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8-6-3 09:17:1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没有做到这八个字,那就怕发生误会,怕发生堕在似是而非的见地里面,那就是铸成大错。
「佛说如义,是令体认一真法界」,这是经里面一再讲诸法如义,目的是要我们体认一真法界,「除其分别执着而无我。故当自审,分别否,执着否。」我们自己要认真的去审查、去反省,我们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着,如果我们还是有分别、有执着,自己要明白;换句话说,自己要认识自己。古德常讲聪明人有自知之明,我们自己有没有自知之明?如果我们的分别执着还没有放下,我们没有到一如的境界,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要向一如去进展,这才是真正的修学。自己没有到这个境界,自以为到这个境界,这是佛法里常讲增上慢人,不但对自己的修行,就是对自己研究教理来讲,也造成很大的障碍。分别执着去尽,才能够照见诸法一如,才能够体认一真法界。如果我们心里面还有一个念头,「我现在已经到诸法一如,我已经体会到一真法界」,诸位想想,你是不是真的离开分别执着?没有。为什么?因为你心里面还有一个一真法界,还有一个诸法一如;换句话说,你的分别执着依然未断。这个境界极其微细,是我们真正发心修学的人不能不注意。
再看底下所说,「倘有微细分别执着,便是业识」,八识用事,既然是八识用事,「何云观相即是观性乎!」这句话非常重要,真正是一语惊醒误会的人。换句话说,观相即是观性,须菩提尊者可以这么说,圆教初住以上的人可以这么说,观相就是观性,在净土法门里面证得理一心不乱的人可以这么说。如果你还没有证得理一心,你还没有到圆初住的境界,换句话说,你依然有微细的分别执着存在,你还是业识用事,没有能够转识成智,要转八识成四智才有资格说观相即是观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起码够讲这句话的资格是圆初住菩萨,我们没到这个程度学不得。如果可以学,释迦牟尼佛在此地就不说话了。万万学不得,程度不到。
「一如平等,唯有诸佛方能究竟。」有资格说一如平等是圆教初住菩萨,为什么?因为初住菩萨已经破微细惑,初住菩萨破一分根本无明、证一分清净法身,清净法身就是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所以他有资格说。从初住到如来果地有四十一个阶级,所谓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初住往后这个修行逐渐逐渐证得,到如来果地是究竟圆满。所以开始证得一如平等是圆教初住菩萨,证到究竟一如平等那是如来果地。像这些地方我们不可不知,不能够误认,不可以高抬自己,要晓得自己在某一个程度、某一个境界当中。好比走路一样,我们现在走到什么地方,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能观所观,分别执着业相宛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还有能观的自己,有个我在,有一个所观的一如平等的境界在,由此可知,你是不是真正到一如平等?没有。为什么?因为你有能所,你有分别,你还是有执着,你有能观的分别,有所观境界的分别,有能观的执着、有所观的执着,那你是业相宛然。换句话说,这种境界在圆教十信位的菩萨可以说,初住以上就没有了。
经里面须菩提尊者他是非常伶俐,懂得佛的意思,佛这么一说,须菩提尊者就讲,『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应两个字,「不应,意思显非绝对不可」,不是说绝对不可。到你证得平等一如,见相就是见性,所以不是绝对不可。「若情识已空」,那就是转识成智,「有相等于无相,无相何妨有相」,是在这个境界里面。情识还要在,业相宛然,那相不是性、性不是相,因为你有分别、你有执着。几时你真正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才是性相一如,法法平等。这是这一段经文里面重要的意思。所以解得诸法一如,必须要泯尽诸相方可。总而言之,佛说一如平等,其目的是教人一异都不可以执着。经文底下就是世尊为我们说了四句偈,在此地做一个总结,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六尘里面只说了一个「色」、说了一个「声」,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说了两个字,其余的就省掉,统统都包含在两个字里面。换句话说,如果以六尘来见我,这个『我』代表什么?代表真如本性,音声想来求见性,这个人是『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可见得这个「我」就是如来,如来是本性的称呼。这个地方用一个『色』字,当然就近处来讲就是指前面的三十二相;『音声』是指说法,我们不要说释迦牟尼佛天天说法,就是现在在般若会上,佛正在这里讲金刚般若。这就是说明,离文字相,文字相是色相;离言说相,言说相是声相;离心缘相,其余的统统包括在心缘相,这样才能够见如来。见如来,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净土宗人所说就是理一心不乱,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着了相,着相就是以色相见、以音声求,这样的人实在不在少数。表面上看起来他也很用功,每天在经教上去研究、去钻研,不辞辛苦,天天到讲堂来听经,为什么?求佛法,从音声里头求佛法,从经本色相里头求佛法,完全用的是分别心、用的是执着心。求佛法的目的是要见法身,是要见性。由此可知,他这个方向完全走错了。佛在此地一句话点醒我们,这个人「行邪道」,为什么?不是见性的道路,见性的道路非尽空情识不可,要把情识分别执着断得干干净净。为什么?相是由心变现出来的,自性清净心里面是真心本性,它的真实相是无相无不相,体决定无相,作用能够现相,它不断的现相,相与无相只要我们不去分别执着就可以。这是前面一再说的,不可以执着一,不可以执着异。一是无相,一是讲体,为什么不能执着?因为你说无相,它又会现相;你要是执着有相,相没有一定,相是剎那剎那在那里转变的,因此相与无相都不应该执着、都不应该分别,这就叫正知正见。如果有一丝毫的执着,那就不是正知正见,那就叫法执、我执,怎么能见如来!佛一再给我们说,教菩萨通达无我、无法,无我执、无法执,晓得真正的无我,前面说过三心不可得,这是明明说出无我执所以然;又说诸法因缘生,明明说出无法的所以然,如是通达,那叫真正的通达。请看下面的经文,这是讲「离空见」: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
假如你有这么一个念头: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来看看这段经文所说的大意。「前面经文已经破转轮圣王的福相,恐怕我们听了发生误会,以为证性不必修福」,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来不以具足相见故』,表面上说的是具足相,实际上里面含着有修福的意思,因为具足相是从修福而来的。可是前面经文偈子说过,「以色见我是行邪道」,怕的是你听了这首偈子,「恐误会见如来必须灭相」,佛这么一说,经如此说,这两种误会就可以离开,两种误会就没有了,所以这段话在此地非常的重要。「说具足相,就含着有修福的意思。」换句话说,佛告诉我们,不可以起这么一个念头,「不以具足相,就能得无上菩提」,如来不以具足相故,他就得无上菩提,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
「得无上菩提」,这个句子里头有很多意思,我们在此地简单跟诸位提一提。第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真如本性里面确实是清净寂灭,但是不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假名,这个假名是有的,这个假名的建立,在我们凡夫境界里面名句文声都是属于不相应行法。但是佛所建立的假名就不然,前面也曾经跟诸位介绍过,佛是从诸法如义当中建立的,所以他所建立的假名,把它看作《百法》里面不相应行法,那就错了,为什么?因为他是从无分别无执着,法法皆如。无法不如当中说出来的。说到无上正等正觉,当然就有「佛」的意思,佛是觉义。佛,你看一般经论里面解释,佛有自觉的意思,佛有觉他的意思,佛有觉行圆满的意思。既有佛的意思,当然也具足「如来」的意思。唯有如来,如来是从性体上的称号,唯有性体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无上菩提含的有这些意思。
「说得菩提」,经文里头特别着重这个得,说得菩提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菩提「正为引起发菩提」,下面一段经文就要讲到发菩提,这个正是「藉果明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如来的果地,藉如来的果地来说明菩萨修行的因地,藉果明因。前面经文说过,「法与非法皆无,方是发菩提」;此地「得发并说,显得经文前后照应」。仔细去看,意思非常的圆满,读经像这些地方我们要格外的留意。这个「得」字对前面的「观」字,我们把它比较比较。「观,不应取相」,观是修行的功夫,我们从观照、照住、照见,乃至圆照,都是观的功夫不断的往上提升,也就是不应取相的功夫愈来愈微细,愈来愈清净;「得之一字,则不应废相」。你看看这是不取相,这是不舍相,可见得对于一切相不应该取,也不应该舍。如果你舍了,废了相、灭了相、舍了相,试问问你有没有取?你还是取了。你在一切法里面取相,是错误的;一切法里头不取相,把这个相废掉,你也是取了一个非法相。取相是取法相;一切都舍掉,你取的是非法相。不应取相是法相、非法相都不应取,有相不取,空相也不取。「修观之道,重在见性。」我们目的是见性,念佛人目的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见性。
从经文里面显示,佛教给我们「福慧双修,能得无上菩提」,这句话要牢牢的记住,不能够偏在一边。「相与非相,福与非福,二边不着,为正观念也,是名一如。」福慧双修,给诸位说,福慧是同时的。从什么地方修?你要是作意去修,我一定要去修福修慧,试问你是不是起了分别心?你是不是起了执着心?换句话说,你福慧都没有了。福慧究竟要怎么修法?那就是你晓得离相,不执着相,不应取相,就是慧;不废一切相就是福,我们从早到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懂得这个道理,那就是福慧双修。不晓得这个道理,世间人只懂得修福,没有慧,所以不能得无上菩提。二乘人懂得慧,他不修福,为什么?他只晓得不应取相,他连这个统统不要了,所以他也不能得成无上菩提。唯有菩萨明白事实真相,既不取相也不废相,所以他能够见性,能得无上菩提。因为相与非相,相是有相,非相是空相,福与非福他二边都不执着,在这个境界里头,是与非里面,是相非相,是福非福,他二边都不起分别、不起执着,相与非相一如,福与非福一如,以此推之,无有一法不如。这种观叫正观,这个念叫正念,常说的正念现前。请看底下经文,这是「结显正义」: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
佛叫着须菩提尊者,你假如要作这个念头: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
前面讲要离一切相,你要是生了这个念头,发菩提心的人他说『诸法断灭』,佛警告我们:
【莫作是念。】
你不可以做这个念头。
【何以故。】
为什么?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这是要记住的,佛法『不说断灭相』。这里面的意思很深,也说明前面世尊一再恳切教诫我们所以然的道理。经上说「汝若作是念」,一直到「说诸法断灭」这一段,是说明上文「作是念」之所以然。从「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这一段文,是说明上文「莫作是念」之所以然,这段文是属于结显正义。这个「发」字是紧承具足相而来的,因为具足相是修福而成的。怎么个修福?修福乃是广修六度万行。
「因为前面说诸法皆空,以显平等真如实相妙体」,意思在此地,佛讲的这些道理,无非是显明平等真如,实相妙体,「恐未达意者又执着空见」,这个麻烦,「将谓证菩提不须具足相好」,会发生这种误会的人确实是有。古德说:「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无见如芥子许。」这个无见就是空见,就是此地讲的又执空见,给你说万法皆空,好,你就执着空。芥子是芥菜子,太小了,一点点大。为什么说宁可以执有见如须弥山?不怕,因为「有」的病好治,「空」的病难治。他执着一切都有,你们诸位想想,这个人至少他虽然不能够见性,他不会做坏事。为什么?他会相信因果有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不敢做坏事,他会努力去修善,就是有分别执着这个心,他取作善,他还能够在三善道去受果报。要是堕到恶取空,他就麻烦了,为什么?他什么都不相信,连因果报应他也不相信,于是他就放荡不羁,什么样的恶事他都敢做,他以为没有果报,这样的邪知邪见必定引起无量无边恶业,将来没有法子避免阿鼻地狱的果报,佛来了也救不了他。诸佛菩萨对于执有见的人可以救,对于执空见的人无法可救,道理就在此地。特别是般若经里面最怕的是你起无见,就是堕在空见里面,所以世尊一再反复给我们来做说明。
在这个地方我们能够看得出来,「凡是说理说到精深处」,也就是说到最要紧的地方,「切须细辨」,要仔细去辨别,不容许有一点差误,为什么?不然,「势必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走入邪道而不知。是以学佛以亲近善知识为第一急务」。诸位特别要记住这一句,学佛要亲近善知识是第一急务,没有善知识的指导,要想不差不错、不落在邪道里面,实在是很难很难。可是说到善知识,古人常讲善知识可遇不可求,你到哪里找去?我们怎么办?我在此地提供大家一点意见,我们可以私淑古圣先贤,末法修学不可不知,这是我给诸位提供一点浅见。真正的善知识他绝不会标榜自己,说「我是善知识,我是一个真正有修有证的人」,他不可能说这个话。再告诉诸位,真正的善知识是自谦而推崇他人。你要是不相信,你可以看看《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自己都很谦虚:我只懂得一门,八万四千法门我只懂得一门,其余的你问我,我都不晓得,你去请教那些诸大菩萨,向他们请教如何发菩提心,怎样修菩萨道。这些话乍听起来好像他客气、他谦虚,实在都是说的真实话,真正善知识决定不欺骗人,句句都是实言。如果我们能够遇到,有这个福报能够亲近,对于自己的修学大有帮助。要讲到当生成就的佛法,亲近善知识更是不可缺少。
善知识难得,尤其是在末法时代的今天。今天这个时代自我宣传、自我标榜,太多太多了,到底谁是谁非、谁邪谁正,简直叫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处在这个时代怎么办?譬如过去我们想亲近善知识,还有一个途径可循,就是找那些闭关的人,找那些住茅蓬的人,那是真正的善知识。如果自己没有大彻大悟,没有能够明心见性,他一定到处参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