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几灭天理而
诬王政乎。小儿生于富贵家则享福,生于贫贱家则受苦,岂王政分别
令生乎。故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
是。洪范,乃大禹所着,箕子以陈于武王者。末后五福、六极、之说,
发明三世因果之义,极其确切。宋儒谓,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乃为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据,实无其事。断以人死之后,形既朽灭,
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神已散矣,令谁受生。在彼断
其必无因果,而春秋传,史,汉中,每有冤杀者作祟,蒙恩者报德,
种种事实,悉是前贤为佛教预为骗人之据乎。既无因果,无有后世,
则尧桀同归于尽,谁肯孳孳修持,以求身后之虚名乎。以实我已无,
虚名何用。由兹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又加以特唱高调,令人为善,
须无所为,以有所为而为善即是恶。此种邪说,误陷国家社会不浅。
无知之人,钦其高明,绝无一念欲为善矣。有智之人,痛裂心肝,以
完全将圣人循循善诱之道废之,以圣人之资格期人。然圣人亦非无所
为而为善者。孔子行年七十,尚欲天假或五或十之数年,以期学易而
免大过。一部易经,无非示人趋吉避凶,战兢惕厉,克念修持之道。
若如彼说,则伏牺、文王、周公、孔子,皆成错误教人为恶之罪魁祸
本也,有是理乎。人情如水,因果如堤。宋儒极力辟驳因果,以为是
如来骗人奉教之据。而儒经中所说因果,何得又是实有乎。彼欲辟佛
以卫儒,卒致废经废伦,实行兽化,此种恶剧,皆由彼所唱之高调演
出,俾人道或几乎熄。(序)二
◎杀劫,及一切灾难,皆为众生恶业所感。人人念佛,则此业可
转。如只有少数人念佛,亦可减轻。念佛法门,虽为求生净土,了脱
生死而设。然其消除业障之力,实亦极其巨大也。而真正念佛之人,
必先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尤须明白因果,
自行化他。今日之非圣非孝,蔑道废伦,杀父公妻等等邪说,皆是宋
儒破斥因果轮回,以致生此恶果。如人人能明白因果道理,则断无人
敢倡此谬说也。(息灾法会法语)
◎今人之不信因果,大多受宋儒之影响。宋代理学,如程明道、
伊川、朱晦庵等,由看佛大乘经,略领会全事即理之意致。及亲近宗
门知识,又会得法法头头不出一心之旨。实未备阅诸经论,及徧参各
宗知识。遂窃取佛经之义以自雄,用以发挥儒教之奥。又恐后人看佛
经,知彼之所得处,遂昧心辟佛。精妙处不好辟,即在事实上辟。谓
佛所说之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皆是骗愚夫愚妇奉彼教耳,实
无其事。谓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
施。又神已散矣,令谁受生。由此之故,大开肆无忌惮之端,善无以
劝,恶无以惩。(息灾法会法语)
◎因果一法,儒教亦极注重。故孔子赞周易,最初即曰:积善之
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末后则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佛所说三世因果,六
道轮回,乃发挥因果之究竟者。有谓因果为小乘,而不肯提倡者,是
皆专事空谈,不修实德者。如来成正觉,众生堕恶道,皆不出因果之
外,何得独目之为小乘乎。其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所谓道,果何
道也,非诚明合一之道乎。诚,即明德,乃吾人即心本具不生不灭之
妙性,乃性德也。由无克复之功夫,则不能显现,故谓之为阴。明,
即明明德之上一明字,乃朝乾夕惕,兢业修持之功夫,即修德也。修
德之事显著,故谓之为阳。修德功极,性德圆彰,诚明合一,即所谓
明明德而止至善也。前此之工夫,为格、致、诚、正、修。后此之事
业,为齐、治、平。然此诚明合一,明明德而止至善,以迄于齐、治、
平。非凭空即能如是,固自有使之不能不如是者在。何为使之不能不
如是者,即所谓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也。人虽至愚,决无好凶恶吉,
幸灾乐祸者。闻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贤者必益加勤修,
不肖者亦必勉力为善。勉为既久,则业消而智朗,过无而德明,昔为
不肖,今为大贤。是知诚明之道,于自修则已具足,于教人,非以因
果相辅而行,亦不易尽人悉各依从也。合因果诚明二法,方为圣人继
天立极,垂型万世之道,亦即自心本具之光,与普照法界之佛光也。
不慧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
欲挽劫运而救人心,不于此注意,犹缘木而求鱼也。宋儒气量褊小,
窃取佛经要义,发挥儒先圣人心法。欲后之学者,不闻佛法,故阴奉
阳违,而特加辟驳,谓佛所说之因果轮回,实无其事,乃藉此以骗诱
愚夫妇奉彼之教耳。由辟佛故,虽圣人所说之因果,及史、汉、所说
之生死轮回各事迹,均不提及。唯以尽谊尽分,正心诚意,为治己治
人治国之本。且谓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
将何所施。且神既飘散,谁复托生。如此说者,不但悖佛,亦大悖四
书、五经,及史、汉、所载托生变化诸事迹。特欲以此关闭后学,冀
其永世不闻佛法,则己之所得,人莫能知,儒教亦可由此兴盛。不知
根本既伤,枝叶何茂。自兹以后,维持世道人心之法,止尽谊尽分,
正心诚意而已。其督责人不能不尽谊尽分,正心诚意之善恶因果事理,
完全废之。世之大贤少而中下多。果以因果为虚无,以人死为永灭,
遂塞中下人勉力为善之路,大开狂妄者肆无忌惮之端。及至欧风一至,
勃然景从,又复变本加厉。竟至废经废伦,废孝免耻,尚自矜夸,不
知惭愧。使因果之理,不加破斥,谁肯倡此恶剧,以招永堕恶道之报
乎。诸先生,只知以此卫儒,而未亿及因此灭儒也。学说误人,甚于
洪水猛兽,可不惧哉。(杂着)二0九
明因果之事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现今
世道之乱,实为振古所未闻。推原其故,皆由自私自利之心所酿成。
由其存一自私自利之心,则损人、利己,伤天、害理之事,任意竞为。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邈然不顾。是以世道人心,
日趋于黑暗,无由得到正大光明之域。傥能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杀人之父者,
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善事其亲者,其子必孝。善
事其兄者,其子必弟。如屋檐水,后必继前。由是观之,孝亲、敬兄,
爱人、利物,皆为自己后来福基。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皆为自
己后来祸本。人虽至愚,断无幸灾乐祸,趋凶避吉者。而究其所行,
适得其反,何也,以其未遇明理之人,为彼详细发挥因果报应之事理
故也。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匹夫何能令天下治乎。使天下之人,同
皆知因识果,则贪、瞋、痴、心,不至炽盛,杀、盗、婬、业,不敢
妄作。爱人利物,乐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则前程所至,无往
不是光明之域。(序)七五
◎世乱极矣,人亟望治。治之之道,本至近而至易。而世之聪明
者,每欲立异,以冀陵架古人而上之。故于近者易者,忽而不取,而
欲以远者难者为事,以显我之本领。卒致徒成骚扰,适得其反,国乱
民困,无可救药,可不哀哉,可不畏哉。不知圣人本天理民彝以立法,
令人各各敦本重伦,躬行孝弟,故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果能各存忠
恕之心,同深胞与之情,则礼让兴行,胜残去杀,民俗淳善,天下太
平矣。圣人又虑人或有鉴虑不及,故复以因果报应之事理为训。故书
曰:惠迪吉,从逆凶,唯影响。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
殃。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曰:向用(以也)五福,威用六
极。后儒不知三世因果,以五福、六极,一归于王政。不但诬王政为
虐,且于福极之名字,固难训释得一无龃龉也。今且以因果之显明者
言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言悖而出者,亦悖而
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
人亦杀其兄。凡施之于外者,固莫不如是也。至其自修之因果,则曰,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狂只在罔念克念而得。所谓苟志于
仁矣,无恶也。能志于仁,则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不志于
仁,则人欲日肆,天理日泯,便与禽兽几希矣。孟子所谓:西子蒙不
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西子极美,若满面涂屎,则人将恶其臭秽,
不但不肯目睹,且将掩鼻而过之也。)虽有恶人,(恶,谓貌丑。恶人,
即貌丑之人。)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此皆因果报应之理事也。
夫圣人教人,先与其直陈所当行之法,复示以或遵或违之利害得失,
二者相辅而行,不可偏废者也。圣人欲人各修其德,各尽其分,唯恐
或有所忽,故以因果报应之理事敦督之,期其恪遵而无或有违也。然
所言因果,只说其本身,与及子孙而已。以不言生之以前,死之以后
之事,故于本人过去未来之若因若果,皆不提及。箕子以五福、六极、
之义,遂开阐过去之因,而为现在之果。故知圣人以非平常人所易知,
故不说,非不知有三世因果也。自佛教东来,大明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之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人民之冥受其益者,何可胜数。
试举一二,当可悉知。当周之初,文王泽及枯骨,不三四百年,杀人
殉葬之风,徧于天下。天子、诸侯、大夫、士,均可随其力杀人以殉,
而其强有力者,悉各以多为荣。穆公,为秦之贤君,尚杀一百七十七
人。而子车氏三子,皆秦之贤臣,尚不以为国为民而免。而各国尚有
以数百数千为殉者。自佛教阐明三世因果之事理,而此风方得永息。
否则人之得寿终而死者,盖亦鲜矣。此之利益,若不深思,谁其知之。
宋儒窃取佛经心性奥义,以宏阐儒道。深恐后人学佛,以致儒教门庭
冷落,遂以得于人者,反谓人不我若。乃曲为辟驳,谓佛以因果轮回,
为骗愚夫愚妇奉教之据。且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地
狱苦具,将何所施。若如彼说,则人之生也,无所从来,人之死也,
无所从去,尧桀同归于尽,善恶一死皆空。由是而善无以劝,恶无以
惩。徒以尽义尽分,诚意正心为教。而复破斥其敦督人不得不尽义尽
分,诚意正心之权。其计之谬,可胜言哉。由是儒者皆不敢言因果,
亦不敢教人努力为善,以彼常以有所为而为善即是恶,即是自私自利
为训故也。夫无所为而为善,实为为善之极则,乃圣人分上事,何可
以此教普通人。若教普通人,则是阻人为善,导人为不善矣。然圣人
虽能无所为而为善,圣人亦尝有所为,非完全无所为也。蘧伯玉,行
年二十,而知十九年之非,至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
过而未能,是平生有所为也。曾子,平日以三事自省,及至临终,方
曰: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是始终有所为也。颜渊问仁,夫子告以克己复礼。及问其目,则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两答皆有所为,非无所
为也。孔子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年已七十,尚欲天假
数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皆深有所为也。宋儒唱高调,欲以自鸣其
高,而不知适与圣人循循善诱之道相反。其自误误人,以及天下后世
也,大矣。自宋儒破斥因果轮回后,凡读书者,皆不以五经中所说为
定论,而以宋儒所说为圭臬。纵有知者,亦恐遭违悖先儒之议。并或
有所竖立,可入文庙,由其涉于佛学,遂成绝望,故不敢一启于齿也。
而深明佛理,取以为法之阳明,尚带辟驳之言论,盖欲留后来入文庙
之地步耳。以故数百年来,劝善惩恶之大权既废,纵有劝惩,皆属枝
末,不得根本,为益殊少。近因欧风东渐,一班好新好异者,凡彼所
行者,无不仿而效之,而变本加厉,更甚数倍。至彼之为国为公,则
置若罔闻。故致提倡废经废伦,废孝免耻等,不忍见闻之章程,举国
成狂,莫可名状。使一切人,皆知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纵
胁以必死之威,使其行如上各事,则宁可就死,不敢作此大恶也。是
知今日之灭儒教,灭伦理,以期实行兽化者,其祸根,皆从宋儒破斥
因果之学说所伏也。甚矣,学说之误人也,虽洪水猛兽,其祸亦无此
之酷烈也。昔有问于予曰:世乱已极,将何以治。予曰:汝若能知乱
之因由,则知治之法则矣。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
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由儒者忌言因果,致世道人心,日渐浇漓,
驯至于今,竟敢以废经废伦等为提倡。使真知因果,不但此种话不敢
出之于口,亦不肯入之于耳,以其为枭獍之恶音,非具人心者所宜闻,
闻则令人痛心疾首,莫之能已也。今欲返乱为治,若不极力提倡家庭
教育,则无从下手。而家庭教育,最初当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
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又须常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则家
庭所出之人才,皆为贤善矣。既家家有贤善之人才出,即有少数不贤
善者,亦当受其熏陶,与之俱化。故曰:天下不治,匹夫有责,此因
地而倒,因地而起,由治而乱,由乱而治之定论也。不依此而欲治,
何可得乎。此有心世道人心者,所共忧也。(序)八0
◎人之修福、造业,总不出六根、三业。六根,即眼、耳、鼻、
舌、身、意。前五根属身业,后意根属心,即意业。三业者,一,身
业,有三,即杀生、偷盗、邪婬。此三种事,罪业极重。学佛之人,
当喫素,爱惜生命。凡是动物,皆知疼痛,皆贪生怕死,不可杀害。
若杀而食之,则结一杀业,来生后世,必受彼杀。二偷盗,凡他人之
物,不可不与而取。偷轻物,则丧己人格。偷重物,则害人身命。偷
盗人物,似得便宜,折己福寿,失己命中所应得者,比所偷多许多倍。
若用计取,若以势胁取,若为人管理作弊取,皆名偷盗。偷盗之人,
必生浪荡之子,廉洁之士,必生贤善之子,此天理一定之因果也。三
邪婬,凡非自己妻妾,无论良贱,均不可与彼行婬。行邪婬者,是坏
乱人伦,即是以人身行畜生事。现生已成畜生,来生便做畜生了。世
人以女子偷人为耻,不知男子邪婬,也与女子一样。邪婬之人,必生
不贞洁之儿女。谁愿自己儿女不贞洁。自己既以此事行之于前,儿女
禀自己之气分,决难正而不邪。不但外色不可婬,即夫妻正婬,亦当
有限制。否则不是夭折,就是残废。贪房事者,儿女反不易生,即生,
亦难成人,即成人,亦孱弱无所成就。世人以行婬为乐,不知乐只在
一刻,苦直到终身、与子女、及孙辈也。此三不行,则为身业善,行,
则为身业恶。二,口业,有四,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妄言者,
说话不真实。话既不真实,心亦不真实,其失人格也,大矣。绮语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