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想见弥勒菩萨、亲近弥勒佛,要想参访兜率内院,有近路,你们晓不晓得,近路就是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这是近路,不必修唯心识定,那很麻烦,不太容易修成功。就是修成了,要是通过外院,如果像师子觉那样就完了,这多可怕!
诸位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对于西方世界的殊胜庄严,要了解它殊胜在那裡。庄严并不仅仅是依报正报的庄严,有能力遍供诸佛,有能力度一切众生,这才是真正的庄严。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果存着一个享乐的心理—西方极乐世界太好了,七宝宫殿,琉璃世界,黄金为地,真是享乐!有这样的心态,不能往生。要晓得,西方世界是一所佛教大学,是十方诸佛菩萨共同办的学校,不过是请阿弥陀佛当校长而已。裡面的主办人,董事会的成员,就是十方诸佛如来。所以,没有一尊佛不介绍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那个世界,你的道业才能在一生中圆满成就,比你自己在他方世界修学要稳当得多,要快速得多。道理在此。
这一部经、念佛法门,乃是十方一切诸佛普遍为一切众生宣扬的经典,普遍劝勉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法门。我们果然能相信,能依教奉行,不仅是世尊第一弟子(这是本经上所讲的),也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的第一弟子。这个事实真相,正是夏莲老所说的「万亿人中一二知」。几个人晓得?你今天知道,明白了,你才晓得自己是多麽幸运!万亿人中一二知,我居然就是那一二之数,所以要珍惜,决定不能自暴自弃,要把握这一生最好的机缘,决定成就圆满菩提。决定成就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就是真正发愿求生淨土。这一生中,我什麽都不要,就要西方极乐世界,什麽都不求,只求见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怎样修?就是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决定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淨念相继」,一句佛号,贯彻始终,这就成功了。印光大师是我们淨宗最近一代的祖师,传说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我们仔细想想他一生的行持,真的很像大势至菩萨。他老人家亲自写了一幅《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经文,常常看看,常常念念。这一章经文,就是淨宗的心经。不但是淨宗的心经,我也曾经说过,它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四十九年所说的心经,也就是《大藏经》的心经,真正不可思议。《般若心经》是般若部的心经,不是整个《大藏经》的心经。淨宗的心经,等于是《大藏经》的心经,也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门的心经。印祖亲笔所写的《圆通章》的原本,也在我们道场。这因缘非常的希有,希望同修们多多读诵,依教奉行。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淨。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是四十二「彻照十方愿」。前面从第十八愿到第二十七愿,都是说他方众生闻阿弥陀佛的名号,所得到的种种利益。此处说明见到西方世界依报的庄严,道心自然而生,比前面说的更殊胜。所以,四十八愿确实是后后胜于前前。前一句说明阿弥陀佛国土的广大。广大到什麽程度,诸位看了前面的三十九愿就明瞭。三十九愿裡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形色、光相、名数,极乐的菩萨都不能完全明瞭,也没有办法宣说,只说极乐世界的一部分。此地是讲全体。部分已经不可思议,何况全体!所以我们能想像得到,它确实不可思议。
「广」是广大,「严」是庄严,「淨」是洁淨。广大庄严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美好」。那个环境裡,丝毫的缺陷都找不出来,是尽善尽美。在我们这个世界,尽善尽美是我们嚮往的,它是理想中的,其实没有办法做到。不但我们地球上没有,就是佛经讲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缺陷很多,庄严当然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
洁淨是指没有染污。染污不仅仅是环境,更重要的是心理。我们今天讲的是精神。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一般人常常疏忽了。我们被严重染污,但是自己不能觉察。环境上的染污很容易觉察,心地染污不容易觉察。正如同我们脸上肮髒,照照镜子马上晓得,把它洗得乾乾淨淨。心理的肮髒,不知道去洗它,是同样的道理。
染污之深,染污之广,染污之严重,佛要不说出,我们确实想不到。读了佛经,才知道我们染污的严重。西方极乐世界无论在心理上,在环境上,决定没有染污。我们能相信吗?佛说的这些话是真的吗?我们没有去过极乐世界,只听释迦牟尼佛这样讲。当然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不会打妄语,这就是今天所讲的「人格保证」。佛法裡讲,我们信「圣言量」。释迦牟尼佛是圣人,不是凡夫,他教我们不妄语,他自己决定不会欺骗人。我们的信心是从这裡建立的。这样的信心够不够?实在讲,不够!所以我们听到其他的说法会动心,就证明我们的信心是不够的。如果你在一个很单纯的环境裡,行!因为没有听到异端,你一直信下去。如果听到别人有另外一个讲法,讲得也很有道理,你的信心就动摇,就改变主意,捨弃念佛法门。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很多,所谓退心,改修他法。
怎样才能真正建立信心?特别是我们初学,必须要有理论作基础,这比单单信佛要殊胜一些。这也很难讲,有些人对于圣人非常尊敬,一点不怀疑,善根福德深厚。一般凡夫对圣人都打问号。今天有很多出家人,甚至于老法师,都不承认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是圆满的,德能是圆满的。称佛「万德万能」,不过是称讚之词而已,未必是真的,这就是依凡夫心测度圣人境界。现在这一种心态被认为是符合科学的精神,所以很难讲。如果有理论支持,就比较容易让人相信。理论是什麽?大经上常讲「心淨则土淨」,这是它最基本,最值得我们相信的。
淨土是清淨心变现出来的。什麽人的清淨心?是自己的清淨心,自己的真性变现出来的。我们从这一部经仔细观察、体会。阿弥陀佛在因地修清淨心,果地上成就清淨国土,又接引十方身心清淨的众生。这个原则,他决定不能变更。因此我们晓得,极乐世界的众生无论依报、正报都是清淨的,没有染浊的,我们才能信得过。修淨土的人,什麽条件往生?经上讲得很清楚,无论贤愚、无论老少、无论凡圣,只要你心清淨,就能往生。一念清淨,就一念生;念念清淨,就念念生。经上说得很清楚,临命终时一念、十念皆得往生。
那一念是怎麽个念法?「清淨念」,这一念裡什麽妄念都没有,就符合这个标准,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裡没有染缘,想染也染不起来。污染的缘断了,人心是清淨的,环境是清淨的。极乐世界的殊胜就在此。读淨宗的书要没有把事实搞清楚,就很可惜。因此,修淨土的人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修清淨心,正是《华严经》所说的「历事鍊心」。
一部《华严经》,清凉大师把它分为四科,就是四大段。这四大段他用四个字,信、解、行、证来判定。前十一卷半所讲的,是毘卢遮那佛果地上的依正庄严。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美好的状况,如果想多知道一点,就念《华严经》前十一卷半。毘卢遮那佛的果地依正庄严,跟极乐世界没有两样,可以说是极乐世界庄严的具体说明。说很多,说得详细,是让我们相信这样的依正庄严,是自性清淨心显露出来的。
第二大段是「解分」,就是前面第一分的详细说明。你完全理解,明白了,这个时候的信才是「真信」。断疑生信,疑虑没有了,你才会发愿真正的学习,那就是行。「行」是修行。修什麽?修清淨心。这一点诸位特别要记住。用什麽方法修?《华严经》上开了两千多个法门,方法、手段儘可以不同,目标、方向一定是相同的,都修清淨心。一般讲,都修禅定。无量无边的法门,也就是无量无边的方法。「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中国人讲门道。不管你用什麽方法,用什麽门道,修的都是「定」。
尤其在淨宗,经题上就是清淨心,就修这个。心到真正清淨,就生智慧。智慧不是外面来的,是你本有的。无量无边的智慧,无量无边的德能,无量无边的才艺,正如六祖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样都不缺,是你自性裡本来具足的。从什麽地方显现?从清淨心显现,所以才晓得清淨心重要。《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信心清淨,则生实相」。「实相」是什麽?「实相」就是智慧、德能。般若智慧,万德万能。只要循着这一个原则去修行,这是真正的佛法。离开这个原理原则,离开这个方向目标,就不是佛法;无论你用什麽功夫,都不是佛法。所以,一进佛门,就把修学的纲领「三皈依」传授给你。三皈依是传授你修学的纲领「觉、正、淨」。这是一体的三面,一而三,三而一。你得到一个,另外两个必定同时得到。我在讲席中常常劝勉同修,抉择法门一定要知道修学的纲领。
在中国,禅宗是走「觉门」,觉而不迷。他真正觉悟了,自然正知正见,自然六根清淨,所以正跟淨都得到。教下一般是走「正知正见」,也就是我们所说纯正的思想、纯正的见解,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正确,教下一般走这个路。一旦大开圆解,他觉而不迷,他心也清淨,淨而不染。可见一个得到,另两个也得到。淨宗跟密宗是修「淨门」,完全修清淨心,心地清淨。像淨宗讲的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到理一心不乱,觉、正都得到了,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你要能把修学的纲领掌握住,你的修行就不会走错路。
一生认定这一个方向,这一个目标,或是修「觉」,或是修「正」,或是修「淨」。三个都学,难!因为用心不专。三个当中选一个,你决定成功。譬如,一个讲堂有三个门进来,你同时想从三个门进来,是进不来的。两个门也进不来,你才晓得一门深入,一门进来之后,另外两个门同时就得到。这个浅显的比喻,大家都知道。所以,在八万四千法门裡,选择适合自己根性,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法门。因为喜欢修,容易成就;不喜欢修,就比较困难。为什麽?不喜欢就会排斥,不能接受。喜欢就乐于接受,修学起来就方便多了。
由此可知,你入佛门,三皈依就把修学的原则、方向、目标、纲领都告诉你,佛法就是修这个。至于用什麽方法修觉正淨,就任凭选择。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你喜欢修那个法门都可以,但是要记住「一门深入」。因为一门才容易得定,二门就差一点,三门、四门得定的机会愈来愈淼茫。只要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定。定心没有分别,没有界限,所以广大无边。佛心、菩萨心就是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心和尽虚空遍法界相应。我们起心动念有分别、有执着,所以心量很小,不能容忍。我们很不容易觉察自己的过失,别人的过失很容易看出来。自己的看不出来,原因在什麽地方?处处六根往外面跑,不晓得往内,总觉得别人的不是,没有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回光返照,这个人就是觉悟的人。
别人不能接受我,不能容纳我,好像人家都瞧不起我,贡高我慢。殊不知回光一返照,原来自己跟他没有两样,但是并不觉得自己没有把别人看在眼裡,反而说人家没把我看在眼裡。诸位要冷静去想想,你就会知道。所以会修行的人,像《华严经》的末会(末会是证,行之后就是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怎麽样学习?拿六尘境界当一面镜子照自己,所以他一生圆满成功。看别人想自己,看外面境界想自己,回光返照,照自己!他没有别的本事,本事就在此。
我们的心往外跑,不知道回来。一部《愣严经》教我们修行的祕诀,就是回头。所以,佛门一般寺院的山门,背后常常写着「回头是岸」。几个人肯回头?那一句话的用意很深!在那裡回头?念念回头。眼从色尘回头,耳从声尘回头,鼻从香尘回头,舌从味尘回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知道回头,不可以随尘流转,那就麻烦,就是凡夫。
圣人没有别的能力,就是知道回头,念念回头。这一回头,愣严二十五圆通虽然末后特别强调「观世音菩萨返闻闻自性」,你仔细看看,那一位菩萨不是用这个原理原则,只是用的方法不一样。返闻寻根,要转过来!转过来,心就清淨,转过来就得定。
信心清淨,庄严佛土。迴向偈裡「庄严佛淨土」,用什麽庄严?香花不能庄严,幢幡不能庄严,那都是假的。清淨心庄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如是!所以经上讲的,我们能信得过。不是普通条件去的,一念清淨,一念淨信,只要这一念就行了。要在什麽时候?在往生的时候,那一念非常可贵,就好像我们开保险柜对号码锁一样,一下对中了就打开,那是相应。在临命终那一刹那,一下相应,就得往生。
因为在临命终那一念,我们没有把握会不会相应,会不会清淨,所以平时要训练。平时念佛就是训练,训练到平时也清淨,这个人就有把握。一生训练没有修到心定,没有修到清淨,那就真的要看缘分—临命终时,头脑很清楚,有同修道友帮你助念。助念是提醒你,所以助念的功德利益最大。关键的时候提醒他,他一下觉悟过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句阿弥陀佛求生淨土,这一念相应,他就往生。
人在临命终时,最好家亲眷属都隔离,不要让他看见。看见了,亲情难捨。一念捨不得,那个亲人我还没看见,就难了。心不清淨,就不能往生,念一辈子佛也不能往生,因为临终那一念不清淨。这是关键的时候。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可以相信。从理上来推想不是虚妄的,但是它的清淨纯度,我们无法想像。
『光莹如镜』,这一句是形容它清淨的纯度,清淨像一面镜子一样。这是讲依报,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山河大地。一切万物放光,光明『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这个光明照得太远。这一句我们也能相信。在今天科学的领域之中,太阳的光很强,但它确实是有距离的。太阳系裡面,从海王星、冥王星看到的太阳,只像一颗比较亮的星星一样,因为距离太远了。极乐世界一切万物的光明,都能遍照十方世界。说老实话,科学家不信,因为找不到证据,特别是在物理学上找不到。没有依据,大概是讚歎的吧!科学家当然找不到,因为它不是物质,在物理上找不到。它是什麽?心性的光明,这是科学家没有办法探测到的本性光明。本性是遍法界的,性德之光当然也是遍法界的。
怎麽晓得西方世界是性德之光?佛在大经上跟我们说过,「依报随着正报转」。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是正报,心地清淨。清淨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所以他居住的环境,也是性德变现。这个理论,我们在大乘经裡常常读到,是有理论、事实作根据的,所以光明遍照法界。
法界裡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不但照,还「彻照」。彻照是没有障碍。太阳光虽然照,是普照,不是彻照。我们盖房子,在房子裡就照不到了,所以不是彻照。这是指依报光明之德用,也就是自性的德用。
『诸佛世界,众生睹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