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物理学者对佛教的认识(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1 23:01
  •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44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论坛元老荣誉管理优秀版主突出贡献最佳新人灌水之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21:5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
    我是个学物理科班出身的,目前在某研究机构任职研究员,从事先端科技的研究,业余研究佛学,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是观世音菩萨的绝对忠诚的信徒。
    有些亲戚说:“读书读到博士的人,还那么迷信,是不是头脑有些阿达!”对这些亲戚们我“无话可说”,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除了介绍佛教一些知识外,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佛教决非迷信的宗教,有人问我信佛教的理由是什么,我只告诉他“我是从事实验研究工作,若佛教的修行不能给我一些东西,我是决不会相信佛教的!”佛教修行中的体认,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能也不方便告诉他人,当然也有一些实际的效应。
    我学佛的心路历程已相当久,多年以来我对周遭的很多问题都充满疑问,包括:人到底是像机器那样,还是尚有灵魂?人是怎么出生的?死了以后又去那里?有没有来生?我们的宇宙是怎么样的况?有多大?
    物质不断分割到基本粒子后,还会变成什么?基本粒子是不是还可再分割下去?我们所认识的森罗万象到底是唯心的、或唯物的、或者是心物二元的?花开花落,人的青春转眼消逝,人生要怎么过日子,对人生要保持什么态度才正确?
    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求学时代就不断看各种书籍以期望能得到答案,那时想法是宇宙间各种问题都可用物理来解决,但到现在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对周遭各现象的无常感,使我由青春期开始就对人生抱持着悲观的态度,尤其每当秋风吹起,心里就有些伤感,总觉得生命离终点又近了,火红的落日也给我同样的感觉。记得有一次登玉山,到达排云山庄,恰巧是落日余晖的时候,那时内心的感伤到现在还留在心上。
    年纪稍长,对人事之间的一些起浮升降,对一些长辈的过世,对一些友人在壮年时期就离开人间的惨事更是感触良多。似乎任何人,不论富贵贫贱,有钱没钱,每个人都经历大致相同的过程:出生、成长、谈恋爱、结婚、生子到生病死亡,一生就像走马灯转个不停,劳碌奔波,心力俱疲,而最后什么也带不走。这就是未学佛之前我的人生观,是相当悲观的。
    也许我运气不错,或是佛菩萨的慈悲,大约十五、六年前,我想由静坐方式来使身体健康,读书做事更有效率,于是看一些有关静坐方面的书籍,也看到一些念佛与禅坐方面的资料,我就开始静坐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也开始接近佛教一些书籍,这才发现佛教相当科学,此后多年我不再看文学、哲学方面的书,有空闲就看佛教的书,几年下来在修行上也有点体认。
    最近几年,我已完全摆脱过去心里的困境,夜晚偶有所梦,但梦境也不同往日,目前我已体认到“随缘度日”的真正意义,现在生活比以前更忙碌,但心中踏实无碍,对做事我抱的态度是:“很多事值得去做,但终究是空的”,这就是行菩萨道。如此,人生就不会烦恼,生活就不会消极。
    本文是个人学佛的一些心得,也许不太成熟,但对一些与我一样的所谓知识份子也许有些帮助,假如他们也长期在找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话。在本文中将介绍佛教对物质、人类、轮回、宇宙等问题的一些看法,也介绍科学上在这些问题上的发现与看法。此外也介绍一些佛教的基本概念,最后介绍我所粗浅认识的一些修行方法及有关的问题。
    、佛教对物质世界的看法
    楞严经中,佛教对物质的起源与结构有很精采的说明。楞严经卷三,佛说:“汝(指阿难尊者)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佛把物质分成微尘,再细分变成“邻虚尘”,这是很小、接近虚无的尘。它的结构是“色边际相,七分所成”。佛是告诉我们,物质状态的细小邻虚尘,再分下去就变成同时含有物质与虚空性质的东西,最后就是虚空而已。也就是由虚空产生有色相的半实半空的东西,然后再生出物质。
    本师佛在说法那时候科学上还没有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名词,所以他只有以“邻虚尘”“色边际相”等名词来表示。佛的表示方法在当时实在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他对物质组成的说法到今天才被科学逐渐证实。近代科学研究的结果,知道物质可由大往小不断细分,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与电子组成……
    一路分析下去,目前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单位是轻子(Lepton)与光子,以及组成强子(hadron)的夸克(Quark),还有这些基本粒子的反粒子。这些轻子、光子与夸克的重要性质有:静止质量、电量与自旋量(SPIN)及空间大小。
    轻子包括电子、微中子及渺子(Muon),目前尚不知其体积有多大,也不知其内部有什么结构,但有微小的静止质量与自旋量,有些带有电量,有些则呈中性,在佛教看来,自旋量是动的能量,与佛家所说的“火大”有关(注:佛家认为物质世界的组成要素是地、水、火、风四大,“地大”表坚固之性,“水大”表湿性,“火大”表暖性、能量,“风大”表移动性。
    若再加上“无碍’的“空大”则称“五大”,五大是“非情”世界组成的要素,若再包括“认知’作用的“识大”则成“六大”,六大是有情与非情世界组成之要素),体积大小并没有坚、湿、暖动之性,故体积只是虚空的性质而已。
    质量有“质碍”性质,应属地大,至于另一个重要性质是电量。所有分子、原子皆不离电量,但电量看不出属于那一大。电子在科学上观察,它有自旋、质量与电量,因此,它具有火、地、空三大及电荷,而光子没有质量,也没有电量,故只有火大、空大而已,目前科学界对物质的定义似乎是取决于“地大”,也就是要在静止时有质量才算。若如此,那么光子及夸克就不是物质,而只是虚空的一些特有性质而已。
    科学家把空间的性质以体积、自旋等来表示。目前已发现在质子与氘原子之间就有200多种不同静止质量与自旋量的小粒子存在,而在轻子与质子之间亦有多种介子(Meson)存在,这些不同粒子在佛教看来,就是各种“色边际相’,含有不同份量的虚空性质所成,在楞严经中,本师佛并未详列目前科学上找到的各种粒子,只是例举一种“色边际相,七分所成”做为说明而已。
    科学家以自旋,体积、能量、质量等来表示粒子的性质,而佛家则以地、水、火、风、空的性质来说明,似乎这两者有一致性。皆可说明物质与虚空的特质。目前科学家尚不知夸克、微中子等的来源是什么,但本师佛早就告诉我们,它们来自虚空,一切色相皆虚空所出,而佛更进一步指出,虚空由“自性”所生。自性是无法用科学方法知道的,凡可言说皆非自性。看楞严经这一段说法,试看当今何种宗教有如佛教的精辟见解。
    来源:般若文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