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7-7-19 18:39:04
|
只看该作者
把对我们修身、齐家、治国最有帮助的内容节选了出来。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部50万字的书,饱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把这一部书真正读透,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你就大致掌握了。
这部书的流传过程,和中国的历史一样,也经历了一波三折。
《群书治要》的缘起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英明君主。他能文能武,十几岁跟着父亲出来打仗,以武平定天下,后来又用文治创造一代盛世,在中国古代帝王里面是非常难得的一位明君。
唐太宗28岁登上帝位。因为目睹了隋朝末年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疾苦,所以他特别留心于治国之道。在魏徵等人的建议下,唐太宗实行偃武修文、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成就,最重要的、贡献最多的人,就是唐太宗身边那些有道德学问的大臣。唐太宗特别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他登上帝位第二个月,就下了一道命令,在“弘文殿”下令聚集了20万卷图书。他深知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江山可以在马上得到,但是不能在马上治理。治理国家靠什么?要靠文化,靠教育。所以,他当上皇帝两个月之后,就建立了“弘文馆”。这个“弘文馆”是国家、朝廷藏书的地方,也是唐太宗招纳文学贤士的机构,最有名的是“弘文馆十八学士。像《群书治要》的编撰者褚亮、萧德言、虞世南几位学士,还有像姚思廉、蔡永功、孔颖达等等。太宗很有智慧,他知道治理国家要多请教这些有道德学问的学者,要学习古圣先王的治国之道。
在《唐会要》里面就讲到太宗和这些大儒之间的事,“听朝之际,引入殿内,讲论文义”,“或至夜分而罢”。在讨论朝廷大事的时候,太宗就筵请这些学士,向他们请教治国之道,常常到深夜,可见太宗的确是励精图治。
虽然有这么多有道德高尚,饱读诗书的大儒在“弘文馆”轮值,但是毕竟他们不能时时刻刻跟在太宗的身边,而且每遇到问题都要去请教。古代经典那么多,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读遍所有的经典。即使遍览群书,也很难得其精要。
太宗深感古代经典太多,全部读完很难,于是,太宗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编一部书,把古人经典里有关对修身立命、治国安邦、为君为臣、教民安民等等对治国最有用的这些篇章挑出来,供他来学习。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快速掌握古圣先王的治国之道,于是就有了《群书治要》的编撰。
《群书治要》的编撰
对于编撰《群书治要》这件事情,在《新唐书·萧德言传》里面有记载:“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徵、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
太宗想知道以前的这些圣主明君是怎么样治理国家的,昏乱的君主又是怎么样亡国的,应该以史为鉴,所以就让魏徵、虞世南、褚亮和萧德言等人把经、史、子里面关于治国的重要内容都节录出来。
这部书节录出来之后,太宗非常喜欢,称赞其“博而要”。“博”是涉及的面很多,治国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从教育到农业,到德治、法治,到用人、纳谏,以及外交、军事、经济等等;“要”是要点,等于把古圣先王的治国之道里面最重要的内容给节录出来了。真正看完这部书,你就明白如何治国了,当然也会明白如何管理一个企业,治理一个家庭,领导一个单位。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不仅仅是君王,任何人学这本书,都能有莫大的受益。
所以,太宗讲“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太宗说遇到事情不迷惑了,能够学习古人的经验,看看遇到这个问题,古人是怎么样做的。因此,太宗对这些臣子很感恩,给予他们很丰厚的赏赐。
魏徵更在序言中说这部书是“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经典。用在当时的社会,可以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贞观之治是怎么成就的?就是太宗和他的臣子学习古人的经验,学习这部《群书治要》里面的治国之道所成就的。“传之来叶”是讲这部书传给后世子孙,可以让子孙后代效仿。非常可惜的是,这部书在唐朝以后就消失了。现在,这一部书再重回我们国家,这是我们现代人有福气,否则传统文化经典这么多,我们怎么学,怎样从传统文化中真正得到受用?所以,我们学习这一部书,要感恩成就这部书的贞观时期的君臣,他们给子孙留了一部治世宝典,这个财富是无价的。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唐太宗对这部书爱不释手,经常阅读。他后来在《答魏徵上<群书治要>手诏》里面就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
这个手诏在《全唐文》里有收录,这是太宗自己讲的。他年轻的时候喜欢带兵打仗,自己没有时间学习,没有好好学习圣贤经典,所以对古圣先王的治国之道知道的很少,读了这一部书,真正让太宗知道怎么样治理国家,对治国以后的之道明了了。太宗还把这部书让人抄写了十几部,唐朝的时候还没有印刷术,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抄写的,挺不容易。太宗让诸侯王,让他的太子都来学习,大家共同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
在贞观九年的时候,太宗又再次谈到他读《群书治要》这部书的感受:“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这在《贞观政要》里面有记载,说明太宗对这一部书非常喜爱,也把这本书作为他治国的依据,治国的大纲。
我们看太宗时期,采取的治国方针基本上都和《群书治要》里面讲的治国之道相符,可见这本书对他的施政影响是相当大的。
此外,宋朝的学者王应麟在编撰《玉海》这部书的时候,引用《集贤注记》上的记载:天宝十三年十月(公元754年),唐玄宗下令翰林院内部重新抄写《群书治要》,讲到里面引用的都是古圣先贤的道德之文,说明唐玄宗也重视对这本书的学习。唐玄宗很爱学习经典,他曾经专门做过《孝经》和《老子》的注释,可见古代的有为帝王都非常注重学习古人的经典。
另外,在李蘩《和邺侯家传》里面也讲到,唐僖宗时候,皇上说:“朕欲知有古政理之要。而史籍广博。卒难寻究。读何而可。”回答说:“昔魏徵为太子略群书之言理道者。撰成五十卷。谓之群书理要。”这是历史记载有三位唐朝的帝王都学习这本书,我们相信绝对不止三位帝王,只是史书上没有记载而已。
《群书治要》的流传
这部重要的治国、治世的宝书,由于当时印刷术还不发达,在唐朝末年的战乱中就失传了。非常幸运的是,这部书被当时在唐朝的日本遣唐使有幸得到,所以就把这部书带到了日本,交给了日本的天皇。
日本天皇得到这部书也是非常的高兴,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在世界上是真正的超级大国,周围的这些国家都来唐朝学习中华文化。所以,日本天皇得到这部书后,自己带头让臣子、皇子都学习这部经典。
根据日本岛田翰著的《古文旧书考》称:“《续日本后记》载:‘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唐代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天皇御清凉殿,令助教(日本官名)直道宿称广公读《群书治要》。’”这是讲到公元838年的时候,日本的天皇阅读学习《群书治要》。
日本的《三代实录》云:“清和天皇贞观十七年(‘贞观’是日本第五十六代天皇年号,相当于唐乾符二年,即公元875年)四月,天皇读《群书治要》。”由此可知,《群书治要》这部书在唐文宗的时候就已经传到日本,一直到唐僖宗的时候,日本的清和天皇仍在和大臣共同研读这部书。
所以,这部书对日本的影响也很大,一直受到日本皇室的重视。我们看到现在流传下来的《群书治要》天明本的序言里面有一篇林信敬的《<群书治要>校正序》里面讲道:“我朝承和、贞观之间,致重雍袭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讲究此书之力。”这是说日本在承和、贞观年间,这大约是在公元834年到876年,这个时期日本社会也出现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未必不是借助这本书的力量所成就的。
当时日本也效仿中国的经筵讲习制度,即御前讲座。日本的御前讲座都讲中国的经典,《群书治要》就是他们御前经筵里面讲解的一部重要经典。
在天明本的《<群书治要>考例》里面就讲到:“经筵屡讲此书”,就是给天皇和臣子讲解这部书,所以成就了日本社会的盛世。所以,这部治世宝典,不仅在大唐发挥作用,在日本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说明我们古圣先贤讲的治国之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因为古圣先贤所讲的治国之道,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他们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之后,传承给后代的。古代那些圣君明王,大多数都是圣贤人,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是圣人,后世很多贤德君主、臣子也都是贤人。所以这部书里面讲治国之道,也是讲圣贤之道。
这部书在日本流传的经过,根据日本天明本的记载,最早是在公元13世纪的时候,日本镰仓幕府第五代武将军北条实时,因其“好居书籍”,故在发现《群书治要》后,请中秘书写“以藏其金泽文库”。
古时候的书都是抄的,不像现在这个书到处都是,所以现在的许多人对书不重视,但是古人因为得到这个书很难,所以特别的重视。我们现在得到“金泽文库”的影印本,全部是用毛笔字抄写下来的,文字非常工整,非常难得。
后来,这部书传到了德川家康手里,在日本历史上,德川家康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是江户幕府的大将军。德川家康得到这本书后也很重视,知道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所以就让人把这本书用活字排印。当时他得到这本书的时候,这部书已经丢失了三卷,只有47卷了,所以现在我们得到的《群书治要》原本只有47卷。可惜的是德川家康得到这本书后,过了半年,他就去世了。这部书当时只印了51部,并没有公开发行,只是赠给了他的后裔尾张、纪伊这两家藩主,所以这个书流传在外面的很少,但是仍然保存了下来,这就是“元和本”《群书治要》,有出版影印本的。
后来尾张藩主家里的大纳言宗睦,感到《群书治要》这么好的书没能够广为流传,就想到要把这部书重新用活字印刷出来。这是在1781年的时候。他用了5年的时间安排人校正此书,在1786年重新发行,把书印出来之后,送给诸藩主和各位亲臣。
到日本宽正八年,即公元1796年,尾张藩主家得知此书已经在中国失传,于是就送了五部给长崎海关的掌管近藤重藏,让他转交给中华。近藤重藏后来就把这些书交给了唐商馆,由中国商人带回国内,交给了朝廷。在清朝嘉庆年间,鲍廷博编撰《知不足斋丛书》,里面谈到了“天明本”的《群书治要》。后来清朝著名的学者阮元编了一部书叫《宛委别藏》,其中就收录了这部《群书治要》。《群书治要》就这样在我们国家流传下来。但是这部书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它当时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一些学者用来校勘经典,并没有广为人知。所以到现在知道的人不多,很可惜。
《群书治要》概览
《群书治要》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一把钥匙。传统文化经典太多了,我们要学,不知道怎么去学,这部书给我们打开了方便之门。
《群书治要》选录了66部经典,66部经典分成三部分,一个是经、一个是史、一个是诸子百家。经的部分一共12部,分别是《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礼记》《周礼》《周书》《国语》《韩诗外传》《孝经》《论语》以及《孔子家语》。《群书治要》排在前面的全部是儒家经典,可见魏徵等人编辑《群书治要》是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最重要的思想放在第一位。
第二个部分是史书,唐以前只有“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晋书》。现在流传的《二十四史》里面的《晋书》是房玄龄编的。但是编《群书治要》的时候,房玄龄还没有编这个《晋书》。所以,当时他们节录的《晋书》是从唐以前的十八家《晋书》里面节录的,很有史料价值,因为那些《晋书》都失传了。
史部节录了很多帝王、臣子的事迹,以及谏言、奏书,内容非常丰富。同时,还展现了这些圣主明君、忠臣、先贤真正的道德风范,也从反面把昏君、奸臣、佞官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看就知道好人坏人得什么样的果报,一目了然。学习历史,重要的是要从中学习因果规律,让我们明了人生。
第三个部分是诸子百家,这部书保留了很多唐以前的重要子书,这些书在唐以后都失传了,唯有《群书治要》保留了这些精华。一共选了49种,有《六韬》《阴谋》《孙子兵法》《老子》《列子》《墨子》《文子》等等。这些经典涵盖面比较广,像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杂家的思想统统收进来,取其精华,只要对治国理政有用。里面像《尸子》《崔寔政论》《昌言》《典论》《刘廙政论》《蒋子万机论》《政要论》《体论》《时务论》《典语》《傅子》《袁子正书》这些书在唐朝以后都失传了。我们现在看不到这些书的全貌了,唯独《群书治要》从这些书里面节录了很多精华,让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些书里面的重要内容。这也是《群书治要》一个无比重要的文化价值。
《群书治要》这部书,魏徵等人作为臣子受唐太宗的诏令,编撰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让太宗学习古圣先贤的治国之道。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大学》上讲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治国之道其实是和修身之道完全相通的,所以不是说一谈到治国,普通人就不能学了。这部书每个人都应该学。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我们大家都学习并按照《群书治要》来做,我们的人生就没有灾祸,就能够趋吉避凶。做领导的看了这部书,知道怎么样当领导,知道如何做才能对国家有利,对子孙后代有利,自然也会对自己有益。不学习古人的教诲,不明白怎么做领导,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走入歧途。尤其近两百年来,很多人都没有学习老祖宗的教诲,认为老祖宗讲的过时了,没有用,只有西方的、现代的才对我们有用。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深入学习,不了解我们老祖宗讲的道理。如果老祖宗的这些教诲没有价值的话,我们中华文化怎么可能传承五千年呢?它要是不适用,早就被淘汰了。难道几千年来,就我们现代人发现它不适用了?其实都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学明白,不了解古圣先贤的存心。通过这一部书,我们就可以快速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真正明白了,就不会认为西方的东西都好,自己老祖宗的东西不好。
西方现代国家,像美国,建国的时间才200多年,它的经验,诚然有一些值得借鉴,但是和一个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相比,如果我们要想家族传承的久远,人生能够吉祥没有灾祸,是听一个五千岁老人的人生智慧,还是听一个一二百岁的人的经验智慧。我们自己认真想一想就明白了。
这部书对当前我们如何学习传统文化,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对和谐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大到和谐整个世界,为这个世界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