以疑惑心」者,以不能信了佛智,故生疑惑。疑有四意。以下广摄昙鸾、元晓、峻谛,并兼取憬兴等,诸师精意,简化其文字而综述之。
    一者不信「不思议智」,故疑但念阿弥陀佛,未必得生极乐。不知不思议智有大威力,非思量所能及。一切万法无非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变万化,无量无边。安得以凡夫有碍之情识,疑彼如来无碍之妙法。岂知一面之镜,能现万像。千年积薪,一火烧尽。故至心一念称名,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十念必生又何足异。
    二者不信「不可称智」,不了佛智体绝对待,离过绝非。昙鸾师曰:「不可称智者,言佛智绝称谓(不可称量),非相形待(不相对待)。何以言之?法若是有,必应有知有之智。法若是无,亦应有知无之智。诸法离于有无。故佛冥诸法,则智绝相待。以知取佛,不曰知佛;以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佛智离此四句」。离此四句,即离百非。佛智离四句、绝百非,体离对待,故曰「不可称智。」智不可称,故念佛功德亦不可称也。念佛往生为不可称智所成。于此有疑,名不了「不可称智。」
    三者不了「大乘广智」,疑佛不能实度一切众生,复疑一切念佛众生岂能皆得往生净土。故于阿弥陀佛作有量想。对治此疑,故言「大乘广智」。此智无法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也。欲明佛智,无不运载。运载一切,皆入无余,故曰大乘。其所运载,无限无际,故名广智。又于诸法门知之穷尽,故名大乘广智。故能广契群机,悉皆度脱。如来大悲大智,于诸有缘,无不运载而入涅盘。开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义,令诸有情以念佛入无念,因往生证无生。故能令念佛众生皆生净土。又世界非有边非无边。亦绝四句。佛令众生离此四句,名之为度。其实非度非不度,非尽非不尽。
    四者不了「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疑佛不得一切种智。疑是故,于念佛往生法门,不能正信,乃感胎生。元晓师意,如是佛智,只应仰信,不可比量。故名「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如何仰信?应如《起信论》所云:「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是即「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无所见故,无所不见,如是对治第四疑也。
    元晓师《宗要》复云:「若人不决如是四疑,虽生彼国,而在边地。如其有人,虽未明解如前所说四智之境,而能自谦,心眼未开。仰推如来,一向伏信。如是等人,随其行品。往生彼国,不在边地。生彼边地者,别是一类,非九品摄。是故不应妄生疑惑。」此论至精至要。如能信如来诸智,是为上根利智;若未能信得及,但虚心自谦,仰信诸智,亦得往生,不堕疑城。净业行人当三复斯言,深体虚心仰信之要。
    壬三、犹信罪福 
    经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解「若有众生」,「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是为生边地者之行境。「罪福」者,五逆十恶等为罪,五戒十善等为福。不能敬信佛智,尚信罪福因果,而常修礼佛念佛,求生净土。因念佛实为诸善之本,故云「修习善本」。如上之人,信福不信智,信事而迷理,故堕疑城也。
    辛二、疑自犹念往生 分四 壬一、希求佛智 
      经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
    解以上为另一类生边地行人,信他不信自者也。与上一类,同是信未具足。盖信有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具足六信,方名具信也。本类行人知求佛智。下文「普遍智」等三智,相当于前之四智。勉强言之,「威德广大不思议智」,相当于前之不可称智与不思议智。「普遍智」相当于大乘广智。平等普遍运载一切有情,咸至无上菩提也。「无等智」应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之简。前之诸智见《魏译》。今之普遍智等见于《唐译》。译者开合不同,文笔有异,于是智名乃有出入。而两译所指之诸智实无有异也。于上诸智,能知信求,故云「希求佛智」等。
    壬二、疑自善根 
      经于自善根,不能生信。
    解能信他佛,但于自佛,不能生信,于是心是佛之旨,尚有疑情。是为大失。
    壬三、意志犹豫 
      经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
    解《无量寿起信论》论此甚详。论曰:「须了佛智乃至胜智,方名真信,方得见佛。以一切智不离自心。无我,无我所。凡圣一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来成佛。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如是回向,是名唯心净土,疾得见佛。若于自心诸智,犹滞疑情,不免心外见佛,虽修诸善,乘愿往生,不得见佛。以不契佛智故。所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是则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一切功德,具足成就。……故知有决定智,方能决定信。有决定信,方能决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是知信他不信自,仍是智短。既无决定智,即无决定信,是以「意志犹豫,无所专据」。
    壬四、续念得生 
    经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解信愿不坚,依据不专,但仍能念佛相续,以念佛力及发愿力,仍得往生。但滞边地。
    庚二、果 分三 辛一、道止边界 
    经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53#
     楼主| 发表于 2018-2-4 15:45:15 | 只看该作者
    道止佛国界边,七宝城中。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解「是诸人等」,指上述二类往生边地之人。「以此因缘」,以修善念佛、发愿求生之因,感得生于彼国边地,七宝宫殿,宝池莲华,乐如忉利天及永不退堕之果。复因疑惑之过,感得「道止佛国界边」,于其城中不能得出,于五百岁不能见闻三宝之果。此皆唯心所造,业力牵引,不由他故。故云:「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正如《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盖心生种种法生,地狱、天堂、净土、佛国,皆是自心所现。身所趣向,唯是自业所牵。业由心生,故云「心自趣向」。
    辛二、受如忉利 
    经亦有宝池莲华,自然受身。饮食快乐,如忉利天。
    解生于边地,亦于宝莲池中「自然受身」,故非世间之胎生,而实亦莲花化生。生活快乐「如忉利天」。
    辛三、果不自在 分三 壬一、困厄 
    经于其城中,不能得出。
    解但于城中,不能出离。
    壬二、滞碍 
    经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
    解所居之处在于平地,不能上升虚空,亦不能随意高大。
    壬三、愚闇 
    经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
    解更有甚者,则于五百岁中不能见佛闻法。「五百岁」者,据《汉译》为「于是间五百岁」。经中云「是间」。又不曰「彼国」。故此「是间」,应指世尊说法之处。是故憬兴曰:「五百岁即此方年数。」即是人世中所指之五百年也。但亦不可执定为此间五百岁。盖极乐品数无量,边地差别亦应无量。如《观经》中下品下生「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是其长者也。又如明代袁中郎宏道居士,以着《西方合论》功德,往生边地。但以智能胜故,不久即见佛闻法。如经中四十一品所云:「若此众生,识其罪本……然后乃出。」故知忏悔断疑,乃出离之关键。时间并非定数。
    庚三、示胎生名 
    经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
    解「其人」,指生边地之人。「智慧不明」者,愚痴无智也。「知经复少」者,于大乘经典,所知不多也。「心不开解」,垢染深重,故不能心开意解也。复疑虑重重,故不欢乐。以上述种种原因,故称如是人等为「胎生」。
    己二、化生因缘 分二 庚一、因 分二 辛一、明信佛智 
    经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断除疑惑。
    解具信往生之人,既信佛智。
    辛二、信己善根 
    经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
    解亦信己善根。外慕诸圣,内重己灵,作诸功德,至心回向。
    庚二、果(等齐圣贤) 
      经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
    解皆于佛前莲花化生。光明智慧,功德成就,具如菩萨。
    己三、结示疑惑所致 
    经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无因奉事无量寿佛。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解反之,心中疑惑则堕胎生,五百岁中,不见三宝等,皆由无有智慧,疑惑所致。是以断疑生信,至为切要。
    上经文总明极乐胎生化生因果之相。
    戊四、劝知惑苦以断众疑 分四
    ◎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己一、喻 分三 庚一、问 
      经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而以金鏁系其两足。诸小王子宁乐此不?
    解本品续劝断疑去惑。初以王子被囚为喻。《嘉祥疏》曰:「转轮王喻无量寿佛。七宝宫殿喻其净土。王子得罪喻疑心之人过。金锁喻花不开。褥不异(指饮食衣服,如转轮王)喻于花中受快乐自在。合喻可知。」「层楼」即重楼。「床」者,人所坐卧者。「帐」者,床帐,张施于床上者。「榻」,其用同床,长狭而低者曰榻。「鏁」即锁。「妙饰奇珍」者,以奇异珍宝作为巧妙装饰。
    庚二、答 
    经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时,心不自在。
    解「幽絷」者,「幽」囚也。「絷」,拘执也。故「幽絷」即今言拘押也。慈氏所答,首云被押之时,无自在乐。
    庚三、求脱 
    经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求诸近臣,终不从心。轮王欢喜,方得解脱。
    解方便求出,方得解脱。
    己二、合 分四 庚一、合被囚 
    经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
    解「亦复如是」,举事以合前喻。「不得出现」合「而以金鏁、系其两足。」
    庚二、合宝狱 
    经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
    解「华胎」合「七宝狱」。「犹如园苑宫殿之想……无诸秽恶」合「层楼绮殿,……如转轮王。」
    庚三、合无乐 
    经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远离一切殊胜善根。以此为苦,不生欣乐。
    解「不生欣乐」合「小王不乐」。
    庚四、合得脱 
      经若此众生识其罪本,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
    解「识其罪本」乃至「然后乃出」合「轮王欢喜,方得解脱」。《净影疏》云:「明胎生者,无余苦事。但五百岁不见三宝,不得修善,用此为苦。以此苦故,虽乐不乐。」又义寂云:「但望胜乐,劣乐为苦。如欣上者,厌下劣定为粗苦等。虽名为苦,非苦受也。」又望西《无量寿经钞》曰:「问:生边地为是疑心果,为是修善果。答:正是修善果,非疑心果。但由疑心所间杂故,令所得果,不得纯净。」
    「若此众生」下,正劝断疑知罪,忏悔求出。「罪本」《魏译》作「本罪」。《会疏》云:「本罪者,疑惑罪也。」望西云:「疑佛五智,谓之本罪,非十恶业等。」「深自悔责」。义寂云:「言悔责者,此省察心,名为悔耳。责,呵责其迷心也。」望西又云:「五百年终,宿障微薄,识其本罪,而生悔责。依悔责故障尽,即到阿弥陀佛所。」又昙鸾师《略论》云:「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还同三辈生者,当是五百年末,方识罪悔耳。」昙鸾、望西皆谓悔罪得出在五百年末。但《嘉祥疏》有异说,疏曰:「深自悔责,明不必一种。若能悔即出。不悔必满五百岁。」以上二说亦不相违。五百岁末方识罪忏悔,乃边地人中之多数。不待五百年忏罪得出,乃其中之上根也。「过失尽已」谓过去疑惑之过失,已忏除净尽,然后方得出离疑城,见佛闻法。故知不论五百年中,或是其末,总须宿过全消,方得解脱也。
    「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嘉祥疏》云:「即得者,不隔时义。」谓才出莲胎,立即见佛闻法,不再经历时刻也。「久久亦当开解欢喜」。盖以其人生前「智慧不明,知经复少」,今虽亲见弥陀,耳聆佛训。但以心垢未除,情见犹存,故须多闻熏习,增长智慧,始能信解佛语,故云「久久亦当开解欢喜」。「开解」者,心开得解也。「欢喜」者,闻法契会,自然欢喜也。「亦得遍供」者,即昙鸾师云:「即得如意,还同三辈生者」。具诸神通,遍供诸佛,于诸功德,随意修习。具如弥陀本愿。
    己三、劝知疑信利害 
    经汝阿逸多: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解「阿逸多」,即慈氏。释尊重唤其名,以警醒大众,专心倾听。「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至于菩萨何有疑惑,《无量寿经钞》曰:「大乘凡夫名菩萨欤?或是纵说。纵菩萨生疑惑者,可失大利。故凡夫当明信矣」。钞意甚谦,未作决断。据笔者意,钞中两说均是,其一者我等虽是具足凡夫,若能真实发起菩提心,即是初发心菩萨。《论注》云:「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净业行人,若发如是心,亦即是初发心菩萨。天台谓别教之信位菩萨,如空中之絮,沉浮无定。是故初发心菩萨,实有退堕之患也。其二者,彼谓「纵说」,意谓:纵然真是菩萨,倘生疑惑,尚失大利。是以我等凡夫,更不可生疑。故此二说并不相违。「大利」者,即经中「真实之利」也。十方婆伽梵,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今者难逢能逢,难闻能闻,而不信受,辜负佛恩,故云「为失大利」也。况此净土法门,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信愿持名,径登不退。是乃真实利中之最真实者也。是大利中之最大者也。于此不信,永失大利。如《千手经》云:「若于此陀罗尼生疑不信者,当知其人永失大利。百千万劫中,轮转恶趣,无有出期。常不见佛,不闻法,不睹僧。」是明疑惑「为大损害」之义。反之,则如《十往生经》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经,爱乐是经。劝导众生。说者听者,悉皆往生阿弥陀佛国。若有如是等人,我从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萨护持是人。常令是人无病无恼。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行住坐卧,无问昼夜,常得安稳。」是明信受之大利。何去何从,祈慎思之。下复明疑谤之大害。该经复曰:「于后阎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见有读诵是经者,或相瞋恚,心怀诽谤。由是谤正法故,是人现身之中,来致诸恶重病。身根不具,聋盲喑哑。水肿鬼魅,坐卧不安。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乃致死,堕于地狱。八万劫中,受大苦恼,百千万世,未曾闻水食之名。久后得出,在牛马猪羊,为人所杀,受大极苦。后得为人,常生下处,百千万世不得自在。永不闻三宝名字。是故无智无信人中,莫说是经也。」旁引两经,深显疑信虽只在当人一念之间,但所种祸福,悬隔天渊,历劫无尽。故云「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己四、问答 分二 庚一、问答不求往生所以 分二 辛一、问 
    经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
    解慈氏大士,以无缘大慈,悯念末世中有一类众生,虽亦修善,但不求生西方净土。故发斯问。
    辛二、答 
    经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
    解佛答:此一类众生,缺少智慧,迷恋天人之福,故不愿生。
    庚二、问答免轮回之所以 分二 辛一、问 
    经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剎,何免轮回。
    解慈氏复云:「不求佛剎,何免轮回」。此有二义:其一者,专指如上之人,妄谓西方之乐不如天界。如是虚妄分别,不求生净土。不知修善之福,虽得生天,但天寿尽后,仍复轮转。其二者,泛指各宗行人,虽能精进修持,但不以弥陀净土为归宿,专仗自力。则难于现在生中,坐断生死,仍受后有,故云「何免轮回」。
    辛二、答 分二 壬一、答轮回因 分二 癸一、着世间福田 分二 子一、邪见修福难出 
    经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着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解「佛言」下,更明着相与离相之得失利害。着相修福,难免轮回。离相求生,永得解脱。上段先明着世间福,不出轮回。盖彼等虽种善根,但贪人天福报,不能离相,不求佛慧。「虽复修福,求人天果」,故不能出三界牢狱。「得报之时,一切丰足」。暂享世乐,福尽还堕,后患无穷。命终之后,亲眷虽为之忏罪祈福,修法诵经,欲相救度。但彼之邪见根深,执迷不悟。因「邪见业王,未能舍离」。以邪见故,不生正信,故此邪见实为诸恶业之王。故云「邪见业王」。故「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子二、愚痴不修难救 
    经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
    解上文所指,更甚前者。前者修善,但求世福,故不能出轮回。此则愚痴更甚。不种善根,反恃世智聪辩,骄慢自大。不生正信,助长邪心。不知世智辩聪,正是八难之一。邪见颠倒,反以为美。如是之人,焉能出离生死苦海。
    癸二、着出世福田 
    经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
    解佛答慈氏,此界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净土者,共有三种。一者贪着世乐,求人天果。二者世智辩聪,邪心炽盛。三者则为「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此三种人,纵能修福,所得只是世间福报。梦幻泡影,转瞬即逝。故「求出轮回,终不能得」也。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中「大福田」者,持佛名号也。因持名是诸善中王,故所种田,方得名为大福田。惜以「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故虽念佛亦不能出轮回。经中三辈往生,皆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者,即大智、大悲、大愿、圆融一体之心。「情执深重」即是愚痴,何云大智。「取相分别」则有取舍,何由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是之人何能发菩提心。故念佛亦不能入于三辈之中。蕅益大师谓念佛如无信愿,亦不能生,正与此同。再者着相修福,其福有尽。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灵峰《破空论》释曰:「以无所住法,住般若中,炽然修行六波罗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与虚空等。……而众生住于相故,妄自计果计因,观大观小。若能称性而住,不住诸相。譬如芥子中空与十方空,性无二无别。以空非内外、彼此、方隅、形相,更无小空异大空故。无相之福,其福乃大。」又《金刚经》曰:「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又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上引《金刚般若》皆表取相分别之失。故经云「求出轮回,终不能得」也。
    壬二、答解脱因 
    经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剎,趣佛菩提。当生佛剎,永得解脱。
    解段末谓「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求生净土,永得解脱。众德之本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又「无相」者,谓无色等五尘,男、女、生、住、坏等十相,名为无相。又《涅盘经》曰:「涅盘名为无相。」又《演密钞》曰:「寂灭者,即无相义。但心自证不从他得,故无诸相」。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又:「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皆彰此「无相智慧」。经云「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乃至「永得解脱」。即《金刚经》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妙旨。《破空论》释曰:「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伪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