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您的学佛修道之路肇自读大学时对人生的困惑与求索,除了这一点,还有其它的因缘吗? 答: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开始了生命的反观自觉,意识到生命是一个有限的存在,面对无限的宇宙,深切地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虚无,从此开始了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求索与思考,在功课之暇,常常到文科阅览室去翻读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书,尤其对老庄道家思想感兴趣,这是在思想上开始悟道的主要因缘。 但我开始在实践上进行练功静心,则有一个小小的插曲。那时我选修了一门体育课是“太极拳”,看到有关太极拳的书刊中说,打拳前最好静站一会儿,这样打拳时会更有气感。于是我在晚上到南大操场上练习太极拳时就静静地站一会儿桩,这时《老子》里的一些经文就自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尤其是这一句:“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我默诵《老子》中的话,体会其意境,心就慢慢静下来了,然后就忘了时间,忘了打拳,自己觉得站了一会儿,但实际上已过了一个多小时。站完后神清气爽,身心都有变化,对《老子》的话也有了新的体悟。后来打太极拳变得不重要,而站桩入静则成为我大学时的爱好,每天晚上睡前的站桩,成为我大学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从那时开始,我一直都没有停止静心的实践,只是后来以打坐代替了站桩。所以,我对宇宙人生的探寻,很幸运地一开始就是理论和实践并进,没有走上纯思辨或纯修持的偏执之路。实践给了我存在性的体验,让我实存地解决了心中的困惑;而对宇宙人生意义的探寻使我的练功一开始就确立了悟道的取向,而不是局限于某些有限的目标或解决某些具体的人生问题。这一点也许很重要,一开始就要有大的眼界,大的目标,参透根本的人生问题。我走上悟道之路就是这两个因缘,我没有“外因”的推动,好像是个“缘觉乘”的路子,我接触到佛道二教的诸大师的教法,都是自己去寻求的。关于这一点,后面谈到“师父”的问题时再接着说。 2、您参禅悟道,从来没有拜师。如果说有师,只是书本上的师傅,这对一个实证者来说是很少见的。您有没有拜师的想法,如果要实修亲证,不拜师行吗? 答:一般地说,对实修者来说师父是很重要的,陈健民上师说:“上师是加持根本”,如果能得到成就上师的传法与指导,这是修行人安全、快速地悟道的根本。对某些人来说,没有师父,根本就不会走上修行之路;对另外一些人,虽能走上修行之路,但没有师父,根本就不得其门而入。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师父的指导,盲目自修而易出问题;又有一些人,没有师父的指导则多走冤枉路。凡此种种,不可一概而论,总之找到一个具格的师父是很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明师难寻,如果拜的是伪师,则不但不能得益,反受其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