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有这五种美德就成为君子。中国古代,音分为五音:宫、商、角、徵、羽。德分为五常德:仁、义、礼、智、信。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事:貌、言、视、听、思。这些都是互相联系的,所以中国古人完全明了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知道音乐和人的德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司马迁在《史记》里面就讲到,“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作,乐由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我们学习圣贤文化发现,古人处处指导我们回到“道德仁义”上来,“道德仁义”这是天地之道。音乐是为了让人举止行为符合天地之道,回归本性本善。听闻宫音会使人心情温和舒畅,胸怀变得广大,我们听一些好的歌曲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德音雅乐能够调养人的心志。“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听到这个商音会让人端正自己的品格,品格方正了,人就会追求道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你听到这个角音会生起侧隐之心,会去爱护别人,有爱心。有一首歌曲叫《感恩一切》,听完这首歌我们会懂得感恩。“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听到徵音,让人懂得乐于行善,愿意去帮助别人。像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有一首歌曲叫《感谢你》。听这个歌让人生起感恩之心,乐意去帮助别人,乐意去行善。“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听到羽音,表情会端庄,注重礼仪。所以听音乐对人的影响很大,如果听不好的音乐,我们讲郑卫之音,人会产生邪思邪念,像现在的许多流行歌曲都是情爱,让人天天想男女之情,这个音乐对人的心志影响很不好。
所以司马迁讲,“礼由外作,乐由心出”。礼是什么,外在的行为,乐是什么,乐出自内心,让人不起邪思邪念,让人内心端正。人内心正,然后行才正,心里面没有邪念,表现的外在行为举止就会合理,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一刻都不能够离开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你离开礼,不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马上就有傲慢的行为。“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片刻也不能离开这种德音雅乐,离开这个乐,要是听一些不好的歌曲,让人产生邪思邪念的歌曲,你内心马上就会产生奸邪的欲望。
我们学习圣贤文化重在修身,修身重在修心。修心,要断掉自己的邪思邪念,让自己的心真正纯净纯善。要做到这些,音乐可以帮助我们。
经常听德音雅乐,像《跪羊图》等感恩、孝亲的歌曲,心情会很愉悦,真正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的教化作用,自己会懂得孝敬父母,会努力修德,懂得感恩一切。
古人很有智慧,他们作乐并不是让人享乐,让人放纵。而是为了教化天下,为了推动伦理道德的教化。我们看五音、五行、五常、五事是相对应的,这些都是教人回归自然之道,回归到自性上来。
古人作音乐和我们现代人出发点有所不同。现代音乐有的是发泄,有的是享乐,有的是功利,我们现在听这些流行歌曲,有不少都是让人产生不好的情绪,不好的念头,要么是愤怒,要么是悲伤,要么是情爱。而古人制礼作乐,处处是让人回归到性德上来,回归到本性本善上来。
我们看到在《汉书》里面就讲到:“宫,商,角,徵,羽也,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风易俗也。协之五行,则角为木,五常为仁,五事为貌;商为金,为义,为言;徵为火,为礼,为视;羽为水,为智,为听; 宫为土,为信,为思。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则宫为君,商为臣,徵为事,羽为物,唱和有象,故言君臣为事之体也。”
古人这个音乐处处是道德仁义的教化,宫、商、角、徵、羽,古人之所以作这些音乐,是为了调谐八音。八音是八种乐器,这八种乐器分别是钟镈、磬、埙、鼓鼗、琴瑟、柷敔、笙、管箫。调谐乐器的声音,来荡涤人之邪意,净化人心,转变社会风俗,让人回归到本性上来。
所以,音乐能够达到净化社会人心、和谐社会的效果。而且这个音乐和五行、五常、五事都是相通的。和五行相匹配的话,这个角就是木,在五常中是仁,在五事中是貌;商就是金,在五常中是义,在五事中是言;这个徵就是火,在五常中是礼,在五事中是视;这个羽就是水,在五常中是智,在五事中是听;这个宫就是土,在五常中是信,在五事中是思。懂得仁义礼智信,懂得貌言思视听,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头脑所想的,口中所说的,行为所做的全是正念,外表端庄,说话“非礼勿言”,看事物“非礼勿视”,听人讲话“非礼勿听”,内心里面,念头不起邪思邪念,这是五事。仁义礼智信,仁是爱人,义是循礼,智是有智慧,信是讲诚信。
音乐也是教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核心在教化。古人告诉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同样,兴办企业也是要教学为先,和谐一个家庭,也是要教学为先。所以归结到以君臣民事物来讲,这个宫就是代表君,商代表臣,角是代表民,徵代表事,羽是代表物。君臣民事物这五者要协调,一不协调这个社会就会出现乱象,君要守君道,臣要尽到臣子的职责,民要大家修德行。所以“音乐唱和有象,故言君臣位事之体也”,音乐唱和都有这个象征,借用来说明君臣位事,大家各自应该做好各自的事情,各行其道,社会才能够和谐。
“鸣琴而治”的典故
有一个成语叫“鸣琴而治”,这是讲孔老夫子的学生宓子贱。宓子贱曾经在山东单父当过知县,他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后来宓子贱离开单父,继任者也是夫子的学生,叫巫马期,他也治理得很好,但是巫马期很辛苦,每天都是从早到晚,披星戴月,花了很多工夫才治理好。而宓子贱做知县的时候他很清闲,他是无为而治,巫马期觉得很奇妙,为什么宓子贱自己不用干什么活,也治理得很好,自己每天跑来跑去,搞得这么辛苦,还赶不上人家。
于是,他就去了解宓子贱到底有什么高招,后来他听人讲,宓子贱在二堂里面摆了一把古琴,二堂是知县日常的办公室,过去县官都要审案子,审案子都是在大堂。办事情,大的案件在大堂,一般日常办公就在二堂。宓子贱就在二堂里面摆了一把古琴,一有打官司,或争吵,宓子贱不跟他们谈这个事情,而是先让当事人坐下来,让大家把心平下来,给他们弹奏一曲古琴曲,这些人听完之后,马上身心清静了,也有理智了,结果很多事情就化解了。所以,最后宓子贱审案子达到“身不下堂,鸣琴而治”。来办事的人本来开始怒气冲冲,听完宓子贱弹完古琴,一曲下来,怒火就消了,矛盾冲突就化解了,宓子贱通过音乐让人回归到本性本善上来。
我们要真正明了,化解外部的冲突最重要是化解内心的冲突。宓子贱能够用音乐改变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实际上我们现代一个企业,一个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风气,都可以通过音乐来净化,通过音乐来改善。所以夫子讲“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们懂得用音乐的手段来教化,那一定能够达到和谐社会、移风易俗的效果。
五音、五常、五事和五行都是相通的,实际上圣人对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都通达明了,万事万物其实都是一体。所以,音声之道和政事也是相通的,通过音乐,就能够看到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看到一个地方的政事办得如何,进而能够看出整个社会的治乱兴衰。
音声之道,与政相通
古人有智慧,他根据这个国家流行什么样的音乐,就能判定这个国家兴盛还是衰亡。
在《礼记》里面就讲到,“世乱则礼慝而乐淫”。世道越是衰败、混乱,礼乐就越会邪恶、放荡。一些放荡的音乐流行起来,违背礼法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所以古人对礼乐特别重视,不同的音乐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的风气。尤其是这个流行歌曲,学了圣贤文化,我们知道,不是什么歌都能唱的。曾经有一位幼儿园的老师给学生听忧伤的歌曲,这些小孩没几天都变得垂头丧气,忧郁起来。可见,音乐影响人心。
《论语》里面夫子就讲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个乐非常重要。一个社会流行什么样的音乐,一个企业、一个学校每天唱什么样的歌,都很重要的。音乐一旦选得不好,就会把一个国家给唱败,把一个企业唱衰,把这个学校风气带坏。古人有一首诗叫《夜泊秦淮》,里面就讲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个《后庭花》是衰歌,这个国家就是唱着这样的亡国之音唱败的。所以,我们对音乐不能不重视。我们自己每天嘴里面哼的是什么样的调子,我们自己一定要明察,音乐可能对我们的人心,对我们的命运都会有影响。我们看西方,有很多唱摇滚乐、先锋音乐的人,还有一些另类的歌曲,这样的歌手有不少精神分裂、吸毒、自杀的。这都和唱不好的歌曲有关。一个人整天唱什么样的歌,便能够从这里看出他的性格,进而看到他的人生命运。
《礼记》上讲:“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音声之道,与政通矣。”
这个声音是人从内心里面产生出来的,情动于中,表现在外,就会表现在声。我们高兴就会哼一些调子,悲伤也会叹气,这都是我们内心的表现。“声成文,谓之音”,这个声音节奏要是和谐,就称之为音乐。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太平盛世的音乐安祥愉快,大家都遵循伦理道德,追求道德仁义,大家心里安定,国家政治和谐。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乱世的音乐是哀怨愤怒的,因为政事不和谐,百姓内心有怨气,表现出愤怒来,有这样的心念,表现到音乐就是哀怨愤怒的音乐。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亡国的音乐都是凄惨悲伤的,因为百姓流离困苦。我们看到社会流行什么样的音乐,就能够看出是盛世还是乱世。古圣先贤内心清静,有智慧,能够完全明了社会盛衰的规律。现在由于圣贤教育衰落很久,我们的智慧远远不及古人。
“音声之道,与政通矣”。前面我们讲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君臣民事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如果这五者都很和谐,君臣民大家都修德,各行其道,万事万物都会和顺,所以不会没有和谐的音乐。
如果这五音乱,君臣民事物这五者就乱了。“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宫音乱音乐旋律就会显得放纵,这个国君必然会骄。商音乱的话,旋律会显得颓废,这个社会就会官风败坏。角音乱,旋律就显得忧伤,表示人民有很多怨恨。徵音乱了,旋律就会显得哀苦,说明国家税负很重。羽音乱了,旋律就会显得忧惧,说明国家财用匮乏。这五音都乱了,国家就必然亡国。
我们学习圣贤文化,要明白圣贤教育处处都是教人遵道循理,它告诉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圣贤之道处处都是让我们回到道德仁义礼,回归到自然之道上来。
古人用音乐来教化民众,用音乐来修行道义,核心是让人断除邪念,净化内心,音乐让心地纯净纯善。内心没有邪念,外在自然就会守礼。所以核心是要把自己的邪思邪念断掉。怎么断,就是要让自己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不好的音乐不能听。现在我们无论是做领导,做家长,对这个音乐都要重视。我们要听德音雅乐,通过听音乐来陶冶我们的内心,修养我们的德行。
第十二讲 “圣贤政治”之以乐易俗(二)
从《群书治要》的乐治思想来看,音乐和国家的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音乐,对社会风气有着不同的影响。
音乐要引导人向善
我们知道古圣先贤的教诲,核心是教人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教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最后转凡成圣,
古圣先王制乐也完全是秉承这一原则,他们明白音乐对社会人心影响很大,所以制乐非常慎重。其核心原则只有一条,希望音乐能够引导人向善,最终让人敦伦修德,达到“乐行而伦清”的效果。我们现在的音乐工作者,应该好好学习古人这些思想。创作的音乐,是不是能够引导人向善,这是核心。如果不能引导人向善让人产生邪思、邪念,这个音乐就不能作。社会乱象产生的根源,核心在于人心。人心纯净纯善,社会自然和谐。
所以,音乐核心在于让人回归到德上来,回归到善上来,并以此为根本。在《群书治要·礼记》里就讲到:“先王之制礼乐,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
古圣先王他们都是圣人、贤人,他们懂得治国理政最重要的是推行道德教化。他们制作礼乐,并不是叫人满足口腹耳目之欲,而是让人懂得伦理道德,教人平好恶,放下好恶之心,回归到“人道之正”,回归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宣讲拾遗》,这是清朝的一本孝廉教科书。这本书是以说书人的形式在乡间通过文艺形式来推行道德教化的,都是记载伦理道德的故事。
古代很多戏剧,核心也是教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流传下来的很多经典曲目都是教人懂得伦理道德,懂得努力修德,告诉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们现在做文艺工作,做媒体工作,推行音乐教化,都要特别重视,好的音乐能把社会带到好的境界,好的方向,坏的音乐能把社会带到坏的境界,所以不能不慎重。古人做事特别慎重,就是因为知道这背后往往对社会人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古圣先王的制乐之方
《群书治要·礼记》里讲到:“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古圣先贤制礼作乐都是德音雅乐。音乐在宗庙中响起,君臣听了就会感情融洽,互相尊敬。像有一首歌叫《三德歌》,教人在家要有孝德,在外要有信德。我们每个人听了,都懂得自己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这样的音乐应该大力推广。治国理政,推行什么样的音乐,要有智慧。音乐一定要符合伦常道德,符合人的性德。
“在族长乡里之间,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流行什么样的音乐,对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影响很大。在乡间推行乡间教化,就要推行孝亲的歌曲。像《跪羊图》这首歌,讲到小羊都懂得报父母的恩,跪下来吃母亲的奶。小羊跪乳,乌鸦反哺,做人怎么能不孝敬父母呢?人要懂得孝道,没有孝道,连动物都不如。这样的歌曲一听,不孝敬父母的人就会生惭愧心。像《妻子辛苦了》《丈夫辛苦了》,还有很多这样好的歌曲,在乡间一流行,许多人知道自己做得不好,就懂得反省自己,就会努力去修德。所以我们要想把社会风气治理好,不是难事,通过引人向善的好音乐、好的文艺作品、电视节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