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7-8-24 17:53:35
|
只看该作者
(按)阳间有负恩的人,阴府无不偿的债。一般人只知道今生的债重,而不知道来生的债更重。索取现世债的人,走到门口要债,不敢入内,债务人还会厌恶和嫉妒他。只有等到索取过去生的欠债,债权人直接进入债务人的内房,安然高卧,使欠债的夫妇两人,百般珍惜,哺乳抱怀,等到长大成人後,立刻将家产尽行盘折,不留一针一草。回想半世辛苦工作,惨淡经营,无非借本求息,白白为他人做牛做马,岂不是愚痴而且可哀吗?(《阴骘文广义节录》下卷第四十五页)
非法敛财,转眼成空
由於荣禄与慈禧太后有特殊的关系,所以戊戌政变後,他跃登相位,独揽内政与外交的大权。
荣禄没有儿子,认养某位从子为己嗣。他沈溺於声色犬马,每天花掉千金,毫不珍惜。荣禄知道,也丝毫没有办法。
荣禄死後,慈禧太后念其生前的功勋,赐那位嗣子四品京堂。荣禄的那位嗣子更加肆无忌惮,挥霍无度。他生性爱好名驹,听说那里有好马,他就想办法要弄到手,以占为己有。有时他牵出数十匹颜色相同的名驹,翌日又全部更换为另一种颜色的马,变换了好几次,马匹的颜色仍然不会重复,由此可见他浪费无度的情形。
花费不够,他就向父亲的妻妾索取银子。数万两黄金一到手立刻就花光了。
有一年除夕,他又去向父亲的妻妾索取巨款。父亲的小妾没答应。他打听知道妻妾房里那个柜子里藏有贵重的东西。他竟然用铁锥把锁弄断,马上拿走银行的存券,想要仓卒逃逸。妻妾急忙上前抓住他的衣袖,不让他走。
僵持了一阵子,他非常愤怒,看见身边有一个火炉正熊熊燃烧著,他大声说:「如果你吝啬不给我,我也不允许你单独享用!」说完,便把那银券投入烈火中,然後得意地离去。
这张银券其实是荣禄要留给妻妾的养老金,票面金额是一百万银元,原来准备存入道胜银行,领利息来做生活费。如此化成灰烬,妻妾连续数日吃不下饭,而且一直悲伤地哭泣著。
由此可知:荣禄生前是多麽贪渎!以不合理的方式赚来钱财,就会不合理地花光。我们应该省悟这个真理。(《因果报应之理论与事实》第三八二页)
亲眼目睹,钱财耗尽
明朝时绍兴有一位布政(掌管民政与财政的最高行政首长),非常善於贪污,聚集的财货多达数十万。他罢官返乡後,买了十万亩良田,成为乡郡的首富。
他的祖父数次梦见报应快要来了,他都不相信。他惟一的儿子和孙子,都沈迷女色和赌博而夭折。布政公本人不久也身体瘫痪,子孙媳妇的声誉很坏。
没有数年的光景,他的家产已全部花完了。
他临命终时,忽然张开眼睛,大声呼叫说:「我做到布政使的官位,实在不小了!我有十万亩良田,并不算少!我亲手建立的家业,也在我的手里结束!不晓得这是什麽原因?」(译自《崇俭编》第三十八页)
古玩奇贵,未必实用
有人送孙之翰一个古砚台,并且告诉他:「你大声吹气,它便会流出水珠。它价值三千文钱!」
孙之翰答道:「纵使一天呵出一担水,也才值三文钱,我用这石砚干什麽?」(《崇俭编》第三十一页)
人不借用,留物何益
晋朝的阮光禄,字思旷,是陈留人。
他住在剡县(今浙江省嵊县西南)时,曾经有一辆好马车。只要有人借用,他没有不出借的。
有一次,某人为了埋葬母亲,想要向阮光禄借车子,却不敢开口。
後来阮光禄听到这件消息,感慨地说:「我有了车子却让人不敢借用,我还要这辆车子干什麽?」
於是,他便把车子烧掉了。(《世说新语》第一篇第二十二则)
处理宝藏,两种典范
李景让的母亲郑氏,生性严明,很早守寡。由於家境贫穷,孩子年纪又小,所以她亲自负起教导的责任。
她家房宅後墙,因为下雨崩塌下陷,而发现盈船的金币。
李母焚香祝祷说:「我听说:不劳而获是自身的灾祸。上苍一定由於先夫的余庆,可怜我们母子贫穷而赏赐这些金币。我只盼望每一位孤儿学问有成,而不敢动用这些意外之财!」
说完,便立即将金币掩埋,而後修筑墙壁。
她的三个儿子景让、景温和景庄都考取进士。纵使景让他们年纪大了,只要犯错,李母仍然拿著竹片教训他们。事後,仍像平常一样温和。
李景让做浙西观察使时,曾经发脾气,用木杖将辅佐主将的武官(古代称为「牙将」)打死了。军士们颇有谋反的迹象。李母召唤景让,并且责备他说:「你随便滥用刑罚,岂只辜负天子,也使老母含羞於九泉之下!」
李母鞭打景让的背部,将士和官吏们替景让说情,李母坚持不允许。直到大家都哭泣拜谢时,李母才罢手。
从此以後,那支军队便安定了下来。(《唐书》列女传)
(评)《战国策》记载:「家有不宜的钱财,会造成伤害,所以不是一件好事!」《淮南子》说:「挖掘宝藏的家庭,将来子孙一定会败亡!」话虽这麽说,然而,根据历史的记载:得到藏金而不取的只有管幼安,至於华歆则已经面露愧色。没想到李母有这麽宽大的胸怀和抱负,她不取宝藏,而愿诸子学问有成,这种见识多麽远大!後来竟然能够如愿以偿,可见皇天不负苦心人。
一般来说,父母教育子女应适度严格,而且见识更应远大。母亲多半会偏向姑息,又短於见识,寡妇更是如此,所以贻误了不少子女。
李母实在伟大!虽然她的儿子很尊贵,而且年纪不小了,她还是不轻易宽贷他们的过错,这是真正的慈祥。
她说:「不劳而获是自身的灾祸。」这一句话,不但是一个家庭的法则,其实也是天下後世的准绳。现代人心里总想不劳而获,所以抢夺的风气,弥漫整个社会。
(按)《感应类钞》记载:徐孝祥是吴江人,隐居好学。有一天,他在後园散步,发现树根下有一个石瓮,打开一看,全部都是白金。他急忙将它掩埋。二十年後,发生大饥荒。他说:「该是那东西出世的时机了!」於是,他每天拿出数锭白金,购买粮食救济贫困,全活了许多人。当时,他有一位女儿出嫁,他只送一些粗劣的服饰(或荆钗布裙)给女儿当嫁妆,对於宝藏里的白金,私自没有动用分毫。他的儿子徐纯夫考中举人,在翰林书院任官。
这则事例实在可以做为得到宝藏者的最佳模范。(《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一百二十页)
购买稻米救济贫困,比不取宝藏更胜一筹。每天取用而又不犯私心最难,徐孝祥真有坐怀不乱的胸襟。(《德育古监》第一○八页)
遗财害子,何若平安
庞公居住在岘山,亲自耕田种菜。
刘表问庞公:「先生住在农村,不肯出来做官,那有钱财遗留给子孙呢?」
庞公答道:「世人都把危险的钱财留给子孙,我现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译自《後汉书》庞公传)
古今中外,谁最有钱
被许多国际人士公认为历史上最有钱的范得比(CommodoreCVanderbilt),是十九世纪末年美国的航运和铁路钜子,他的钱财比当时美国政府的财产和岁收还要多,如果保存到现在,折算成今天的美金,价值约有八亿亿美元。换句话说,这笔钱如果分给台湾两千万人民,每人可以分到新台币一百亿元那麽多。.他曾捐了一百万美元,在田纳西州建立了范德堡大学,并且四处设立自己的铜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事业、轮船和建筑,但仍难改风流、粗鲁和打击竞争对手的行径。他死後数个月,子孙便因为争夺遗产,在法院上互相控诉和争吵,而弄得范家声名狼藉不堪。
老大是玩钱而不创业及不热心公益的守财奴。老二体弱多病,长年与药为伍,最後厌世自杀,遗产丝毫不分给任何姓范的人。老三毕业於西点军校,到前线作战,感染霍乱而死在沙场。虽然范家第二代以後,子孙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仍因为生活奢靡、经营不善和课征重税而家道没落。它由盛而衰,才不过四代。到了一九七三年,范家的一百二十位子孙中竟然没有一个是百万富翁,更不用说是上亿的富豪了。(请参阅:LouisAuchincloss所写的“TheVanderbiltEra"及EP.Hoyt所写“TheVanderbiltsandTheirFortunes"DoubledayCompany,NY.民国七十九年八月二十七日《中时晚报》第十五版後人所写「儿孙焉有儿孙福?」)
遗爱人间,真正家业
.南北朝时,齐朝有一个人姓刘名善明。当时青州发生大饥荒,甚至有人吃人的现象。
刘善明打开粮仓救济饥民,大家称他家的田地为「续命田」。
他逝世时,没有留下积蓄,齐高祖听到刘家清廉贫穷,特别赏赐了五百斛(一斛即五斗)谷子。(《南史》齐刘怀珍传)
(评)周安士先生说:「每次看见人们书写房地田契时,总是写上『永远保管家业』等字样。田是主人,身是客,客人怎麽能永远拥有固定的主人呢?如果像刘善明『续命田』的作法,那才是遗爱在人民,万年不灭,那才是真正永远保管家业!」(《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二十二页)
第二章 心念与人格
净化心念,人格升华
宋朝的赵康靖公,曾经在桌子上放置了两个瓶子,利用黑豆和白豆来检修心念。他每起一个念头,就随著念头的善恶,而放置不同的豆子。起一个善念,马上就放置一颗白豆在瓶子里。动一个恶念,就放一颗黑豆在瓶子里。
起先,黑豆占大多数。接著,黑豆便逐渐减少。日子久了,则善恶这两种念头都忘了,瓶子和豆子这两样东西也就可以弃而不用了。(《德育古监》第一四七页和《感应篇汇编》第十一页)
知足感恩,幸福泉源
胡九韶是金溪人,内心向往清修的境界。
虽然他家境贫穷,但督促儿子努力耕种,只求衣食温饱而已。
他每天傍晚焚香顿首九次,感谢上苍赐他一天的清福。
他的妻子笑著说:「你一天吃三餐蔬菜稀饭,怎麽叫做清福呢?」
九韶回答:「我首先庆幸自己能出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祸,又庆幸自己全家骨肉不致於饥寒,第三庆幸床榻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到底是什麽?」
(评)邵康节先生说:「为什麽天下人不能满足於没有疾病的平安和没有灾祸的清福呢?」
这一句话讲得真好!当我们布衣粗食、妻子相促时,就怨恨没有富贵。一旦祸患及身、骨肉离散,再回想起布衣粗食和妻子相保的时光,便好比神仙生活那般快乐和令人羡慕。当我们耳聪目明、身体强健时,则埋怨想要的东西不能称心如意。直到有一天,病魔缠身、痛苦呻吟时,回想起耳聪目明、身体强健时,便又好比天上生活一般。
俗语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另外有句谚语:「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百不如,回头只一看,又有赤脚汉。」如果我们能时常这样子观想,便可以无入而不自得了。(《德育古监》第一二○页)
才起贪念,便以恕治
金陵有数十个人渡江,中途遇到骤风。
忽然听到空中说:「黑额头的人!」
黑额头的人自己心里想:「空中既然指出我,我为什麽要连累大众呢?」於是,他就跳入水中。过了不久,船也翻覆了。黑额头的人攀附了一块浮木,漂到岸边,才悻免於难。
有人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平常的行为。黑额头的人回答:「我生平没有做什麽特别的善事。我时常想到:人生都被『贪』这个字所害,所以我一起了贪念,就马上用『恕』字来对治,不敢占人的便宜。」
(评)这句话是很平常的道理,却又是非常精细的学问。(《德育古监》第一四七页)
凡做善事,宜净心地
安福的邹子尹,平生勤於行善。关於救人危急和成人之美的事,多得不胜枚举。
明神宗万历七年(西元一五七九年),他病故,到了阎王殿,心中不服。阎罗王命令阴差打开簿子,发现写上「名利」两个大字。邹先生一生所做的善事记载在「名」字下面的很少,记载在「利」字下面的却居多。邹子尹惭愧而且心服口服。
後来,他醒来,看见身旁有一位出家师父,子尹告诉他:「请您帮我转告所有的亲友,做任何善事,宜先把心地扫乾净!」
过了五天,邹子尹又逝世了。(《德育古监》第一五三页)
心地之中,不留一物
程明道先生在澶州修理桥梁时,少了一根长的木梁,曾经到民间广泛寻求。
後来他进出时,看到上好的林木,就一定会起计度的心。他因此告诉学习者:心中不可有一事。
王阳明先生曾经告诉学者:「心体上不能留住任何一个念头,就如同眼中不能放进一点沙粒和灰尘,一有了沙粒和灰尘,整只眼睛就昏天黑地了。」又说:「这一个念头不但是指私念,甚至好的念头也不能够执著,就如同眼睛里放了一些金子和翠玉的屑,眼睛也就张不开了!」(《德育古监》第一五六页)
不闻人过,心地清净
文徵明生性不喜欢听到别人的过错。有人想要把别人的过失告诉他,他必巧妙地转移另一个话题,使对方无法说下去。他终其生都经常如此。
(评)从前马伏波告诫侄儿说:「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有过失,就好像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嘴里不能说!」到了龟山杨先生就说:「对於别人的过错,不但嘴里不能说,连耳朵也不可以听!」
又古人曾说:「捏造的谣言和歌曲,不但不应当写,而且不应当听,因为它只会损伤心术、增长浮风而已。如果听到了,便会在清净的心田中,种下一颗不清净的种子!」(《德育古监》第五十三页)
一发大心,即胜小乘
从前有一位证得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的罗汉,後面跟了一个小沙弥,背著衣钵和水袋。
小沙弥心里想:「我应当勤於追求圆满的佛果!」罗汉立即把衣钵和水袋拿来自己背,而使小沙弥走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小沙弥又想:「佛道久远劫难以成就,我不如求声闻果,自己早日解脱!」罗汉又将衣钵、水袋等行李放在小沙弥的肩膀上,叫他走在後面。
这样三番两次後,小沙弥说:「师父!你年纪大了,举棋不定,为什麽一下子叫我走後面,忽然又请我走前面呢?」
罗汉说:「我并不是年老头昏!你刚才发心求佛时,你便是菩萨中人,位子在我上面,所以我应当自己背行囊跟在你後面。後来,你忽然又羡慕小乘,不再有度人的心念,位子在我的下面,所以你自己要背行囊跟随我!」
小沙弥听了大吃一惊,於是决勤求佛果。(《大智度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