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行是四摄法之一。顾名思义,就是利益他人的行为。就是讲我们在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想着要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的时候就能广结善缘,缘分好了之后就能够度化别人,别人才能听你的,如果没有缘分,讲的再好也没有人听你的。
观世音菩萨之所以能得到众生的爱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大家都能够在有苦难的时候想起观音菩萨来,观音菩萨的三个节日也都能够让大家记得住,就是因为观世音菩萨他时时刻刻寻声救苦,去帮助苦难的众生,在苦海当中救度迷津。
我们虽然做不到像观世音菩萨那样千手千眼,千处祈求千处应,但是我们也要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情。就像菩萨的一双手,我们就代佛授手做菩萨的一个化身,在我们的身上要彰显出来菩萨的一份慈悲和一份智慧去利益别人。
其实利益别人这个行为本身是菩萨的发心,我们一般人能自利利他,就是菩萨的发心,如果不能利他的话,我们就堕在二乘的境界上了。
利行也是成就功德的根本,所做的一切善行,如果不是以利益他人为目的的行为,都不称为善行。所谓妄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那么为自己所做,去诵经,为自己身体、家庭、事业,去放生修庙,种种的一切,都不算是利行。
利行的时候也许是打骂,也许是呵斥,也许是教导,也许是慈悲,也许是一切表现形式。不管如何,都一定是利益众生的行为,利益众生的行为才称为利行。
也就是所说的菩萨一顺一逆无非是菩萨在慈悲众生。所以菩萨为利众生,有的时候是怒目圆睁,有的时候是低眉善目,目的是为了调和众生,像佛是调御丈夫,对那些刚强难化的人要调服他,对善根深厚的人,要教化他,方法不一样,但都是利益众生的行为。作为一个父母来说,或作为师父来讲,有的时候可能是对你热情一点,有的时候对你冷淡一些,有的时候对你批评,有的时候甚至呵斥,甚至打骂,有的时候呵护,有的时候爱护,都是一种应机所施设的利益弟子利益家人的行为,这就称为利行。
利行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叫做利行,只是看你的起心动念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在利益对方,这个很关键。所以说要完全看自己的掌控掌握。
佛教讲究功德的产生,是主观为别人,客观利益自己的功德,而不是像有的人主观为自己,客观利益了众生,这是颠倒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