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楞严会上,从第一卷到第四卷,阿难有多次心解意开的过程,只能算明心,但都不是真正见性。
第一次,第三卷佛开示完“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时,阿难【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这里虽有一点身心触动,但也只是偏于一个“知”字,所以阿难在后面还有种种不了义之处。比波斯匿王的【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要深刻一些。
第二次,到第四卷,富楼那诸漏已尽的阿罗汉,对佛所说第一义仍存疑惑,富楼那评论阿难是“虽则开悟习漏未除”,很有些瞧不上的样子。说【我等会中登无漏者,尚纡疑悔】,意思是说我们都不明究竟,何况阿难等辈只是明心没有实修经验呢!开悟也就明心而已,算不了什么。
所以佛陀继续向所有弟子们开示,直到“歇即菩提、菩提心生生灭心灭”佛又说【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静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这是说阿难,懂得再多也徒然,【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至此,阿难【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好象又悟了。可是到后面阿难对【因地觉心】仍然不明白,将七识与如来藏八识混为一谈,被佛呵责【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看到没,这里“漏”、“知”、“徒”三字特别重要。你知道妙理,没有用的啊。摩登伽一念咒,你照样颠倒。
所以,佛才继续讲怎样解结,修证方法等等。
如果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无差别了; 如果心意识上懂了空有不二、即空即有,就得理不让人,就感觉了不起、就成佛了,就感觉其它经典都是儿戏、就唯我独尊——那正是大妄语、大我执啊!如若不信,问问心里舒服吗?我执未破,说什么都等于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