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7 20:06:25
|
只看该作者
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方可以身率物,自利利他。
倘于伦常有亏,人便不生钦敬之意。明理之人,尚可劝化。不明理者,
以自己躬行有亏,便不肯听其所说。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
凡事皆以身为本,况欲教人念佛了生死乎。(弘化十期)
示修持方法
示念佛方法
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即皆有佛慧。但以贪、瞋、痴等杂糅其中,
则佛慧便成众生知见矣。今既知佛慧本具,务于居心、动念、行事处
检点,不令贪、瞋、痴等知见发生。又须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戒
杀护生,爱惜物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行化他,同修净业,则
其慧当渐渐而纯。若能守此勿失,往生西方,则其纯也更易矣。迨至
烦惑净尽,福智圆满,则其慧纯至其极,而圆成佛道矣。世人每每妄
谓自己有智慧,不知其为智慧,乃鑛中之金,了无受用。必须烹炼,
使其鑛璞全消,方有利益耳。大意如此,祈为转致。学佛之人,务在
躬行。今人多图口头畅快,是说食嘉美,无益枵腹,可哀也。(书)一
八一
◎至于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
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闲断。都摄六根,净念相
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又须心念仁恕,气象浑穆。忍人所不能忍,
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莫论人非。等觉菩
萨,二六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
恃。若自恃者,纵有修持,皆属魔业。如是之人,切勿亲近,免致日
久,与之俱化。直须守定宗旨,不随经教、及善知识语言所转,舍此
别修也。此之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
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
归此法界。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吾辈末
学,何可立异,以取自误误人之罪愆乎。愿深思之,愿深思之。(杂着)
二0二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
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
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以故不可令不
知教理,不明性体之人,修观想等法也。(书)二五七
◎汝不知净土宗旨。当依一函徧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
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
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
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
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
张西望,鼻也不会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
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闲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
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
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
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
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
汝以极重之业力凡夫,妄用观心之法,故致如此。观心之法,乃教家
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
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须知都摄,注重在听。即
心中默念,也要听。以心中起念,即有声相。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
声,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校
彼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也。(书)二七五
◎念佛之人,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
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纵不能完全了无妄念,然亦不至过甚。多
有只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
大势至菩萨,以如子忆母为喻。子心中只念其母,其余之境,皆非己
心中事,故能感应道交,又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即
三昧也。)斯为第一。所言心、口、耳、悉令清楚者,即都摄六根之
法则也。(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心、口、念而耳听,眼、鼻、
决不至向外驰求,身、亦不至倨傲放肆。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认
真,故无效耳。又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
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
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
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不念
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书)一00
◎念佛念字,万万不可加口。许多人皆作唸,则失义之至。持名
念佛一法,普利三根。观像、观想,唯心地法门明白之人则可,否则
或致起诸魔事。持名念佛,加以摄耳谛听,最为稳当。任凭上、中、
下根,皆有利益,皆无弊病。汝喜念金刚经,当以此功德,回向往生,
即为净土助行,然净土五经,其功德亦不亚于金刚经。所寄之经书,
宜详阅光所作之序,则其大义可以悉知。再息心恭敬读之,则无边利
益,自可亲得。(弘化八期)
◎念佛,能按时念亦好。否则,镇日随便,不分行、住、坐、卧,
(卧当默念,不宜出声。)总以念佛为事。然须生信、发愿、求生西
万,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以念佛法门,
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
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若
今生尚有修待,来生定有世福可享。一享福,必定要造恶业。(今之世
道,乱至如此,多半是前生修痴福者,所酿成耳。)既造恶业,则后
来之苦报,不忍言说矣。(书)五八
◎人生世间,第一要亲近良师善友。有良师善友,便可归于正道。
否则,燕朋相聚,便日沦于下流,而疾病亦因之常不瘉也。净土法门,
其大无外。无知识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归一,以业障深
故。念时,要心存敬畏,念起于心,声出于口,音入于耳。要使句句
听清楚,从朝至暮,无用心事,则常念。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
要听。以心一起念,便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里之声,乃极明
了事。早晚立一功课,或念弥陀经一徧,往生呪三徧,即念赞佛偈,
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随各人工夫立。若忙极,则用晨朝十念
法念。除早晚功课外,行、住、坐、卧,都要念。只求心归于一,不
必定求瑞相。以心若归一,自与心浮散时不同。若不以心归一为事,
常想见瑞相,或超魔事,不可不知。至诚恳切听,决不至超魔事。都
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最妙之法。净土五经当常看,必须恭敬,
不可亵渎。读净土五经,则知弥陀大愿,净土庄严,法门普被。彼谓
净土法门为小乘,为愚夫妇所修之法者,则知彼宿世未种净土善根,
故有此胡说巴道也。(书)二一七
◎为佛弟子,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如此行去,方为真佛弟子,若口虽念佛,
心存不善,则与佛气分相反,不能得念佛之实益。(书)一二二
◎学佛之人,一举一动,皆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志诚。或有
时心中悲痛起来,此也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
必着悲魔。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念佛时,
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头顶发痒发痛等毛
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于致力,以防受病。掐(音恰)
珠念,能防懈怠,静坐时,切不可掐,掐则指动而心不能定,久必受
病。(书)一四
◎人之宿生,何业不造。幸得闻佛法,当认真修持,庶可以消除
宿业,超度怨家。所有怨家,若难解结者,倘肯发菩提心,并诚心超
度,则无不即解结矣。汝之念佛气闷,非体弱之故,乃业障所使,汝
但恳切志诚念。如念不来,则心常忆想。能念,则仍须用口念,不能
念,则但心转心忆,久久此业即消。以后凡居心、行事,必须向厚道
一边做。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险、奸、巧,则
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书)九五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但有专念自佛、专念他佛、兼
念自他佛之不同。专念自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
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
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
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此于四种念佛中,名
为实相念佛焉。专念他佛,有三种念法。一观想,谓依十六观经作观,
或专观白毫,或但观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观广大法身,及具观十六种
观。二观像,谓对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谓一心称念阿
弥陀佛圣号。此三种念佛,法虽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愿,方可与
佛感应道交,方可决定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此四种念佛,唯实
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
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唯
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于现
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上品。纵根机陋劣,未证三昧,但以
信愿持佛名号,如子亿母,常时无闲,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
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唯此是赖。否则但种来因,难得实益。果
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
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
西方依正,彻底圆彰。即持名而深达实相,不作观而亲见西方。摄机
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钝根之士,大畅如来出世之怀。以故从上
知识,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门,此念他佛之大致也。至于自他俱念,即
所谓禅净双修者。有以专看念佛的是谁,以期明心见性,不以信愿求
生为事者。虽似禅净双修,实为有禅无净。既无信愿,莫由仗佛力以
带业往生。傥未到业尽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是知禅
净双修,唯具深信愿者方能得益。否则固不如专致力于持佛名号一门
也。(序)二十
◎理,即理性,即佛与众生同具之佛性。此性具一切功德。事,
即修持,及断惑证真等。由目性中,具此功德,故修之及极,则称性
显现,故名理事圆融。若往知性本具足,不加修持,则尽未来际,亦
不能亲证此性具之理。所谓执理废事,理亦不圆。以故修行人,既悟
性具之理,必须要切实修持。而修持方法,唯持名念佛最为第一,是
故当专主于信愿持名。再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为助行,则其益
大矣。胡来胡现,谓心如明镜,镜本空寂,了无一物,而复随感而应。
胡人来,则镜中便现胡人之相,汉人来,亦然。端坐念实相,即一心
专注于不生不灭之真如佛性,以期彻悟而实证耳。此种工夫,颇不易
得。徜理路不明,或起魔事,不必用此工夫也。(弘化八期)
◎所言妄念多者,由汝一向应酬外缘,致心中杂念纷至沓来。当
作将死、将堕地狱想,一心念佛,则妄念便可消灭矣,正不在经之生
熟也。(弘化七期)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
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
之阿伽陀药,亦可瘉病,亦可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瘉病。祇取瘉病,
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书)二三九
◎汝父已许汝出家,当发至诚恳切心,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
世界。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若无心修行,反
不觉得有此种希奇古怪之恶念。若发心修行,则此种念头,更加多些。
(此系真妄相形而显,非从前无有,但不显耳。)此时当想阿弥陀佛,
在我面前,不敢有一杂念妄想。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或小声念,或默
念。)必须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
听得清清楚楚。能如此常念,则一切杂念自然消灭矣。当杂念起时,
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他在我心里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则意
地自然清净。当杂念初起时,如一人与万人敌,不可稍有宽纵之心。
否则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拌命抵抗,彼当随我所转,即所谓转
烦恼为菩提也。汝现能常以如来万德洪名极力抵抗,久而久之,心自
清净。心清净已,仍旧念不放松,则业障消而智慧开矣。切不可生急
躁心。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
卧,穿衣、喫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
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
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
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
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
乐世界。(弘化五期)
◎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早晚仍照常念楞严、大悲、
十小呪。如楞严呪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极,再背念。晚
课弥陀经、大忏悔、蒙山、亦须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
行、住、坐、卧,常念。又立一规矩,朝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
(光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次拜阿弥陀佛若干拜。再拜观音、势至、
清净大海众、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
僧、三拜。)念佛或一千声,或多或少。念毕,再拜若干拜。午前一
次,午后一次,再歇一刻做晚课。初夜念蒙山。后念佛若干声,拜若
干拜,发愿回向,三皈依。后心中默念佛号养息。卧时,只许心中默
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伤气,久则成病。虽是睡觉,(音教)心仍常存
恭敬,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若或心起杂念,实时摄心虔
念,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想兴
寺庙。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至着魔。若不与汝说破,恐汝以此为好
念头。妄想日日增长,必定着魔无疑。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
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有十分,此亦着魔之根。(弘化十期)
明对治习气
◎学道之人,以治习气为修行第一步工夫。若能克除一分习气,
其工夫方始实得一分。否则有因无果,难得与佛相应也。汝既知性情
暴戾,当时时作我事事不如人,纵人负我德,亦当作我负人德想。觉
自己对一切人皆有愧怍,歉憾无已,则暴戾之气,便无由生矣。凡暴
戾之气,皆从傲慢而起。既觉自己处处抱歉,自然气馁心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