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慈善的本质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45

主题

1755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7141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10:4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很多人的感觉中,慈善就是一种施舍行为。不管用什么心态去施舍,哪怕只是作秀,也统称为慈善。事实上,慈善的本质并不仅仅是行为本身,而是通过这一行为传递的慈悲大爱。这也是各种宗教文化都崇尚的正向心理。
  儒家推崇仁爱,所谓仁者爱人,不仅要爱你的亲戚朋友,还要从家族延伸到社会,爱天下的人。基督教提倡博爱,视之为神的德行,要超越亲情,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人类。而佛教强调慈悲,慈是给予快乐,悲是拔除痛苦,由此获得无苦之乐。进一步,是将这念慈悲不断扩大,成为观音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大到什么程度?就是无限。不仅包括亲人,也包括仇敌;不仅包括每个人,也包括一切动物。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是你不想慈悲的,就不能圆满大慈大悲。
  大乘佛教特别提倡慈悲的修行。首先自己要从迷惑走向觉醒,其次要帮助芸芸众生走向觉醒,离苦得乐。所以,大乘佛教既有出世的超然,也有入世的情怀,而慈善正是实践这一修行的有效途径。
  如何完成慈悲的修行?大乘佛教告诉我们,首先要发菩提心,建立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只有具备这样的愿望,才是合格的大乘佛子,才能真正走上菩萨的轨道。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就是专门讲述菩提心修行的论典,内容系统而有次第,且操作性极强。有了利他的愿望,还要有智慧指导,懂得如何去帮助众生,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当我们真正具足智慧,体会到平等无别的空性时,就能对无量众生心生慈悲。此外,菩萨道的六度四摄,本身就包含慈善的项目,同时也是我们从事公益慈善的精神引导。
  总之,真正的慈善必须立足于慈悲大爱。只有这样,当你看到众生的痛苦时,不会有任何其他设定,只是对他的痛苦感同身受,想着他有痛苦,我要帮助他解决。当一个人以正确发心并在智慧指导下参与慈善时,会越做越有力量。随着内在慈悲的壮大,就有能力去利益更多的人。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我们想要成佛,不能离开众生。如果不关心众生,不慈悲众生,就像树没有根一样,是不可能存活,更不能开花结果的。
  如果不是源于慈悲,而是为了尊重、荣誉、光环去从事慈善,就会患得患失,权衡利弊。这样的行为,即使能在客观上给对方带来帮助,也只能算是善行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慈善。因为它不是来自纯粹的爱心和慈悲,本身就夹杂着各种染污的成分,难免会带来这样那样的副作用。这也正是目前公益慈善会出现种种乱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慈 善 的 意 义
说到慈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慈善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凭什么要帮助他人?那么,慈善仅仅是帮助他人的行为吗?仅仅是单纯的付出吗?事实上,世间任何事都是相互的,而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说,自利和利他更是统一的。慈悲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利益他人,就是提升自己。那么,慈善对我们自己有哪些具体的意义呢?
第一,慈善可以成就慈悲心,让内心充满阳光。平常人关注的都是自己,如果心里只有这个小小的“我”,对自我的执著就在增长,贪嗔痴也在增长。而这种执著和贪嗔痴,只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带来烦恼。而当我们开始关注众生,并通过种种慈善行为去利益他们的时候,内在的慈悲就会随之增长。反过来,又能带着慈悲心做更多的公益慈善,进一步圆满慈悲。一个真正慈悲的人,心里装满了众生,烦恼和痛苦自然没有立足之地了。
第二,慈善可以让我们成就无量福德。在践行慈善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施舍来克服悭贪吝啬,通过服务大众来克服我执我慢,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慷慨,越来越乐意帮助别人。如果我们和众生广结善缘,就像播种一样,会源源不断地收获福报。
第三,慈善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与对立。在今天这个社会,人与人的接触往往是没有温度的,这就是因为我们缺乏慈悲,不懂得关注别人。通过慈善,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定位自己的关注点,把对自己的在乎转向对众生的在乎,把对众生的冷漠转向对自己的冷漠。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凡夫无始以来只在乎自己,结果带来无穷痛苦;而佛菩萨心中没有自己,只有众生,最终成就无量功德。通过慈善,可以让我们从内心关注众生,从而有效消除对立,融化冷漠与隔阂。
第四,慈善可以对治嗔恨,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今天,因为道德缺失、竞争激烈等原因,很多人嗔心炽盛,使整个社会充满戾气,恶性案件频频发生。嗔心和戾气也是因缘和合的,如果这个社会多一些慈善,就会多一些温暖人心的帮助,多一些化解戾气的关怀。人们就不会因为痛苦而心生嗔恨,因为绝望而走向极端。
第五,慈善不仅可以成就慈悲,还可以圆满智慧。在不断利他的过程中,内在的我执和习气都会随之弱化。因为我们需要关心他人,就没有精力来纠缠这个“我”,心就会变得越来越纯净,越来越空灵,为开启智慧营造良好的心灵氛围。
总之,慈善的本质是慈悲,这既是帮助他人的善行,也是完善自身的捷径。正如《道次第》所说,我执是一切衰损之门,利他是一切功德之本。所有灾难痛苦都来自我执,所有功德利益都来自利他。可见,慈善不仅和我们自己有关,而且还有重大关系。
以上列举了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困惑,当然,人生的困惑不仅仅是这些,还有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终极问题,如命运的困惑、生死的困惑等。其实有困惑不是问题,很多觉得自己没有困惑的人,往往不是没有困惑,而是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甚至不觉得人生需要思考,需要追问。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而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众生无量劫来流转六道,生而为人,是唯一可以转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不对人生进行反思,寻找出路,就会无休止地沉沦苦海,随业流转。所以我们不要躲避困惑,更不要对它视而不见。
事实上,困惑正是找到希望的起点。因为有困惑,我们就会积极寻找解决困惑的方法。在寻找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发现真理,最终走出困惑,走向光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