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戒
(一)不杀生:
杀生戒具五缘成不可悔:1、所杀是人。2、作人想。3、有杀人心。4、1兴方便(自作、教他、遣使)5、被杀者命断。
在杀生戒里,凡是自己杀,教人杀,遣派人家去杀,此三种杀法,都等于自己杀。我们用种种方法使众生命断,称为杀生。杀生的果报有轻有重,它是根据所完成的因缘来决定的。如果完成下列的因缘,那就成为犯杀生罪。
1、是众生(有生命):所杀者有生命。
2、做众生(生物)想:蓄意杀害时,内心知道是有生命的。比如你恨某人,杀不到他,因嗔恨心的驱使,你拿木头来乱砍,这是没生命,而作生物想;或是在暗夜中走路,无意间踏死一只蜗牛,这就是没做生命想。
3、有杀心:我们起心要杀害对方,叫做有杀心。杀心与想的不同是:杀心就是内心有杀害众生的心理行为(心行);想就是内心起要杀众生的念头,然后对那个境作想。比如说:现在我坐在家里,心要杀人,但是那个人没在面前,所以没有作想,却有杀心;当那个人在我面前时,我要把他至于死地,这叫做想,所以这个想是对境(众生)作某某众生想;而杀心是我们在造杀业的整个过程中,想要对方死,叫做有杀心。
4、兴方便:用种种方法去杀害众生。
5、命断:你所杀的众生的性命断掉。
如果是断人命是上品罪(重罪),不可忏悔;如是畜生断命是中品罪(中罪),可以忏悔;所杀的人没死是中品罪;畜生命没断是下品罪(轻罪)。如果不受五戒(指举行受持仪式),杀生照样有罪。
(二)不偷盗:
不与而取就是偷。具六缘成不可悔:1、是他物。2、作他物想。3、有盗心。4、兴方便。5、值五钱。6、离本处。
1、是他物:那财物是他人的。
2、作财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己物。
这两个条件的区别是:比如你来庙堂,从大殿中走出去,要回家的时候,穿错鞋子,这样的情形--鞋子是他物,但是你并没有作他物想,以为鞋子是自己的;这跟明知是他人的鞋子,因看到他人的鞋子好而故意穿错是不同的,前者无盗心,后者有盗心;还有一种:有时候那个东西是你的,却以为是他人的,就去偷。这种情形很少发生,确是有可能的。
3、有盗心:要有偷盗的心。就是别人的财物,对方没想给,你想要占为己有的心念,叫做有盗心;如果一个人拿别人的东西,没有盗心,比如拿错或人家不要了的东西(就如上面例举的穿错鞋),不可构成偷盗罪,不算犯戒;如果有偷盗的心,就是犯戒。
4、兴方便:假借种种的方法达成偷盗目的。
5、值五钱: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这是佛陀按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国法而制。国法规定凡偷五钱者,即犯死罪,所以佛陀也制定佛弟子偷盗五钱者,亦成重罪不可悔。当时的五钱对比今天来说,大致相当于几十元钱。本意还是要让众生去除贪占之心。
6、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这还必须偷者以为他得到了此物,而被偷者以为他的财物不见了,称为离本处。比如有人寄你一百元,你在他的面前把钱放在右裤袋里,但在他没看到时,你把钱放在左裤袋,过后你叫他看右裤袋里没有钱,就说没拿他的钱,虽然钱还在你的身上,但是你造成对方认为钱不见了,这称为离本处。又如古时有人偷马,当盗贼从马厩里把马拉出来时,马儿就会叫,主人家就追,偷者还没认为得到马,而马主也还没认为他的马被偷掉,这就是还没离本处;如果养马者完全不知道,那盗贼把马拖出马厩后,那就是离本处。
这六个因缘完成了,就是犯戒,而偷盗物超过五钱,即成重罪,不可悔。
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轻、中、重之分,重罪是不可忏悔的,称为不可悔,佛法形容它有如人的头被斩断,再也救不活。如果受五戒者杀死人,称为犯不可悔罪--破戒;如果受持五戒的人杀死了一只公鸡,那犯的是可悔罪。
(三)不邪淫:
除了夫妻之间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都称为邪淫。邪淫戒具四缘成不可悔:1、非夫妇;2、有淫心(心爱乐淫欲);3、是道。(口、大小便处);4、事成。(正行交媾。)
除了夫妻以外,有淫欲的心,以淫欲的处所(淫欲之道):口、大小便处与人行淫,如果事情完成了,那就是犯不可悔戒。如果你是一个正人君子,肯定不会犯上邪淫。但是合法的夫妻以外,还金屋藏娇,有个黑市太太,那就是犯戒了;如有人丧失配偶,再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一个人受五戒后,与夫妻以外的人行淫,犯重罪不可悔,既是断头。(戒律中以断头比喻重罪)
行淫的范围及限制:不得与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即使是自己的夫或妻,亦有限制:(1)非时邪淫:佛菩萨的纪念日,每月的六斋日,不得行淫;父母的生日、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的死亡之日,不得行淫;月经期间、妊娠中、产前产后,不得行淫。(2)非道邪淫:除了阴道,不得行淫。(3)非处邪淫:除了卧室以外,不得行淫。
邪淫的罪过,分为三品:与母女姐妹父子兄弟六亲行淫者,为上品罪;与夫妻之外的一切男女邪淫者,为中品罪;与自己的妻子于非时、非道、非处行淫者,为下品罪,以此三品轻重,分别下坠三涂。未受戒者亦要承受如此的果报。
在一切邪淫戒之中,以破净戒人的梵行者,罪过最重。犯戒均在于心,如无邪淫之心,即不会主动去犯邪淫戒,因此,淫戒也有开缘:若为怨家所逼,而不受乐者,无犯。
(四)不妄语:
不讲欺骗他人的谎言。妄语戒分为大妄语与小妄语。妄语戒具五缘成不可悔。1、所向是人(对人说)。2、作人想。3、有欺骗心。4、说大妄语(说自己是圣人)。5、听者领解。
1、所向是人:对人说妄语。如果我们和一只狗说妄语,它听不懂,那就不能构成犯妄语戒,所以讲妄语的对象主要是人。
2、作人想:认定对方是人。
3、有欺骗心: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
4、说妄语:用口说出来,有时不必用口亦可说妄语,打一个眼色,甚至默认、暗示,点头、手势,或使用手写出来也是妄语;那就是说用一种欺骗的行为来欺骗他人,都是妄语。
5、听者领解:对方能领解所说的内容,如对方是聋人、痴人、不解语人、及向非人、畜生说大妄语,不犯重罪。
大妄语与小妄语之分别:
1、小妄语:就是一般性的谎言、骗话;还有骂架的粗话、挑拨离间、不三不四的话,既是骗话、恶口、两舌和绮语,都称为小妄语。
2、大妄语:自己不是圣者,却跟人说自己是阿罗汉或是初果圣人;或者说自己是佛菩萨的化身,叫人来膜拜与供养,这都是大妄语。
犯大妄语与小妄语戒之差别是:如果说大妄语,那就不可忏悔,就是破戒;说小妄语则犯可悔罪。
(五)不饮酒:
不可以喝酒。饮酒戒具三缘成犯但可悔。1、是酒(能醉人)。2、酒想。3、入口。
1、是酒:能醉人的饮料。
2、酒想:明知是能醉人的饮料。
3、入口: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则一咽,犯一可悔罪。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1.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2.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3.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4.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5.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6.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7.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8.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9.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10.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