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产说:「这有什麽关系呢?如果能利益国家,生死又何足惜呢?我听说:行善的人不改变法度,所以才能有所济助。不可以放纵人民,法度不能改变,我的主意已经拿定了!」
郑国另一位大夫浑罕说:「子产的家族恐怕会先衰亡!君子的作法如果不太苛薄,仍然可能会产生贪得无厌的缺失。作为贪求无厌,那缺失岂不更多吗?」(译自《左传》昭四年)
子产「作丘赋」与鲁成公「作丘甲」、哀公「用田赋」相类似,就是在「老百姓得到十份,国家课徵一份」这种旧制度之外,更增加赋税。
有一次,哀公想增加农田的赋税,来请教孔子。
孔子说:「减少赋税的徵收和聚,人民便会富裕!」
哀公问:「这麽一来,寡人岂不是变贫穷了吗?」
孔子答道:「施行仁政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从没有听说子女富裕而父亲贫穷的事情发生!」
季孙拜访孔子。孔子也建议他:「减轻一些税金!做各种事情和开支分配得恰当,纵使税收不多,便已经足够了。如果做事情不合礼法、没有节制,那怕增加再多的税收,也会不够用的!」
子宽把人民的毁谤告诉子产,是希望子产能改变主意,不实施重税。没想到子产无法接纳,他回答说:「行善的人不能改变法度!」他不知道加重赋税,岂能以善自居。子产说:「不可以放纵人民(让他们得逞)!」正像王安石剥夺百姓的钱财,却说:「他人所说的话不足体恤!」所以有远光的人(指浑罕)才判定子产的後代会先衰亡。
子产刚开始执政的时候,有些在乡校游学的郑国人,批评子产的政策。然明想毁掉乡学,子产告诉他:「他们批评得很好的地方,我要努力实行;他们不喜欢的地方,我要改正过来。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怎麽可以毁掉呢?我听说诚恳、公正和宽容可以减少抱怨,没有听过运用威势可以防止怨恨。如果我采用吓止的方式,就好像阻塞河川,等河堤崩溃时,必定会伤害到很多人,那时候,我便无法拯救了。不如等河川和堤防稍微泄水时,就立刻加以疏导和整治,不是轻松多了吗?」
然明听了子产这段话,十分佩服他的品行。孔子也赞美子产的仁德。没想到後来子产却悍然说:「不可放纵人民或让百姓得逞!」这跟他从前所说的话不是非常矛盾吗?
子产为政时,使都市和乡村都井然有序,朝野上下都有适当的服饰,稻田都有疆界和水道,每八家房舍便排得很整齐美观。他当了一年的宰相以後,孩童不戏弄别人,老年人不提物品。二年後,买东西不必讨价还价,或担心买贵了。三年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後,农夫不必携带锄头等田器回家。子产治理郑国二十六年才逝世,他死时,壮丁号哭,老人也像幼童那像啼哭,他们说:「子产离去,我们不好活了,老百姓那有依托呢?」子产逝世时,孔子哭著说:「他是古代的遗爱!」子产逝世时,郑国的农夫停耕一天,妇人把首饰和珠宝都拿了下来。(详见《左传》襄三十年、《史记》第一百一十九卷)
子产是郑国的第一贤相,因为作丘赋,增加人民的负担,终於使子孙衰亡,应验了浑罕的预言,何况才德不及子产的从政人员呢?有人说:「子皮赠送粮食给百姓,他的子孙经过很久才没落;子产增加赋税,他的子孙因此先衰亡。」这段深刻明显的因果感应事迹,希望我们大家能引以为监!(译自《历史感应统纪》第一卷第四十六页)
第十章 心念与教化
心境观念,影响学习
心念对於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影响非常大。比方说:有了信心,记忆某些事物会比较得心应手;缺乏信心,则学习的困难倍增。
在欢乐愉悦时,我们常会感到时间过得特别快;心情烦闷,便觉得度日如年。受到指责和辱骂时,常会觉得这几分钟怎麽这麽久。
现代心理学也一再强调:自我概念、兴趣、注意、动机与心向对知觉的重要性。
简静惠小姐写了一篇「大象与铁链」的文章,举了两个有趣的实例。
有一位电脑公司副总经理说:「我太太最近对佛学很有兴趣,不但自己背诵大悲咒,要我也跟著念。我认为:大悲咒这麽长背不起来,所以真的就一直不会背。可是我九岁大的儿子,每天著他妈妈念大悲咒,不到两个月却会背了。」
副总经理感到大惑不解,请教一位研究行为与策略升华的游教授。游教授笑著说:「因为你放不下父亲、大学毕业生及副总经理的习惯束缚,你的儿子没这些束缚,所以可自由自在地学习。你的潜在学习能力其实与他一样,只是你活在既定的习惯领域内,挣脱不出来!」
游教授又说了一个例子:「马戏团里的大象,从小就被铁链链住,训练各种动作。等到长大,技巧成熟,放到舞台上表演,只要用一条细小的彩带拉著,它便不会乱跑了。对大象来说,它的习惯领域是:凡是绑著的线都是『铁链』,不能挣开。」(详阅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七日《自立早报》第十九版)
透过「角色扮演」、「事物拟人化」、「行为了解」、「反制约」、「思考训练」、「四念处」、「直觉与创造力的培养」等,我们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潜能及无限的生机。
实行胎教,生子贤慧
殷朝末年,周朝的祖先王季有位王妃叫做太任,她就是周文王的母亲,也就是挚任氏的第二个女儿。她的品行端庄诚实,一切事情要合乎德的才会去做。
当她怀著文王娠的时候,眼睛不去看不好的东西,耳朵不去听不正当的声音,口里不肯讲傲慢的话语。不侧睡,不偏坐,甚至站立的时候,两脚也总是平平正正而不歪斜。她不吃奇怪的食物(不食邪味),不吃割得不方正的东西,也不坐在没摆正的席子里。
所以,後来生了文王,文王生下来就很聪明贤能。
君子说:「这是太任能够应用胎教的效果!」(《古八德全书》第三百零四页)
设身处地,想想孩子
小孩子顽皮,我们不要骂他,因为那可能是健康聪明的表现。过份的压抑,会妨碍他的创造力。
小孩子玩玻璃杯,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许多成人常会责骂孩子。事实上,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他那麽认真在学习,无意间打破玻璃杯,小手割伤流血了,受了委屈,我们还骂他、打他,这样公平合理吗?
话又说回来,教育和学习是需要付出成本的,玩耍是孩子的主要学习活动,孩子当然爱玩,而且越健康和越聪明的孩子可能玩得越起劲,弄脏衣服和弄坏玩具,那是极其自然的事!我们没有称赞他学习的精神可佳,反而责骂他,那该多麽冤枉啊!
宁可洗清一打脏衣服和重买一打玩具,也不要去抹杀孩子的学习情绪和心理卫生!
积极赞美,学习认真
有一位小女孩名叫英子,功课非常优秀。母姊会时,英子的母亲到学校,教师问她:「我想你教孩子一定有什麽秘诀,不然,你的孩子上课时怎麽会那麽聚精会神、那麽积极呢?」
英子的母亲回答;「我教导孩子没什麽秘诀啊!英子的学习态度那麽认真,可能是每当她早晨上学时,我就鼓励她:「英儿!好好走啊!你就读的学校是最好的,不但老师喜欢你,同学们也都很善良,所以你是最幸福的孩子!」(《新智慧家庭教育法》第六十页)
光明话语,诱导向上
张家有两个兄弟,老大功课很差,老二聪明又英俊,他们都在同一个小学就读。
每次考完试後,老二便将一百分的试卷摊开呈送给爸爸观赏,脸上浮现胜利的微笑。老大看见这种情景,心中不是味道。他把考卷摺了又摺,摺成很小,然後偷偷地放在爸爸的茶杯下面。
父亲打开老大的试卷後,鼓励他说:「喔!已经五分了,再九十五分就满分了,你本来不是这样子,因为某种因素才如此!」
由於父亲只看到老大的光明面和优秀的本质,所以没有责备他愚笨。父亲时常鼓励和赞美老大的长处,而不挑剔他的缺点。每当老大回家,父亲便抚摸他的头,以光明的话语诱导他,以温情安慰他,老大深受感动,学业也突飞猛进了。
礼聘良师,启蒙幼童
王沂公一定要礼聘博学的善士来教导子弟。
有人问说:「孩子们只是初学,何必如此呢?」
王沂公回答:「先入为主!」
(评)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说:「古代的教师都先教人伦道理,後来记忆背诵诗词文章的习尚产生後,先王的教化便失传了。现在我们教导幼童,应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而栽培涵养的方式,则应该以咏唱诗歌来诱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教导他们学习礼节,以端正威仪。读书讽诵,以开拓他们的知觉。」
??近世教导幼童,每天只督促他们句读课仿,斥责他们要检点和约束行为,而不知以礼来疏导他们。只希望他们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打捆绑,对待他们好像囚犯,而他们也把学舍当做牢狱而不肯进入,把师长看成寇仇而不想见面。逃避掩覆以便达到嬉游的目的;设诈饰诡以放肆他顽皮庸劣的习性,偷偷做一些不高尚的事情,所以逐渐趋於下流。(《德育古监》第三十七页)
小过不教,渐成大恶
芒山有一位强盗,临刑前,他母亲来向他诀别。
强盗说:「我现在快要死了,希望能再含一下您的乳头!」
母亲便摆出一副喂奶的样子。强盗却把她的乳头咬断,血流满地,母亲当场逝世。
强盗对大众说:「我小时候无知,偷了一棵稻子和一茎菜。我母亲看了,表示高兴。於是我逐渐变成盗贼,以致今天沦落到这种地步!」
(评)这种贪小便宜的情形,时常会发生在乡下的妇女。他们的孩子多半不肖,有些幸好没变成强盗。然而,现在仍有许多富贵人家,看见孩子轻浮刻薄,就喜欢他聪明;看见孩子骄傲放纵,就称赞他有当官的模样,这些岂不是跟这位强盗的父母一样吗?诸君可以依此类推。(《德育古监》第四十四页)
处处指点,启发思惟
陈了翁每天与家人一齐吃饭,男女各坐一席。吃饱饭後,他一定举一个启发性的问题(话头),叫家人回答。
有一天,他问:「为什麽与人并坐在一起,不可以横肱呢?」
他七岁的孙女答道:「恐怕妨碍到同坐的人!」
(评)李亦人说:「凡人的日用行常及古人的单辞片语,都可能孕含某种道理。只是我们习而不察,将它视为平淡。如果为人父兄者,能处处指点,使为人子弟者,能在在思惟,道理那有不逐渐熟悉,见解不逐渐开明的呢?」(《德育古监》第三十七页)
浅显解说,切中时弊
陈几亭有一位孩子名叫略,他十二岁时问父亲说:「怎样才是孝弟呢?」
陈几亭回答:「父母的言语,逐句遵依;兄弟姊妹从不争斗,叫做孝弟。孝弟之人,自然合家喜欢!」
陈略又问:「惜福是什麽呢?」
陈几亭答道:「爱惜每一个人而不轻易怒骂他们;爱惜每一样东西而不忍心破坏,这叫做惜福。惜福之人,自然寿命延长!」
陈略又问:「怎麽才是勤学呢?」
陈几亭回答:「读书时不闲游,闲游时,经常读书,这叫做勤学。勤学之人,自然功名易就。」
(评)浅显的解说对於幼童最适宜,尤其陈几亭教训儿子的数段话,特别切中一般学习者的弊病。
精神焕散,再微小的事情也会失败;精神贯注,再钜大的事情也会成就。焕散不只是偷懒、安逸、游荡和嬉戏,例如一天之内,既要读经,又要翻阅历史,又想看小说,又想尝试各种技艺,头头涉猎,便是样样不精,这也是精神焕散。
读书不可有想要完了的心,才有此心,便会急躁,而促使学习效果不佳。所以必须日积月累地下功夫,不可以悠忽懈怠,也不须急促匆忙,纵使小地方也下一番工夫,例如有两篇文章,只读了一篇,在一篇文章中猛下工夫,仔细理会,徘徊顾恋,欲罢不能。这样即使没有记性,也会记得,绝无见识的人也能理解融会贯通。
闲谈乱盖对於学业颇有害处。爱好乱盖的年轻人大都性情浮躁,没有根机。他们大多为别人或面子学习,而不是为了充实自己而脚踏实地。他们夸耀自己的记忆背诵,或者大谈臆测的见解。表面似乎聪明过人,锋辩锐利,其实胸中并没有体会,一百人当中难得有一个人成功。
现在你们读书,除了吃饭闲暇,散步片刻以外,其他时候,则应各安几席,以静观为贵,以默想为妙。遇有疑难的字义,特别放一本笔记簿,写上日期,逐时登记。饭後相对,一一参考,明白以後,随即勾去。其余未解的疑惑,等待时机,向多闻广记或贤达之士请教。这样充实进益,比聚在一起乱盖好得太多了。(《德育古监》第三十八页)
纵极愚劣,何忍鞭打
魏齐谦的儿子道让,喜欢施舍,救助贫病。说话客气而不苛刻,对於僮婢属下从不施重刑。他时常告诉家人:「这些人都长得一表人才,纵使非常愚笨顽固,只要慢慢教他道理,自然会明白体悟,那里忍心再加以鞭打呢?」(《德育古监》第四十六页)
画荻教子,勉励成器
宋朝有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他的母亲郑氏生下欧阳修才四岁,丈夫就死了。家里非常贫苦,自己辛辛苦苦地做工作,才能够支付衣食等费用。
她亲自教儿子读书,家里没有纸笔,曾经在下大雪的夜里,选用荻草的梗,在地面炉灰上划作字,教儿子学著写。
郑氏常常对儿子说:「你的父亲做官的时候很廉洁,又喜欢救济贫苦,得到的薪俸虽然很少,可是总不使家里有剩下的钱财。你父亲说:『不要使钱财变成我的累!』所以你的父亲逝世後,没有积下一文钱或者置下一亩田地,给你过生活。我所以心里觉得还有点希望的就是晓得你父亲这样仁孝的行为,将来一定有很好的子孙!」
欧阳修听了母亲这一番话,感动得哭了。於是,就很用心地读书。
当欧阳修家境贫贱时,他的母亲料理家务很俭朴。等到欧阳修中了进士,渐渐地发达起来,郑氏仍旧照常,不准超过从前的老样子。
(评)「节俭刻苦才能适应患难的生活」这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後欧阳修因为直言劝谏皇上而被贬官,欧阳修的母亲谈笑自如,并且说:「你家本来就贫贱,所以我处之有素(已经习惯)了,请你安心!」後来欧阳修终於成为宋朝贤明的宰相。欧阳修的母亲教育儿子,自始至终,都以俭助廉,特别可以做後世母亲们抚养孤儿的模范。(译自《古八德全书》第四九九页)
有母如此,自然尽职
隽不疑是京兆的县尹,他处理囚犯回来时,他的母亲就问:「有没有平反的人呢?救活了多少人?」
如果隽不疑平反了许多冤狱,母亲就欣喜地微笑。如果不努力为人平反,母亲便怒而不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