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业力能否忏悔的问题,我们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见。因为业也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既然是缘起的,必定可以对治,这一前提应当确定。否则,将业视为固定不变的力量,显然不符合佛法的缘起观。至于能对治到什么程度,因涉及诸多因素,不可一概而论。
业力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造业过程中,形成的心行力量,二是由此行为带来的客观结果。
我们每造一次业,都会在内心,埋下一颗业种子,或者说打下一个心结。同时,对方心中也会产生,相应的力量,如愤怒、怨恨等。修行,可以将自己内心,留下的痕迹抹掉,却很难消除,对他人构成的伤害。
比如:曾和别人结下怨仇,虽然我们已将,这些恩怨放下,不再怀恨在心,但对方未必,因此而消除敌意。因为我们所能忏悔的,主要是属于自己的业种子,和心行力量。当然,若我们犯错后,立即忏悔并诚恳道歉,也可能会瓦解,对方的怨气,双方前嫌冰释,相逢一笑泯恩仇。
但事情未必都,那么尽如人意。再者,我们无始以来,造作的恶业难以计数,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言: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如果今生成就阿罗汉果,或是带业往生,如何来得及道歉呢?更何况,对方还未必接受,我们的道歉。
佛陀在世时,央掘魔罗因邪见,杀了九百九十九人,后得佛陀度化,出家修行并证得阿罗汉果。作为证果的圣者,已彻底断尽烦恼,并解决了自身的心行问题。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向他,扔石头表示愤怒。
这就说明,除自身心行上的结果之外,还有外在的结果。即使我们至诚忏悔,也只能使自身得到清净,很难将对方心中的,种子一并消除。正因为如此,目犍连尊者,才会受报而死,佛陀也会因业报,而头痛三日。
否则,就无法理解这些现象。难道佛陀的修行,还不足以抵消业力吗?或是佛陀的忏悔,还不曾修习圆满吗?
忏悔,包括忏和悔两方面。所谓忏,是就业的本身进行对治,通过无生忏或佛菩萨的加持来消除业力;所谓悔,是不再继续犯错,使业力停止增长。如果将业力比作种子,本将发芽、生长、结果,但通过忏悔,种子就像以猛火沸汤煮过一样,虽然业种还在,却无法继续作用。
忏悔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忏悔的方法和力量。其中,忏悔方式包括作法忏、取生忏、无生忏等。通过诵经、念佛,拜三十五佛、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或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及百字明咒,以至诚求忏悔之心,和佛力加持,消除不善行,在内心形成的种子。
忏悔,就是要将这种,反面力量调动起来。当然,这一力量必须超过,业种子形成的力量,才能在双方的,对垒和抗衡中取胜。若只是心不在焉地念咒、诵经,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严重的业力,必须以猛利的手段,和心力才能对治。
忏悔是对自我的反省,也就是“自觉”的心理。听到“自觉”二字,我们或许感觉很普通。其实不然,因为“佛”即觉者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可见,自觉正是佛法修行的要领,其力量可以化解内心的一切业障、烦恼和心结。当然,这又取决于,我们自觉到什么程度。
此外,我们还可采取读诵大乘经典、拜忏、诵咒等方式清除业障。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不仅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力,也能启动自身的心行力量。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化解自我心结乃至各种业障的能力,只待我们开发和运用。
我们现在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就一定要设法,摆脱无明的束缚,从现实生活的幻觉中突破出来。通过精进修行和忏悔,遣除黑暗,破除无明,增长智慧,点燃慧灯之光,照亮成佛之路。当人的心充满。光明和智慧后,自然就会不造作恶业了,烦恼和痛苦自然就会平息!南无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