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像法决疑经
解:这是佛临入灭前,预言像法时期种种衰变的一部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跋提河边,沙罗双树间,度须跋陀罗竟。诸大菩萨,声闻弟子,诸大梵王,天龙鬼神,诸国王等,一切大众严然不散。
解: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闻佛所说。那时候,佛在印度的跋提河边,沙罗双树间,临入涅槃,收了最后一名弟子“须跋陀罗”后,诸位大菩萨、大罗汉、诸天梵王、天龙鬼神、诸国王等,知道佛要离世入灭,都不肯散去。
尔时世尊告诸大众:“大般涅槃”已广说竟,我向已为普广菩萨说十方诸佛刹土,汝等大众若有疑者,可速问之,无上法宝不久磨灭。时诸大众闻佛此语,悲泣哽噎,不能自止。唯有证解脱者,不能生悲恋。
解:这时佛对大家说:我为人、天大众已经说完了《大般涅槃经》,已为普广菩萨说完“十方诸佛刹土”,你们是否还有什么疑问,可快快的问,无上的佛法不久就要于世间渐渐断灭。这时大众听佛说出此话,有好多都悲泣哽噎不能自止,只有证得解脱生死者,不生悲恋之情。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名曰常施,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合掌向佛而作是言:“欲有所问恐伤圣心,唯愿
如来不以为咎。”佛告常施:如来已度世间八法,何须疑也?常施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去世
后,一切众生不复睹见如来色身,不闻真法。於未来世中像法之时,善法渐衰,恶转炽然,当尔之
时,教诸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
解:这时在大众中,有一名善于布施的菩萨,名字叫“常施菩萨”,从座而起,合掌恭敬向佛问道:“世
尊,我有些问题想问,又恐怕在这个时候伤了佛的心,希望如来不以为咎。”佛告诉常施菩萨:如来已度世
间八法,你还有什么疑问呢?常施菩萨回答佛说:“世尊,您去世后,一切众生再也不能看见如来的色身,
不能亲闻如来讲法的音声!在未来世‘像法时期’,善法渐渐衰败,恶法如大火一样燃烧世间,到了那时
候,教导众生修什么样的福德(来护持自己)最为殊胜呢?”
世间八法:一是教,二是理,三是智,四是断,五是行,六是位,七是因,八是果。
尔时世尊告常施菩萨:善哉!善哉!来世众生甚可怜愍,何以故?一切众生勤苦修行,不会正理,作
福弥积,获报甚微。
解:这时释迦牟尼佛听常施菩萨为将来众生请问,连连说:好啊!好啊!将来世的众生是十分可怜悯的,为
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时候的众生,虽勤苦修行,但是找不到正理(修行正路),出财出力修了很大的福,
获得的福报却甚微少。
善男子,未来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轻贱我
法,薄淡三宝,无有真实。虽作众善,求名求利,求胜他故,无有一念作出世心。
解:(为什么会修福多而获报少呢?)因为未来世中的比丘、比丘尼、国王、大臣、长者和在家学佛男女居
士等等,虽在佛门中供养、修福,然而却轻视、薄淡三宝,无有真实心,虽舍力舍财,心中想到的却是贪名
图利,或是以“我慢心”相互攀比,或是为胜过别人,没有一点点出离解脱之心。
善男子,未来世中,像法之时,无量灾变恶事,何者是也?一切道俗,不识法轨。檀越设会请僧,遣人
防门守户,遮障比丘,不听入会。若贫穷乞人,欲入乞食,复障不听。如此设会,徒丧饮食,了无善
分。复有众生专欲独善,不化众生,见他作善,不能随喜,助其少多,如此人辈,其福微劣。
解:佛告常施菩萨:善男子,未来世“像法时期”里,有无量的灾变恶事发生,都是些什么事呢?到了那个
时候,一切出家比丘和在家居士,不懂佛法中供斋饭的规矩。布施斋饭的人设供斋大会请僧,遣人看守房
门,遮障其他比丘,不叫入内。如果有贫穷乞食的人想入内乞食,也是障碍他,不叫入内。这样的供斋,白
白地耗丧了饮食,得到的利益却是微乎其微。又有众生做善事时,独自做善,不化导众生一起来做,见别人
做善,不能随喜,不能随力相助,这样做善的人,获得的福德微劣。
檀越:就是行布施的人。
复有众生,见他旧寺塔庙形像,及以经典,破落毁坏,不肯修治,便作是言:“非我先崇所造,何用
治为,我宁更自造立新者。”善男子,一切众生造立新者,不如修故其福甚多。
解:又有众生,见到过去别人修建的塔寺、庙宇或是佛像,以及经典等,有破落损坏的地方,不肯修建修
理,反而说:“也不是我先辈祖师所造,我为什么要修治呢?有能力的话我宁可再造立新的。”善男子,一
切众生造立新的,不如修治破旧的(塔寺、庙宇、经像等)得福甚多!
复有众生,见他聚集作诸福业,但求名闻,倾家财物以用布施,及见贫穷孤独,呵骂驱出,不济一毫。
如此众生,名为颠倒作善,痴狂修福,名为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怜愍,用财甚多,获福甚少。
解:又有众生,我们看到他聚集做了很多福业,但是他们只为贪名图利,为求名利可以倾尽家财做大布施,
可是见到贫穷人和无依无靠的孤苦人,却呵骂驱逐,不肯施舍一文钱。这样行布施的众生叫做“颠倒作善,
痴狂修福,名为不正作福”。这样的人,十分可怜悯,用财很多,获福很少。
善男子,我於一时告诸大众,若人於阿僧祇身,供养十方诸佛,并诸菩萨及声闻众,不如有人施畜生
一口饮食,其福胜彼百千万倍无量无边。善男子,我於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
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
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
解:善男子,我过去时常告诉大家,假如有人,以无量无边身,生生世世的供养诸佛,并诸菩萨、罗汉,不
如有人以慈悲心布施畜生一口饮食,其福胜彼百千万倍无量无边。善男子,我在许多经中讲说布施,目的就
是想叫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人和孤独的老人,甚至饿狗。可弟子们没理解我的意思,专布施
“敬田”,不施“悲田”。什么是敬田?敬田是佛、法、僧三宝;什么是悲田?悲田是贫穷孤老,乃至蚂
蚁、昆虫等。此二种田相比,布施悲田得福最多、最胜。
善男子,若复有人,多饶财物,独行布施从生至老,不如复有众多人众,不同贫富贵贱,若道若俗,
共相劝他,各出少财聚集一处,随宜布施贫穷孤老、恶疾重病,困厄之人,其福甚大。假使不施,念
念之中施功常生,无有穷尽。独行布施,其福甚少。
解:善男子,如果有人富有财物,自己独行布施从生至死,不如与众多人等,不论他有多少钱财,不论是身
份贵贱,也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能够自己布施,同时劝别人布施,哪怕各自出钱财不多(积少成多)
聚集在一起,随时随地布施贫穷孤老,或者布施那些有恶疾、重病、困厄之人,这样的布施,得福甚大。假
使你没有能力布施,但是心中念念想着慈悲济人,那样你也同样能得无穷无尽的福德。能使众人共做布施和
自己独做布施比较起来,独行布施得福很少。
上面佛告诉了我们,未来世中灾变恶事将发生时,众生要行布施修福。如果没有大的福德护卫自己是不行
的。那么应该怎样修福呢?佛告诉我们:1、供养三宝时,供僧斋饭,要供养一切能来的人。2、修造塔寺、
佛像等,修故旧的功德大于造新。3、要以慈悲心布施,不要以攀比和胜过别人的“我慢心”布施。4、慈心
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其福大于自求福德供养诸佛。5、独行布施不如劝众布施。
下面佛为大众讲说布施的道理,及悭贪不舍、随口造罪的果报。
善男子,未来世中,我诸弟子乐好衣服,贪嗜美味,贪求利益,悭贪积聚,
不修慈心,专行恚怒。见他作善诤共讥嫌咸言:“此人邪命谄曲,求觅名
利。”若见布施贫穷乞人复生瞋恚,作如是念:“出家之人何用布施,但修
禅定、智慧之业,何用纷动无益之事务?”作是念者,是魔眷属。其人命
终,堕大地狱,经历受苦。从地狱出,堕饿鬼中受大苦恼;从饿鬼出,五百
生身堕在狗中;从狗出已,五百世中常生贫贱,常患饥穷,种种诸苦,无有
一念适意之时。何以故?见他施时,不随喜故。
解:善男子,未来世中,有佛弟子违背佛教导,专喜欢穿好衣,贪美味,贪求财
物,聚积财物,不修慈心(不行布施),专行瞋恚。不但自己悭贪,而且见别人
布施作善时,还攻击、笑话,说他人的布施是为名图利,是邪命谄曲。如果见布
施给贫穷乞人,更加瞋怒,说什么,出家人还用什么布施,应该只修禅定、智慧
之业,何用做这些无利益之事!起这种念头的人,是魔眷属。这个人命终之后,
要堕大地狱受苦无穷。从地狱出,堕饿鬼中受大苦恼;从饿鬼出,五百生堕狗
胎;从狗出,五百世中常生贫贱家中,常受饥穷困苦,无有一念适意之时。这是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见别人布施,不能随喜的缘故。
善男子,我念成佛皆因旷劫行檀布施,救济贫穷困厄众生,十方诸佛亦从布
施而得成佛。是故我於处处经中说“六波罗蜜”,皆从“布施”以为初首。
善男子,譬如有人双足俱折,意欲远步,不能得去。比丘亦尔,虽行“五波
罗蜜”,经恒沙劫,若不布施,不能得到涅槃彼岸。
解:善男子,我念成佛,皆因无量劫中行布施,救济贫穷困厄众生,十方诸佛也
是从行布施而成佛道。因此我于很多部经中说“六度”,都是以布施为开始。善
男子,譬如有人双脚俱折,想去很远的地方,那是不行的。出家修行人也是这
样,虽行“五度”而不行“布施度”,即使修行恒河沙一样的劫数,也不能到达
涅槃彼岸。
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译成汉语是“到彼岸”。六波罗蜜就是菩萨的修
行法“六度”,能度“自己和别人共同到达生死彼岸”。
善男子,不行施者则戒不淳;戒不淳故则无悲心;无慈悲者则不能忍;无忍
辱故则无精进;无精进故则无禅定;无禅定故则无智慧;无智慧故常为无量
客尘烦恼之所得便。善男子,此“布施法门”,三世诸佛所共敬重。是故
“四摄法”中,财摄最胜。
解:善男子,不行布施,则戒行不“淳”(真实);戒不淳则无“悲心”;无慈
悲心则不能修“忍辱”;无忍辱则没有“精进”;无精进则无有“禅定”;无禅
定则无“智慧”;无智慧则被外境烦恼干扰,影响修道。善男子,此布施法门,
三世诸佛共同敬重。所以菩萨“四摄法”中,财布施是最胜之摄。
四摄法:菩萨利益摄受众生入菩提路的四种方法,有布施、爱语、同事、利行。
善男子,我又一时赞叹持戒;我又一时赞叹忍辱;或复一时赞叹禅定;或复
一时赞叹智慧;或复一时赞叹头陀;或复一时赞叹少欲;或复一时赞叹声
闻;或复一时赞叹菩萨,如是种种,随机不同。
解:佛告诉大家,我很多部经中一时赞叹持戒,一时赞叹忍辱,或一时赞叹禅
定……这些赞叹都是根据大众的不同根基而说。
小乘人为求自我解脱,佛则赞叹出家得离众苦,使小乘人生起修学信心,而得成
就。大乘人有广度众生之心,佛则赞叹在家人能接触大众,方便修菩萨道,各种
赞叹只为一个目的——令众生皆得大觉悟。有些人不懂这个道理,以我知我见议
论佛经,这部经好,那部经不好。这样可不行,这可是在造大罪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