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黄芪偏于生肌敛疮,[size=+0]托毒排脓,[size=+0]固表止汗;炙黄芪(蜜炙)偏于补气,长于补气生血,适于肺虚气短,气虚血弱,气虚便秘;炒黄芪补脾益气而不壅滞,治脾虚腹胀,食少便溏;酒炙黄芪温升作用较强,适于气虚肺寒,气虚下陷。[url=http://user.qzone.qq.com/164582994/2]
[url=http://user.qzone.qq.com/164582994/2]下面看一段中医专家的意见: [url=http://user.qzone.qq.com/164582994/2]生黄芪呢,它是补气的作用比较强,但是它走表,它固表气,它往外走,比如说人们有这个疮壅的时候,刚才像张锡纯讲那个外科的病症,那么这个生黄芪呢它就走表,它就有把这个毒往外顶的作用,所以生黄芪往往用于什么呢,用于有这个很长时间的这个疮,外科病,这个疮口不愈合的,就是表气不固的,往往用生黄芪。 [url=http://user.qzone.qq.com/164582994/2]现在,有许多人,特别是办公室白领、领导干部和脑力劳动者等,因思虑过多,食欲不好,营养不足,免疫力下降,影响了身体健康。而脾为后天之本,要运化水谷精微,地位非常重要。因此,为了提升免疫力,气虚者最好用炙黄芪泡水喝,常用量为6—9克,气虚严重者可以用30克。泡水饮用,喝多少随自己而定,气足即可停服。 [url=http://user.qzone.qq.com/164582994/2]我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url=http://user.qzone.qq.com/164582994/2]炙黄芪不会滋腻,是用蜜炙的。蜜和黄芪均有补气健脾的作用,因此不必担心。 [url=http://user.qzone.qq.com/164582994/2]从外观上看,[size=+0]颜色浅的是生黄芪,颜色深的是炙黄芪。
注意:黄芪属于补气类药物,适用于身体困倦、无力、气短、多汗、经常感冒等属于气虚者。 [url=http://user.qzone.qq.com/164582994/2]但是,对于外感(流感)初起、无汗、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热毒炽盛等不是属于气虚者不宜服用,即实热及正不虚者不适合服用黄芪。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url=http://user.qzone.qq.com/164582994/2]黄芪往往生长在苦寒之地,如东北和西北,所以有北芪之说。甘肃产黄芪,据说,温/总/理当年在大西北从事艰苦的地质勘探工作时, 早晨就常用炙黄芪泡水喝。
综上说明,人参与黄芪之功效,有同有异,故不可一见气虚就即用之,而应详加辨别。否则,容易弄巧成拙,酿成误治。如邪热伤及气津者,用人参则宜,用黄芪则不妥。因此,应区别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