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异同:
首先来谈谈“阿赖耶识”的概念。在唯识学说中,人的心识分成八个部分,前五个分别为人的五种明显识别功能,即眼、耳、鼻、舌、身“五识”,但于思维了别功能时,根据意识的不同层面和各自担当的职能,唯识家们将意识分成了三个部分,一是“意识”,即第六识;二为“末拿识”,即第七识;三为“阿赖耶识”,也就是所谓的第八识。(在《中观》中,对意识不作这样的区分,所以不说第七识和八识)
凡学过“唯识”的都一定知道,“阿赖耶识”又叫“藏识”,意思是说它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功能,能够象仓库一样,可以含藏无始以来无量无边的善恶无无记种子,并且执持不失。所以我们无论想什么做什么,“阿赖耶识”就会将其含藏而成为“因”,而后种子爆发就成了“果”。由于它具备让“因”异时异地而成熟为“果”,所以又被称为“异熟识”。
“阿赖耶识”有一性能叫“无覆无记”,“覆”是遮盖的意思,“无覆”就是不会遮盖,“无记”是说“阿赖耶识”没有“苦”、“乐”二受,只有“舍”受,所以无论什么种子,“阿赖耶识”都一概接受下来,不做善恶分别,因为它“无记”嘛。
说它“无记”,可不是说它“如石头一样无知无觉”。不然它不会被称为“识”,它也有五个相应的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五个“遍行心所”,既然有这个五个“心所”,说明它一定有知有觉,只是非常微细,而且没有善恶的分别而已。“心所”就是心的现象,比如贪、嗔等。
所谓“阿赖耶识”并不是离开“见闻觉知”,它不离见闻觉知,只是不象“第六意识”那样有“极强分别”的“见闻觉知”,和第七意识那样“极为执着”的“见闻觉知”。
禅宗中许多大师说求道于“见闻觉知”是“不离不即,不即不离”,“渠(见闻觉知)今正是我(真如),我今不是渠”。
“阿赖耶识”还被分为“见分”和“相分”。所谓的“见分”,就是阿赖耶识中能够“了别”的那一部分功能,这部分功能被“第七识(末拿识)”执着为“我”,就是所谓的“人我执”;“相分”就是能够“变现山河大地”的那一部分功能,这部分不被证知其“空性”,就是所谓的“法我执”。
再来说说“如来藏”,就是“自性”、“本体”、“真如”、“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我们修行要追求的那个“东西”。它和“阿赖耶识”是什么关系呢?所谓的“如来藏”,其实就是“清净”了的“阿赖耶识”。
怎么是“清净”呢,“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无边无量,如果要一个一个地排除来清净,那可能是了了无期。其实最根本的“清净”,就是在修道的过程中能够认知“阿赖耶识”及其含藏的各种善恶种子也都是“空性”的,用“什么”去认知呢?就是所谓的“明觉”,也就是藏传佛教说的“光明”,这个“光明”就是“如来藏”,它本身也是“空性”的,但却“了了常知”,当证得这个“明觉”后,会知道一切显现(“阿赖耶识”的“见”、“相”二分就是显现)都是它的变异和外延,于“相分”这时候就会出现“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的觉受;于“见分”就是“烦恼即菩提”。这时候,可以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就象我们平常说“众生都是佛”一样。但如果在没有证得“如来藏”以前,简单地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是一种非常含混地说法,说“众生是佛”,是说众生的“本性”是佛,在这个本性没有被认知前,烦恼就是烦恼,众生就是众生,和佛有很大的区别,佛学中分出“胜义谛”和“世俗谛”,就是要将弄清楚这个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