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8-4-14 09:14:38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我讲经讲到末法事实真相,她们很反感,说我不应该贬低出家人,抬高在家人,她们很不服气。我收到好几封这样的信,也无可奈何,我就没有回答她们。实在讲,这是事实。
在正法、像法的时候,学佛男众多过女众,当然与社会背景、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係。中国跟古印度,自古以来确实是重男轻女,男众受教育的机会多,女众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特别在政治上,男子参政,女人几乎没有参政的机会,这些都是事实。佛教是非常深广的教育,没有相当好的学说根基,没有办法入门。所以,佛法传到中国来,接受佛法的是士大夫阶级,就是知识分子。从前知识分子,没有现在这麽普遍,他们对于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中国自古以来对读书人非常尊重。士、农、工、商,在社会上,读书人的地位最高,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力。由于读书人学佛,国家社会一般大众普遍跟着学习,所以是男众多,女众很少。释迦牟尼佛在世,他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裡没有女众,最后他的姨母出家,才收比丘尼,很小心、很谨慎,收了五百比丘尼。有些经典裡讲,因为收了五百比丘尼,所以佛的正法打了对折,本来有一千年,结果只有五百年,可见确实是有障碍。
到今天末法时期,都颠倒了。黄念祖居士讲的,我同意,我也承认。实在说,大家都看到这个事实,也不得不承认。已往学佛成就的排列顺序,是出家男众第一,出家女众第二,在家男众第三,在家女众最少,排在最末的。现在这个时代,恰恰颠倒。学佛的人数之多,态度之虔诚,学佛真正有成就,是在家女众第一。你要不相信,看看我们现在讲堂的听众,证明就摆在眼前!这是事实。你看看在家女众多少,还用得着辩吗?第二多的是在家男众,第三多的是出家女众,最末尾的是出家男众,没几个!所以末法整个颠倒。在家女众成就的,确实佔第一位。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往生传》,大陆上最近也出了一本《念佛往生见闻录》,女生非常多。所以,女众读了佛经不要灰心,也不要歎气,末法女生实在很幸运,现在是女生第一。在家的女生第一,成就之殊胜不可思议。
我们要知道,为什麽西方极乐世界佛不收女子,其中有很深的道理。一般说来,古今中外,女生由于生理上的关係,比较重感情。「情」是地狱之根,情要不断,出不了三界,所以情是迷情。只要是情就迷,情愈重,迷得就愈深,它跟理智恰恰相反。佛法教我们要有理性,有智慧,把感情化成理智就对了。智是觉、是悟,情是迷、是惑。
第二十三「厌女转男愿」,经文是『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淨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这几句的经文都不难懂。「发菩提心,愿生我国」,前面已经讲过。只有一句「得清淨信」,前面没有看过。什麽是「清淨信」?
第一、决定没有怀疑,第二、决定没有染污,信心才是清淨。「怀疑」好懂。什麽是染污?染污很可怕。今天在社会,所接触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接触之后,你心裡落印象,就是染污。你接触的愈多,换句话说,你心裡落的印象就多,就杂,洗都洗不乾淨。所以,中国古来的教学,都是以孔孟为教学的主流。从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小学的阶段。小学老师教你什麽?教你洒扫应对,完全着重在生活、德行的教育。这是很有道理的,使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从小就养成尊重道德习惯,知道人与人的关係,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怎样对待父母,怎样对待兄弟,怎样对待朋友,这是教育,要从小养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着重在品德上的修养。
除此之外,读书不着重讲解,就是教他熟读。读的时候计算遍数,老师只教句读,一句一句教清楚,每一个字的音念正确,不讲解的。教你念,教你背,会背了还要背一百遍,两百遍,一天的时间就打发过去。因为小朋友背经就不会胡思乱想。还要背得大声,老师要听得见;如果老师听不见,小朋友又在胡思乱想。小朋友就想玩,他也会胡思乱想。
小学教育,就是佛家讲的「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从小就教他修「定」,所以到十二、三岁就很有威仪,像一个成年人一样,一举一动都有规矩。中国从前的教育,好像比不上西洋教育。西洋教育,小孩很活泼、很可爱。中国的是少年老成,年纪轻轻就像老头子一样稳重,但是社会的长治久安,全靠这种教育。虽然西洋教育小孩很活泼,一切动乱的根源都从这裡发生的。所以,中国人看得深,看得远,从小修戒定慧三学。利用年幼的时候,记忆力最好,所有的东西教你背过,你永远不会忘记。到了八十、九十,无论应付什麽事情,写文章引经据典,随手拈来不要去查书。这是我们现代人没有想到的。
从前教育方法非常之好!佛法教学也是用这个方法,这是真正的教育。小学完成了,就入大学,跟佛门裡参学的意思相同。大学是着重于讲解、研究、讨论。这个时候学生智慧开了,有能力辨别是非,辨别邪正,辨别善恶,可以参加研究讨论。老师讲解,讲完之后,学生提出意见,研究讨论,教学相长,这是完全着重后得智的圆满成就。
智慧的教学跟现代学校不一样。现代教育彻底失败,才招致社会动乱不安。我们过得这麽辛苦,想想还是从前的教育方式好。现在把伦理道德完全捨弃,人与人之间的关係不知道,这怎麽得了!再高的科技也不会带来幸福。个人、家庭、社会都没有幸福可言。现在人与人之间是怎样的关係?「利害」。这太可怕!今天有利,互相利用。明天无利可图,就是冤家,就是敌对。这是什麽社会?实在讲,连畜生道都不如!老虎、狮子吃饱了,小动物在牠面前走,牠理都不理会!牠没得吃才抓一个来吃。我们人吃饱,穿暖了,没事还要製造动乱,这怎麽得了!所以连豺狼虎豹都不如,这是真的,原因就是心身备受染污。
从前教育不让你染污,不准你胡思乱想,绝对远离一切邪知邪见。言论出版由国家管理,你要是说邪法,违背伦理道德,你的言论是犯法的,国家会判刑的,最重的是死刑。写出的文字也要国家审查,决定不能违背人伦道德,不能有邪知邪见,染污一般人的心性。国家政府有责任来监督,保护国民的身心清淨。所以,我不喜欢民主,民主,实是自由过分。
现在邪知邪见到处都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不得了!今天我们头脑裡,阿赖耶识八识田中,染污的毒素不知道有多少种,真的是洗都洗不乾淨。这是一切罪孽、一切动乱、一切苦报的根源。人生真正的幸福是身心清淨。对于诸佛菩萨圣贤人的教诲,我们要学,因为他们的心清淨,言清淨,思想清淨,见解清淨,文章也清淨。我们读他们的书,淨化自己的心理,淨化身心。对圣教不怀疑,绝对不夹杂其他的知见。
我要求诸位学一本经,才真正能达到清淨,我们思想见解上的染污,逐渐逐渐把它洗掉。佛经也是如此,你要学十部八部就不清淨。因为佛的经典是对各种不同的人说的,都不一样,我们只能在一切经裡选一两种,一门深入,这样才对。经典的目的就是恢复我们的清淨心,心地清淨,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就通达。为什麽会通达?因为一切法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恢复自性的本能,就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才艺,无量的德能。佛法没有别的,恢复自己本能而已。
本能从那裡恢复起?从清淨心恢复起。一切唯心造,心是主,先要恢复它。这部经的经题好,我们所求的「无量」,寿命是无量的一种。无量的智慧、才艺、德能、福报、财富,样样都无量。一切无量之中寿命第一,如果没有寿命,那些无量谁享受?还不是落空。所以,一切无量裡,寿命是最重要的。有「无量寿」才能享受一切的无量,这是我们所求的。「庄严」是美好到极处,没有丝毫缺陷。从那裡求?「清淨」裡求,「平等」裡求,「觉」裡求,从「清淨平等觉」裡求。清淨平等觉就是自己的本心,真心本性。你的心性原来是清淨的,原来是平等的,原来是觉而不迷的。佛这样教导我们,这才是清淨信。所以,一门深入才能得清淨信。
善导大师说过,有阿弥陀佛本愿力故,「本愿力」就是此地经文上所讲的,是弥陀的本愿力。所以,女人称佛名号,临命终时一定化为男子。男身变成女身,在六道轮迴裡很容易,女身再想转变成男身就不容易。可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时候就转成男人,弥陀接引,受菩萨身,随佛往生。
『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这是第二十四「莲华化生愿」。清淨受生,没有生苦。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是胎生,胎生之苦,苦不堪言。我们每个人都受过了,但很健忘,都忘得乾乾淨淨。佛在经典裡形容,神识去投胎是跟父母前世有缘,所以他才找到。
「缘」很複杂,约归四大类:
第一、报恩。儿女是来报恩的,天性就很好,孝子贤孙,对父母照顾得很周到、很孝顺。
第二、过去世的冤家对头,他来报怨的。这个小孩长大之后会搞得家破人亡。
第三、来讨债的,有债务上的纠纷。如果父母欠他的少,大概三岁、五岁就死了;债讨完,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的,可能到十几岁、二十岁大学毕业,博士学位刚刚拿到,他就走了。这麽多年的培养,债还清了,他走了。这类的儿女大都是很可爱的,也很听话,父母很喜欢,他讨完就走了。
第四、还债的,他前世欠父母的。这种人对父母没有恭敬心,但是对父母的物质生活他会照顾到,每个月会送生活费用给你。他对父母欠得多,物质生活,他供养得很周到,很丰足。如果欠得少的,每个月日子过得去就算了,不会给你多的。纵然他发大财,他大富,每个月给父母的还是有限,因为他欠得少。所以,缘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四种。
人与人之间的关係,父子、兄弟、亲戚朋友,都是这个关係。亲戚朋友的缘分比较澹一点,能成为一家人是深的缘分、也很複杂。此事阿弥陀佛看得清楚。西方极乐世界不用胎生,莲华化生,这才没有家亲眷属感情的负担。这种构想设计非常巧妙,把世俗的情爱、爱慾,都用这个方法化解。西方才是一个清淨的世界,我们在经上看的九品莲华,无不清淨。古德告诉我们,「举体皆是最胜祕密吉祥」。「体」是莲花,莲花是七宝。这个「祕密」是讲深密,理与事都很深,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这是「莲华化生愿」。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一句总结前面三愿,也都圆满成就。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淨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
这一段文是第二十五愿「天人礼敬愿」。
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
这是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
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句是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这一段经文共有三愿,也是说闻名功德,但是比不上前面殊胜。前面闻名皆往生极乐世界,此之闻名,还没打算生极乐世界,没有求生淨土的意念。换句话说,他不想往生。不想往生的念佛人,得这些果报。由此可知,闻名一定要发大心。大心就是菩提心,求生佛国,不退成佛,这是无上菩提心。这一段经文所说一类闻名的人,修学淨宗没有发往生的大心,或者虽发大心,他不是专修。听说禅不错,去参几天禅,打个禅七;学密也不错,去念几天咒,这就不行,这是杂修。虽然对淨土不怀疑,但是修杂了,也不能往生。什麽原因?淨宗的往生,一定要心清淨。心淨则土淨,心不清淨不能往生。念佛不求往生,只能得此处所讲的三种福。现在一段一段来研究。
愿文讲『十方众生』,这个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我们在内。我们念佛若往生,这些福报是一定可以得到的。如果这些福报得不到,佛不就是妄语吗?阿弥陀佛也不能成佛。念佛人即使不能往生,也得福报,这是应当晓得的。
『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名字包括「淨土三经」,或者我们现在讲的「五经一论」,「名字」都代表了。因为名字是题目,像作文章一样,五经一论是内容。如果不深入研究,五经一论的名字功德你不知道。明瞭之后,真正生起欢喜心。「信乐」,乐是爱好。对于经论,对于修持的方法,相信而不怀疑,很喜欢。
『礼拜归命』。「归命」即是以身命尽形寿皈依,皈依阿弥陀佛。最近这几年来,同修们发心在此地受皈依,都是皈依阿弥陀佛,皈依三宝。理上的三宝,自性三宝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淨。觉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这是自性三宝。住持三宝,就形象上说,我们的「佛宝」是阿弥陀佛,「法宝」是《无量寿经》,「僧宝」是以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两位菩萨作代表。如果再多一些,就是《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序分裡面所列的诸菩萨众、诸声闻众,都是属于僧宝。形式上的三宝是我们修学的榜样。
我们要发愿以阿弥陀佛作榜样,跟他学,学得跟他一模一样。所以,我们供养阿弥陀佛,看到阿弥陀佛,我要照他那个样子来修,他就是一个模型,照他那个模型来塑造自己,把自己塑造得跟阿弥陀佛一样。从那裡修起?从《无量寿经》修起。
《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的全体、全身、全心、全愿、全行,经典就是介绍他。修学的方法,第一个阶段是熟读经文,了解经义;第二个阶段是如说修行。每一句经文我们都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怎样把它做到,使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行持,跟经上讲的一模一样。这样学阿弥陀佛,你就成了阿弥陀佛。所以,要依照经典修正自己的身、语、意三业行为,此经就是「法宝」,这是真正皈依法。经典裡的教训没有做到,不算皈依,所以要把它做到。
「僧」,僧宝所表的是六根清淨,一尘不染。所以,要学大势至菩萨的理智,一门深入,永不变易;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普度,用理智来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不是用感情。用感情帮助人,会生烦恼。用理智,心地清淨光明,帮助别人不生烦恼,是自在的。
我们今天皈依的三宝,跟一般人讲的不相同。我们的法名是释迦牟尼佛说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这个样子,娑婆世界的众生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将来在西方世界作佛,到他方世界去度化众生,都称妙音如来,「同名妙音如来」。所以,我们皈依都用「妙音」的法名,现在你是「妙音居士」,将来你是「妙音如来」,因果相应。这个法名是从《无量寿经》上来的。这确实跟一般传授皈依不相同,这样的皈依是真正皈依,确实晓得从那裡回头,要依靠什麽来修学。依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清淨平等的慈悲心。用清淨平等的慈悲心来修菩萨行,菩萨行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处世、待人、接物。菩萨行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我们成立淨宗学会,为诸位同修提供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具体的菩萨行。要从三福做起,「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