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点,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我们修行要时刻不离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处理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可见当下这一念事关重大,十法界的形成都从这一念开始。我们要让自己的每一念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在无明烦恼刚要萌动时,就要用智慧的光芒照破它,不可随它迁流。古德所说“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就是觉照当下一念的方法。我们如果能把修行落实于当下,那么我们就不必担心到腊月三十会手忙脚乱,不必担心最后一息不来时会前路茫茫。因为当下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当下不等于是这一念,这一念过了,下一念还是当下;当下就作得主,时时处处就能作得主,这就是所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能做到这一点,何愁生死不了,何愁烦恼不断,何愁圣果不成呢?所以各位,包括我自己,都要用“把修行落实于当下”这样一个高标准来勉励自己、约束自己。照这样去修,那我们一切时一切处都能修行,一切场合都能成为修行的道场,那就像佛典上说的“处处总成华藏界,个中无处不毗卢”。
第三点,将佛法融化于世间。
释迦牟尼佛应世说法,是要教化世间、净化世间,使这个有着缺陷和烦恼的世间变成美满清净的人间净土。这是佛法住世的一个根本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佛法就将被束之高阁、毫无用处,佛经也就只是一种古董而已。佛教徒被人称为“避世主义者”。太虚大师为此高扬人间佛教的思想,主张佛法要化导人间世、改善人间世。太虚大师的思想现在成了佛教的主流,我们都应该顺应这一主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理解佛法、修行佛法,去建设这个世间、改善这个世间,并觉悟在这个世间。六祖慧能大师说得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第四点,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佛法讲缘起,就是说任何个人、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各种条件而独立存在,万事万物都互相影响、互相关联。因此我们修行就不能离群索居、闭门造车,而应该将自己的修行与救度众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与一切众生同忧同乐。或者有人会问:这样我自己还能得到利益吗?当然能,而且还会得到大利益。因为,菩萨就是在利他之中实现自利,在觉他之中完成自觉。同时,我们能够将个人融于大众,我们的家庭生活、社会人际关系就会非常和谐,学佛的人也不会被误解为逃避现实、消极厌世。
上面的四点,既是生活禅的要点,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修行一切法门的要点。总起来讲,这四点可以概括为我们提出的作为生活禅宗旨的那两句话:“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我们觉得这八个字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