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3|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学的三大学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萌哒
    2023-4-21 15:42
  • 1791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8042

    宣传达人最佳新人论坛元老优秀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23:5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学的三大学说
    2016-08-04 三智阳明研究院

    一、“培根”说

    王阳明与徐爱论学时,曾提出“根本枝叶”之论。例如,为亲尽孝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诚挚的孝心,此为根本。为尽孝而采取的具体方法、学习相关知识,则为枝叶。这就是王阳明所提“根本枝叶”论的具体内容。有鉴于此,王阳明对徐爱说:对于父母的一切孝行皆应出自诚挚的孝心,这就如同树木一样,诚挚的孝心为根,而各种孝行为枝叶。有根之后才可以开枝散叶,绝无舍根而求枝叶之理。

    这就是王阳明所提出的“培养根本”说,简称“培根”说。直到晚年,王阳明依然致力于丰富该学说的内容。相对应的,朱熹的学说可称之为“枝叶”说。王阳明认为,“枝叶”说注重表相,其思想难免陷于支离。“培根”说所倡导的就是“诚意”,在王阳明晚年时该学说逐渐演化为“致良知”说。

    二、“立诚”说

    正德七年(1512年),友人黄绾因病辞官返乡,王阳明赠以《别黄宗贤归天台序》留念。王阳明咋文章中阐述了自己提出的“明镜”论,并讲解了立诚的必要性: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心犹水也,污入之而流浊;犹鉴也,垢积之而光昧。孔子告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孟轲氏谓“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夫己克而诚,固无待乎其外也。

    世儒既叛孔、孟之说,昧于《大学》“格致”之训,而徒务博乎其外,一球益乎其内,皆入污以求清,积垢以求明者也,弗可得已。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反对从心外之物来推究天理,因为这就好像“自污水中求清流、自污镜里求光明”一样不切实际。王阳明提出,心学的主旨就是“明镜”说与“立诚”说,同时他对朱学中“求博学”的理学观点也进行了批判。

    那么,王阳明学说为何如此重视“诚”的思想呢?这是由于王阳明自龙场悟道以后,提出“知行合一”说。该学说提倡“以行为根本,知行才会合一”,这也暗示了心学重视实践过程的宗旨。由此,就不难以理解王阳明为何将“诚意”作为《大学》之根本。因为,只有“诚”才是主导实践的理念。《中庸》提到的“诚即天道,人道即思诚”,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以行为本”的教育精神。

    王阳明在四十岁出头时曾积极倡导“立诚”。正德八年(1513年),他在《与黄宗贤(五)》(《王文成公全书》卷四)中作过如下论述:

    仆近时与朋友论学,惟说“立诚”二字。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虽私欲之萌,真是红炉点雪,天下之大本立矣。

    若就标末妆缀比拟,凡平日所谓学问思辨者,适足以为长傲遂非之资,自以为进于高明光大,而不知陷于狠戾险嫉,亦诚可衰也已!

    王阳明认为,主观z哲学思想所阐述的就是意识形态,但这正好触到了主张“助长傲慢之心,以悖论为真理”的朱子学家们的痛处。

    心学以实践为根本,因此王阳明所提出的“立诚”与前篇的“立志”是一脉相承的。并且,王阳明在晚年提出“致良知”说后,依然积极倡导“立志立诚”。

    三、“良知”说

    王阳明注重实践,并将其作为心学的根本。他在提出“良知”说的同时,也对《大学》中“格物致知”的“致知”作了以下论述: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母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良知。知智则意诚。(《传习录》上卷)

    王阳明认为,《大学》中“致知”的“知”就是良知。由此可见,王阳明在四十岁左右时就已经提出“致良知”说,同时他将《大学》的“致知”解释为“致良知”。不过,此时王阳明还未将“致良知”作为心学的宗旨。

    王阳明强调,实现致知就必须去除蒙蔽心体的障碍。如果废弃此过程而仅凭主观良知行事,就如同“以贼为子,以土为食”一样愚不可及。那么,王阳明晚年提出的“致良知”与此时的“良知”有何不同呢?在“致良知”中,王阳明将“致”的全部过程理解为良知的作用。也就是说,他将除私欲的过程同样归结于良知。这也是王阳明在晚年时将“致良知”作为其学说宗旨的原因之一。

    王阳明倡导心即理,同时也很注重实践的过程。他主张以整体演绎的方法来理解古典儒学,反对朱子学所采取的分析、归纳之法。同样,王阳明对于《论语》中的“博文”与“约礼”、《尚书》中的“道心”与“人心”、《中庸》中的“道问学”与“尊德性”的理解也与朱熹不同。

    本文摘自冈田武彦《王阳明大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敬请关注法华论坛:http://www.fahua123.com/portal.php
  • TA的每日心情
    可爱
    2022-7-21 10:24
  • 2118

    主题

    2万

    帖子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682

    活跃会员最佳新人灌水之王论坛元老热心会员突出贡献

    沙发
    发表于 2016-8-5 23:59:24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7 20:13
  • 40

    主题

    2176

    帖子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5557
    板凳
    发表于 2016-8-6 00:16:34 | 只看该作者
    阳明倡导心即理,同时也很注重实践的过程。他主张以整体演绎的方法来理解古典儒学,反对朱子学所采取的分析、归纳之法。同样,王阳明对于《论语》中的“博文”与“约礼”、《尚书》中的“道心”与“人心”、《中庸》中的“道问学”与“尊德性”的理解也与朱熹不同。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7-28 16:54
  • 0

    主题

    760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1374
    地板
    发表于 2016-8-6 16:32:2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法华经》第二品<方便品>中讲,“佛刚悟道唯想传成佛之法,缘于众生过分执著,机缘未到只能用方便法引导。”要知诸佛不甘心众生不成佛,因众生本是佛,故不从修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诸佛从悟(“吾心”)而得圆满智慧妙用。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15 14:18
  • 199

    主题

    7043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418
    5#
    发表于 2016-8-6 16:37: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心即妙心.心本自妙.十方三世.天地万法即妙心妙显妙用而己.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044
    6#
    发表于 2016-8-6 16:39: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10 19:14
  • 37

    主题

    2605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286
    7#
    发表于 2016-8-6 19:49: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044
    8#
    发表于 2016-8-6 20:09: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334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336
    9#
    发表于 2016-8-6 20:26: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心即妙心,心本自妙,十方三世,天地万法即妙心妙显妙用而己。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334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336
    10#
    发表于 2016-8-6 20:27: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