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3 09:15:38
|
只看该作者
真正不可思议。
底下简单跟诸位做个说明。「此引喻(用比喻)以显示受持《般若波罗蜜经》,广为人说,福德之大不可思议」,这样的福德,诚如佛在经典里面所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岂是我们能够思议得到的!但是我在此地一再跟诸位提示受持重要,如果没有受持,我拿到这个经,听说这个经给人家讲一遍福德就这么大,我拿到这个经天天去跟人讲,我的福德就大了吗?我给诸位说,如果这个样子去广为人说,只是嘴巴在说好话而已,比骂人好一点,没骂人,在说好话。所得的福德有限,太有限了,比不上人家那个宝石。要紧在哪里?受持。受持是什么?前面一再跟你讲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受持。修一切善法,广说。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真正没有了,叫受持《般若波罗蜜经》。没有四相、没有四见了,《金刚经》上随便念个几句,为别人解说,这个福德之大就不可思议。这是正义,不能够误会。
「经虽然是文字、言说,然由文字起观照」,可见文字是有作用的,不是完全没有用处。正因为有文字,才能够生起观照的方便,「便由观照而相似」,功夫一层一层的提升,先有观照,由观照到相似,我们前面讲过了,相似位就是照住,先观照,照住了,照住就是相似位的菩萨;「而分证」,再提升,照见,照见是分证位的菩萨,圆教初住以上一直到等觉都是分证位,「而究竟成无上菩提」,究竟成无上菩提那是圆满的位次。这显示出我们修行的一个阶段,不断提升,它的因缘就是有文字。所以你为别人讲四句偈,虽然是少,如果那个人要是真正明白,真正觉悟了,他就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依文字起观照,他就证入到观行即的地位。观行即的地位我们不要轻视它,如果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讲,观行位的菩萨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地位看起来不算怎么高,可是带业往生他有决定的把握。《往生传》里面我们常常看到预知时至,瑞相现前,许多都是这个位次,生死自在,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如入禅定,许多都是观行位的学人。到相似位,那已经是事一心不乱,他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方便有余土,不是凡圣同居土。到分证位,那是上品上生,花开见佛,他是生实报庄严土。诸位想想,我们不讲实报,也不讲方便,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生死已了,所作已办,一生圆满菩提,岂是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能够比的!道理在此地。
江味农居士,他在近代给我们示现一个榜样,他所提倡的口号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他理论的依据就是用金刚般若这个理论,把这个理论、这个般若的道理完全用在念佛上,真正能够通达般若,深解般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必定是上品上生,当生成就的佛法无过于是。这一点希望我们同修要能够觉悟,要能够把握到它,更应当大力来提倡、来弘扬。我建这个道场,我这个道场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一样,专门就是一个净土道场,除了念佛之外,不作余事;除了讲解净土三经一论之外,不讲余经。专一的道场是最容易成就人,或者范围稍稍放宽一点,经论不能太多。像近代大德提倡有所谓净土五经,净土五经是将净土三经再加上《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再加上《华严经》里面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行愿品」,合起来称之为净土五经。如果要想把自己提升到上品上生,那一定要通达般若的道理,我们也不妨加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合起来有这六种经论就足够了。像古来祖师所说的,千经万论让给别人去开悟,我们自己只要这六门东西就足够,保证我们这一生得生净土,得见弥陀。所以说四句偈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道理就在此地。底下这一段是讲「离相平等」,请看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
你的意思以为如何?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
你们大家不要讲如来还起了这个念头,起什么念头?
【我当度众生。】
『我』是如来自称,我天天说法,我在这里度众生,你们不能起这个念。
【须菩提。莫作是念。】
一再教给须菩提尊者以及大众不要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是不解佛所说义,那是大错特错,那是谤佛。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实无』,这个地方有一点,这个地方是一句,实无,实在没有这么回事情,『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底下有解释,这都是经文里头所谓是教眼,关键的所在。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假如如来心里有这个念头,我天天在度众生,那么如来也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具足,如来是凡夫,怎么能成佛?佛有四相。而佛没有四相,凡夫有四相。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有我』这个妄念,那是凡夫之人。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这一段经文比较长一点,我们在字幕上从头再看一遍,希望大家好好的把它记住。从这以下都是辗转发明平等这个道理,佛真是大慈大悲,唯恐众生听金刚般若不明了真实意思,发生误会、发生疑虑,所以一再的给我们说明、给我们解释。这个地方是「就众生与佛以显平等,度无度念」,度众生这个事真有,可是没有度众生这个念头。经文「实无」,就是「实无作念之理」,没有这个道理。
「何谓实无是理?略说有四」,这个地方很重要。「第一,有能有所,只要有能有所就是分别、就是执着」,换句话说,就是第六识、第七识在用事,这是从自己这方面来说的。你说我要度众生,我是能度,众生是所度,这就是第六意识、第七识。「第二,众生缘生」,众生也是一法,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假即空,如果你「有念,那就有法执,有法执当然有我执」,可见得我执、法执都没忘。我能度是我执,众生为我所度,执着有众生,法执,两种执着都存在,那是凡夫,怎么是佛?不能成为佛。「第三,众生所以成为众生,就是因为他有念」,有什么念?有分别的念头、有执着的念头,分别执着都叫做妄念,所以他成为众生。「众生之所以得度者,以无念故。」由此可知,得度不得度就是有念跟无念。第四,佛把这个道理给你讲明白之后,得度不得度是你自己,佛不能叫你无念,众生得度是自度,不是佛度你的。因为佛没有办法把你这个念头去掉,是你自己觉悟了,你把念头舍掉,无念,这就叫佛、叫菩萨。「佛要是有念,怎么能度众生!」这一句非常重要,佛有念,不能度众生。菩萨,这些说法利生的善知识,想想看,我自己有念,我怎么能度生?我自己还有妄想执着,自己还没有得度,如何度人?这个非常非常重要,自己要是不能得度就去度人,必定贻害众生。
「众生得度,实在是自度」,我自己得度也是自度。佛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无不是教给我们自己要发大心,把这个心量拓开,因为发大心才能够破我执、破法执,特别对于破我执是非常有效。心量小,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着想,都为家庭着想,为自己一个小团体着想,甚至为自己一个国家着想,这个心都太小太小了。好,我为我这个地球来着想,你的心还是太小。佛在经论里跟我们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太虚是太虚空,你的心多大?把整个太虚空包容。量是讲度量,你的度量多大?量周沙界,周是周遍,沙是恒河沙那样多的大千世界,这才叫做大心。纵然是为一个国家、为全世界的人类,心都太小,希望诸位要能发真正的大心,像佛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前面跟诸位讲三心不可得,如果觉悟了三心不可得,那个心就是大心,为什么?三心是小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是小心量;这个三心不可得,统统没有了,你的心就大了。所以是你「自发大心,自开大解」,大解是什么?般若智慧现前,也就是说无上正等正觉现前,这是大解,「要修大行,要证大果」,无上菩提。「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菩萨、诸善知识,不过是为我们作增上缘而已。」这是事实,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真正的自悟、自修、自证,实在是自己度自己,所以说佛不度众生,道理在此地。
再看「若有」两个字,经文里头讲的关键,这是关键的两个字。前面讲过实无,我们再看若有。「若有度众生之念」,若是假设,假设有一个度众生的念头,「苟有此念,四相具足」。佛如是,菩萨如是,我们又何尝不如是?我们今天在此地做这个工作,以这个电视录像带的方式把佛法介绍给诸位,要晓得,只不过是作增上缘而已。佛不敢、不可以有度众生之念,如果我们要存着我们做这个事情功德无量、我们在这里度众生,那我们是背叛了佛法,我们是背叛了释迦牟尼佛,不是佛弟子,已经变成魔子魔孙。这是我在此地要正告诸位同修,我们虽然是非常热心努力把佛法介绍给别人,推广到每一个地区、每一个角落,祈求世界和平,可是不能有这个念,不能有度众生之念,也不能有弘法利生之念,所有这些念都是三心的作用,三心不可得,哪有这些妄念!
「经说明无能所、无我法(无能无所、无我无法),意在令学人了然于平等法界,实无有我,故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这两句话希望大家多念几遍,好好的记住。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佛是天天讲经说法在度众生,事从无中断,意念的确没有,佛不度众生是说佛没有度众生的念头,事做不做?天天在做,从来没有休息,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
底下这一段是说到「离空有以显平等」,这里面先说的是「离有见」,然后再讲到离空见,我们把这个经文念一念: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这几句话的意思很深,我们在此地略说。江味农居士讲义里头批注说,这一段经文是「约性明非一非异,为全经眼目,义蕴幽深」。他这个科题意思的确是相当的明见。讲到观跟见,意思有一点不同,「观是约学人修观来说的,见的意思是就如来现身来讲的。」这个问意,释迦牟尼佛提出这个问题来问须菩提尊者,可以观想有相的应身,就佛的应身来说,「可以观想有相之应身,即是观想无相之法身否?问意在此地。」如果执着以为可以的话,在应身就可以见到法身,你要是「执着以为可,未免取相」。取相执着有,这是「执着有的过失」;你要是「执着以为不可,未免灭相,你还是有执着,你堕空的过」。一个是着有,一个是着空,你执着「可」有过失,执着「不可」也有过失,这是说明佛这个问意所在。
经从上面一直到现在,「屡说即非是名」,这样的句子很多,意思很深,它的目的就是「预防我们会执着一边」,空有,你总会执着一边,执着一边就不见中道,「此处正明性相非一非异」,性相既然是非一又非异,因此二边都不可以执着。须菩提尊者所答复的「如是如是」,这个答复「实在不是应诺之辞」,这两个如是,「乃是说理」。这些句子当中,精微之处我们的确不容易看出来。如是,「如者,诸法如义;是者,一切皆是义。唯如则皆是,不如则皆非是。」换句话说,见相就是见性。须菩提尊者可以这么说,为什么?因为他已经见到诸法如义,已经证得平等之理一切皆是。换句话说,没有到达这个境界,那就不如是,就皆非是。所以到「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必其能如,而后方是」。这个境界是有相当的深度,须菩提尊者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也是依样画葫芦,也照须菩提这个意思来说,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为什么?因为我们毕竟还没有到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没有到这个境界。后面两句话在此地是有作用的,「必其能如」,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如,没有能如怎么能够说见相就是见性?怎么能够说见应身就是见法身?
「长老答意,既一如矣」,他是能如,在他是能如,所以「观相即是观性」,所以佛的问、长老的答,意思很深,而且非常的圆满,「其意既深且圆」。这都不是我们的境界,虽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晓得在佛与大菩萨的见地如是如是,但是那毕竟是佛与大菩萨的见地,不是我们的见地。我们如果要说这句话,要到什么时候?我们按照修行的次第来说,必须到照见的时候才有资格像须菩提尊者「如是如是」,我们在观照的过程当中,或者在照住的境界里面,都没资格,一定要照见才有资格。须菩提这么一答,佛当然晓得那没话说,知道须菩提这个境界是已经入佛知见。可是怕的是后来有人听到须菩提这么一答复,发生误会,所以底下这段经文要给我们没有见性的人来说法,批评须菩提就是批评我们没有见性的人,不是真正对须菩提说的,是借着批评须菩提,来为我们没有见性的人来说法。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二十二集) 1983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14-002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二讲。请看经文: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这段经文佛的意思是说,前面尊者说到的,佛问他可不可以「以三十二相来观如来」,尊者答复,「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我们乍听之下,好像是很有道理,而如是如是里面的含义前面跟诸位说得很清楚,这个意思相当的深,答得非常的圆满,非常的善巧,可是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懂得尊者的意思?当然要是把他这个意思错会了,认为如是如是是答应的话,我想这种人一定是不在少数。如果见地没有到尊者的地步,没有能认识诸法的本源,或者我们换句话说,前面一再跟诸位讲过观照、照住、照见,如果我们用这三层功夫来讲,没有到照见的程度,免不了要发生误会,诚恐似是而非。何以故?说三十二相,里面就含着有修福的意思,三十二相是福报,如来应身具足三十二相,世间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佛就说:若是以三十二相来观如来,转轮圣王岂不就是如来吗?佛反过来一问,这是唯恐中下根性的人产生误会,这个地方是世尊的大慈大悲,善巧的教导,「佛陀悲心太切,诚恐学人未能圆悟前意」,不能真正了解前面所讲的意思,「而堕入似是而非。」这个事情,「必须尽空诸相」,所谓尽空诸相不是说把外面这个相灭掉,那就错了,而是什么?不执着,心对外面一切诸相全无执着,连佛的三十二相也不执着,你这个清净心中完全没有外面诸相的落谢影子,这叫尽空诸相,「剿绝情识」,情识是妄念,内不起妄念,外不攀缘诸相,「方足语于性相一如」,这样才可以讲性相一如,到性相一如当然见相就是见性。前面须菩提尊者答的如是如是,意思在此地;换句话说,须菩提做到这八个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