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至辽金寺庙熔铁炉遗迹
位于山西大同武周山南麓的云冈石窟,吸引着一批批中外游人慕其盛名纷至沓来。但在1500多年前北魏王朝,武周山并不单只有石窟坐落于山脚,在石窟所在的山顶,寺庙林立,生活著人数众多的僧人。晨起,僧人们有秩序的拿著水桶去水井旁打水洗漱,他们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到寺庙诵经,诵经之余,他们会到铸造工场打一些日常用具,在特殊的佛教圣日,他们还会集体到山脚下的石窟膜拜。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这是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当年云冈美景的描述,很多来云冈石窟旅游的人望着光秃秃的云冈窟顶,都对“烟寺相望”的场景不解,而云冈窟顶北魏寺院遗址的发现恰巧印证了云冈曾有寺庙存在。
北魏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后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史载北魏开国诸帝,为解决日趋紧张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皆为佛、道并奉。这样,除经济等方面原因外,中国原有的道教与外来的佛教之间,斗争日益尖锐。佛、道之争,演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废佛事件。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四四六年),下诏毁灭佛法。
文成帝即位,下诏复法,佛教以更大的势头发展起来。文成帝复法的直接结果,便是云冈石窟的大规模营造。即云冈第一期北魏佛教依靠世俗王权的特点,尤为明显。兴安元年(公元四五二年),诏令仿照文成帝身样形象雕石像。兴光元年(公元四五四年),又命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以下五帝,铸释迦像五身。有些学者认为昙曜五窟正是依照这种礼佛即拜皇帝的构想雕造的,这样也更加促进了北魏佛教文化的繁荣。但当时佛教刚从西域传入中土,所以石像的五官还是体现出浓重的西方色彩,鲜卑人的特点较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