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dangyang卍bj 于 2015-1-2 12:48 编辑
佛法初学入门参考
佛法自汉代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期间,有时是光芒万丈,灿烂于世,有时则混沌黑暗,几乎断绝。但虽经三武一宗之厄,慧灯犹能不灭,并深入民间,上自贵族,下至平民,乃至三岁稚童,以及花甲老人,皆知道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由此可知佛法对于民间的影响,实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佛法可算走到了末路,人类的信仰,日趋低化,加之一班如‘回子食猪肉自坏教门’的子孙,挂著佛教的大招牌,而所做的却不是佛教事业,乃至一班无知而依赖佛门生活的人,和一般迷信的愚夫愚妇,对于真正的佛法,划分不清,将不是佛门中的邪道,都笼统的归纳到佛法中来,例如香港人的拜神、拜天后娘娘、拜土地、拜车公、拜大仙......,以及算命、卜卦、扶乩等等,皆认为是佛法,以为神就是佛,佛就是神,神佛不二。称土地老爷、名土地菩萨,天后娘娘、名天后菩萨。对于佛的意思怎样?菩萨的意思怎样?根本就是莫名其妙,以为这些邪法,都是佛法中的衣钵真传,因此种种关系,佛教于无形中就受了莫大的打击,为社会人士所唾弃了。
佛法的定义
1、佛:总称名佛陀(Buddha),又名休屠、浮陀、浮图、浮头、勃陀、部陀等,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觉者,或说是智者。觉、就是觉察和觉悟,是以一切的智慧来觉察一切的烦恼,而不为烦恼之所缠缚。而且对于一切法的事理,能够觉知,了了分明,好似于睡梦中醒来,觉悟梦中境界,而是虚妄不实。
佛、不但是自觉,而且能觉他,更能觉行圆满。自觉是简别于凡夫,凡夫是痴迷,是不觉;觉他是简别于二乘,二乘只望自了,不顾他人;觉行圆满,是简别于菩萨。菩萨虽有自他二觉,但是未能圆满。所以佛是觉悟一切诸法的真理,不但是自己觉悟,而要使一切众生如自己一样的觉悟。
佛与凡夫,在事相上说,是高低悬殊各不相同;但是于理性上说,是没有分别的。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心与众生心,是没有分别的。究竟意义上讲,“天地万法皆当人当下一心之所变现,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个世界只有一尊佛,一个人,一个念而已。一尊佛,即是卢舍那佛,即是圆满报身,即是空不空如来藏;一个人,即是毗卢遮那佛,即是清净法身,即是空如来藏;一个念,即是释迦牟尼佛,即是无量化身,即是不空如来藏;一尊佛,一个人,一个念皆是一心变现; 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皆是一佛变现; 报身,法身,化身,三身是一体;空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其实就是一个如来藏。
佛能成佛,众生也能成佛,这一点是与基督教以上帝永久是上帝,众生不能做到上帝的不同。他说上帝是创造宇宙一切法的,上帝是能创者,万物是被创者。而佛法不是这样,佛与众生是平等不二,其实讲平等都是方便说,因为本来就是一体一个,你自己和自己有什么平等不平等可言?
果真明得此理,你即是明心见性的菩萨。
对自己生生世世的法身慧命负责,
从此告别六道轮回,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何为开悟?
明白并刻骨铭心相信了万法万物无非当下一人一念之所随缘显现的真实,即为开悟。
何为明心见性?
明白了一心当下即万法万物,即为明心。
明白了万法万物当下即为一心所现,即为见性。
开悟,不从修得,从听经闻法得。
开悟当下即了脱生死。
圆满,不修不得,开悟后修任何法门都可到圆满。开悟之后能圆满行佛之所行,证佛之所证,那么你就是圆满佛,众生不能成佛的原因,一是未能从悟门而入,却盲修瞎炼,以有为心求无为果。二是虽已经开悟,但尚未行证到圆满佛的果位。
佛乃大慈大悲,救世而非出世,是不离开我们这个世界的,但是他处于恶世之中,而不为恶世法之所转,如莲花生于污泥之中,而不为污泥所染。佛之心,好似一面大光明镜,其体透明,于世间一切法,无不含照;而凡夫之心,如大光明镜上惹了多层的尘垢,对光明透澈之本体遮蔽,不能明照一切法,所以不能与佛相同。凡夫要得成佛,必需悟后进修,要加一番拂拭的工夫。
悟,即为明白相信自己原来也是与佛相同之一面大圆镜。修,则为拂拭,
2、法:印度语称为达磨(Dharma),如世间上所有大小的物体,有形的、无形的、实的、虚的,统名之为法。唯识论上以‘自体任持,轨生物解’二义以释法。就是说万物皆有其自体:树木有树木的自体,花草有花草的自体,人有人的自体,兽有兽的自体,乃至有形无形,皆各有其自体。而且各个能够自己任持的体性,使自体性有不变的轨律。
一切法自无始以来,本来如是,非佛创造,亦非其他神鬼创造。众生不知,而释迦世尊由心地中悟得,将一切隐藏而人所不知的世间一切法,及超出世间的无漏法,加以说明,使众生得以了解。因这些法是由佛亲口所宣,故名佛法。佛是说法的人,法为佛所阐发,实际上一切本来如是,无言可说,无增减、无垢净、无人我、无是非,但随缘显现为增减、垢净、人我、是非而已。
众生在迷不知,而佛能觉悟在先。若众生也能证得一切法之真如实相,则佛自然也无需说法。如手指月,月见则当弃指;如执斧伐树,树伐则斧无须执。故佛所说之三藏十二部之大小乘法,如指如斧。证得一切法,则三藏十二部也无须有。故佛虽有说,而如未说一样。世尊说:‘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在释迦的本身,自觉未有说法,其所说者,不过因众生有病,而方便施药,病若除,则无需再施药。故佛观众生种种根性之不同,而开方便法门,施大小二乘种种之法。目的是希望众生之病铲除而已,是为治标。最终在示现灭度前八年慈悲开示《妙法莲华经》,“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唯有一乘法,余二皆非真”,进而铲除众生迷惑颠倒之根,是为治本,而引导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佛不可不谓用心良苦,至于现世众生,是选择服用治标之药,清减病痛即得少为足?还是一鼓作气,标本兼治?唯众生自觉自抉耳!所谓,佛不渡人,唯人自度是也!
以下简述整理佛法概要,以引初学,大德斧正,阿弥陀佛。
小乘佛法
芸芸众生,无量无边。佛的愿心,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并教凡是学佛的人,也要发此大愿。但是一班根机小而智慧浅的二乘人,一听则生起惊怖怯弱的心,不敢近前。他们的希望是‘只顾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了汉。佛见这一类根性的人,就说小乘教法,主要的是以离爱贪为本,了生死为因,证涅槃为究竟。
人自离开娘胎,呱呱堕地,由生而住于世间,经过病老死的几个阶段,最多不过数十寒暑而已。在这短暂的时间中,有无量数的痛苦,推想这种苦的来源,是因为有贪嗔痴等种种的烦恼,由烦恼起行,由行造业,由业则感苦果。如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小乘人见了这种种苦,知道是由无明惑业所感,于是设法要避离世间,或居深山,或住林野,与他人少往来,使贪欲心不起,专修禅观,观世间一切所有法,皆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净。
我们从物质的身体和精神的心灵来看,在一个人生的过程当中,细细的体味和观察,找不到一个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所在。物质的身体,是细胞地水火风四大的组合,如四肢、五脏、六腑、九窍、皮、骨、神经等,无非是众缘和合之假相。从生到死,刹那迁变,少忽即逝,现在不住,未来未至,可算找不到一个真常和实在永久的住处。再以精神方面来说,人在世界上,主要的是要物质的享受,为使精神上的安乐,每日都在追求五欲——财色名食睡。不是喜乐,就是嗔嫉,所造的业,不是善就是恶,善行则感未来善果,恶行则感未来的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定的规律。因此生死不断,永在六道中轮回。
小乘人因要离生死得解脱,于是即从五欲断起,五欲的根源即是贪爱。人生直接与间接,心之所趋,无非要有所得,未得则生贪,贪则生爱,时时可算都是沉沦于贪爱之中不能自拔。苟贪之不得,则嗔心随起;若爱而忽失,则痴心增盛。故贪爱是烦恼之泉源,若贪爱一断,则一切烦恼皆断,烦恼断尽,则菩提显现。故小乘人遁世修行的目的,是著重于离贪爱、了生死,而证菩提。
大乘佛法
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是不愿意做自了汉的,他要令一切众生同得解脱,他看到无量的众生,日日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受苦,因此而发大菩提心,怜悯他、救度他、利乐他。以入世的精神,而修学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法门。以众生之苦为自苦,以众生之病为自病。不愿意自己做自了汉,也不愿意脱离人群,而要成就一切众生。故大乘佛法是随顺世间的,适应世间的。
因众生之根性不同,各有其所欲,行大乘佛法的人,则非要有种种方便权巧的法门不可,其主要的修学,不出于教、理、行、果的四种法门。
(一)教:是著重于三藏中的语文,包括法义、论说等。以文字来表达义理,依于名相的分别,使能转迷成悟,转凡成圣,转污成净,转苦成乐。如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般若宗等所说的法门。
(二)理:理是不假经论的言教,不立文字,以参悟一心真如之体性为本,以无法门为法门,是以心为宗旨,所谓直指心源,见性成佛。如中国佛教的禅宗法门。
(三)行:是著重在以理而起行,如人登舟,由此岸达彼岸,渐次而行。又如爬山,由低处步步登高,是不著重于教义之理,而专著重在实行的方面,如律宗、净土宗所修的法门。
(四)果:推其理则玄妙难测,而所得的效果则充实,是依于佛果位上的福德智慧,和最圆满的身土,再加持自己现住的身土,而作为教化众生的法门,这种法门,是离于言说,离于理解,唯有信仰,方能有效,如密宗持咒,和净土宗念佛的法门。
大乘的佛法,非凡夫二乘所能明了,须到佛菩萨之地位,方可透澈。
大乘佛法,不但是超出世间的,而也是适应世间的,
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一般人多不明了佛法大意,以为佛法消极遁世,脱离人群,
不知道佛法有大小二乘之别,是看你从那一方面做起。
五 佛法的八个次第
佛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大概可以把它归纳为八大次第。第一个次第【修人法】
——怎么样来世得一个人身。这个基本法就是持三皈五戒,皈依佛、法、僧这三宝,你能够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你来世能得人身。五戒持得很圆满,你的人生就很圆满,其中有差错,你的人生就不圆满。同在人道,为什么有些人富贵、健康、长寿,有些人下贱、贫穷、短命、多病?这就是持五戒的程度不一样。
第二个次第【修天法】
——修天道。二十八层天都是六道轮回中的凡夫,修天道在五戒基础上还要加十善,十善是对五戒的进一步圆满。前面的杀、盗、淫这三戒不犯,叫『三善』。妄语,把它划分为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分为『四善』。所谓不恶口——好话应该好讲,有些人好话到他嘴里都变味;所谓不两舌——不可以背后挑拨离间;所谓不妄语——不讲假话;所谓不绮语——不讲废话,不讲无聊的话。这样加起来这是七善。再一个,从我们心态来讲,不应该有『贪、嗔、痴』——不要贪于名闻利养;不要去耿耿记恨于人,不要有嗔恨心,不要以下劣心、牛羊眼、去看待一切的善人、善事乃至坏人坏事。
能做到这十善你可以升到一层天、二层天;十善再加未到地定,所谓「未到地定」就是禅定不圆满,达不到初禅的境界,你可以升到三层、四层、五层、六层,这是欲界天;如果再修禅定功夫,又可以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可以达到二十四层天;在这四禅之外,再加四空定可以达到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叫四空天,叫无**。二十八层天上上胜下下,一层比一层天的生命和智慧要殊胜。
第三个次第【修小乘法】
——修声闻法。证到阿罗汉果位,永远超越六道轮回,连天道都不在,超过二十八层天,二十八层天的天人福报满了以后还要往下落,小则往下界天、人落,重则落到三恶道,证到阿罗汉永远不落六道轮回,他的代表作是《阿含经》,讲『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法门。但是这些果位的人,他始终保持一个无身的那种生命体,也叫自由命体,他不愿意现肉团相再到六道中来教化众生。
第四个次第【修缘觉之法】
——证辟支佛果位。辟支佛属于中乘,他的境界高于阿罗汉,有些辟支佛他还可以从空出有到这个世界上来度化一些与他们有缘的,这个有缘是指近几世或者几十世有缘的众生,但是他不像菩萨一样广度无缘众生,修缘觉佛的代表作就是《十二因缘》。我们这是笼统地介绍,不是去详细地分析。
第五个次第【藏教】
——藏教法我们一般把它说是大乘法。怎么叫大乘法藏教修行人?他发心要像佛那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像佛那样广度一切众生。发的是大乘心,修的是方便行!他是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等。他这种般若是小乘般若,他从有形有相的法门下手,代表作就是《阿弥陀经》、《地藏经》、《无量寿经》等等。修这种法门,他永远不能明心见性,修得非常非常非常好,也有可能往生极乐世界。但证的果位叫不了义的大乘果位,因为他不明心见性啊,他可以像阿罗汉、辟支佛那样超越六道轮回。所以祖师的比喻,叫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有的把它说为,一万个人里面,可能有个把两个人成就,有的人把它说为六万个人修行可能有一个人成就。
第六个次第【通教】
——通教比藏教有进步,通教就是我们所讲的禅宗。他是从空门入手排除一切的有形有相,包括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统统判为无明相,这是所谓「见空性」。他的代表作《金刚经》、《六祖坛经》、《六百部般若》等等。
这种法门修行的难度也是非常之大。按照禅宗祖师第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讲,修这个法门『恒沙莫一,亿劫希成』。
能修禅宗证果的人,恒河沙数的人难有一个这样的根机!
一个银河系的人可能还没有恒河沙数的修行人,
即使有这么一个人修行,他还『亿劫希成』,
无量百千万亿年都难成就。
那么藏教和通教这两个法门比较,通教禅宗修得不好容易落空,
《楞严经》在后面五十种阴魔境界有讲。
但是修得好,他能明心见性。
而藏教法门他不会落空,你最起码来世能得人天福报,
但是他永远不能明心见性。
第七个次第【别教】
——别教是在禅宗通教明心见性的基础之上往上修。但是他也只能破除十二分无明,不能究竟成佛,所以是比通教更难修。别教的代表作是《圆觉经》、《唯识》,以及《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从「亦空亦有」两个门而入,所以《金刚经》所讲的那种佛相当于《法华经》、《楞严经》的初住位菩萨,与法华佛、楞严佛相差四十一个等级。《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佛,相当于圆教二行位的菩萨,比法华佛、楞严佛的境界要低三十个等级。
第八个次第【圆教】
——代表作《楞严经》、《无量义经》、《法华经》、
《大般涅盘经》,称为圆教一乘大法。 《无量义经》是为《法华经》打前阵,《大般涅盘经》是为《法华经》、《楞严经》收尾,主经就是《法华经》、《楞严经》这两部经典,说尽了宇宙万法来龙去脉!它并没有教我们去怎么念佛、怎么拜佛、怎么行善、怎么断恶?它只是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真理,人怎么来的?佛菩萨、天人鬼畜怎么来的?山河大地、风云雨雾怎么来的?人我是非、香甜苦辣、种种妄想分别,这种种意识怎么产生的?开示了这万法的来龙去脉后再进一步归纳总结,这无量的万法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十方三世到底有几尊佛?几尊菩萨?几个人?几个鬼?几个天?几滴雨?几片风?...把这个道理搞明白,按照《法华经》、《楞严经》之说就可以当下了生脱死,当下成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分真即佛),永远不落六道轮回,这是最低保障线,往上不封顶。从初位菩萨到地位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我们都可以当下一念就成就,乃至于个别的像龙女那样成为究竟圆满之佛。圆顿教义,无量劫无量次第之功德,可以成就于一生、成就于一时、成就于一念。解悟即是证悟,无修无证,不立阶梯,一步登天。听经闻法、当下成就!一念信解如来藏,蒙佛授记。
六 结论
总之,释尊出世之目的,是见众生之迷惑,所修法门皆不究竟,于是离王位,断五欲,出家修道,契悟真理,证得无上菩提,了知一切法之实相,起大悲心,度化众生,因根性和时机不同,而说大小乘种种妙法。
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既不是一个念,也不是十法界万法,一定要记好,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妄的。不能只知道有这个妄,而不知道有真;也不能只知道有真,不承认这个妄。真妄,空有,大小,多少,香臭,苦辣,无一不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遇缘显现。无量无量的法就是一个念,一个念就是无量的法。但是不能讲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就是一个念,或者就是无量法。它可以现一个念,现一个法,现无量法。所以,这个真心是不是不好说?如果一定要勉强说,强词夺理说,《楞严经》给了一个说法,叫真真如性。
现在社会一般学佛的人,多数是一味迷信,而不知佛法如上之真实义。尤其是一班斋公斋婆,你问他们信佛的目的,佛是怎样解释,信佛有什么好处,而他们是莫名其妙,他们只有回答是求子、求孙、求富贵,求平安、夫妻们求爱情......等等愿望。这种种祈求,佛固然慈悲,有达众生请求之可能,但佛法之真义不在此。今人不知佛法之究竟,而以为佛法是迷信的,不合理的,消极遁世的。这种种的说法,虽有失偏颇,但也不能全怪社会人士的蔑视佛法,因为现今很多不如法的信佛人本身未能将佛法推行到社会人群中去,使人民受到佛法的利益。加之一些名不符实的僧伽,对于佛祖的教法都不能够明了,又怎能将真正的佛法推行到社会里去?故要佛法之兴隆,受人民之尊敬,其责任还是在我们真佛子本身的努力。
……
以上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或纰漏,请大德联络斧正。
阿弥陀佛。
……
初学佛推荐必读……
《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专题开示文字版
http://www.fahuacn.com/news/html/?404.html
《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专题开示视频版
http://url.cn/0IV0D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