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体的说,就是学戒、尊戒、持戒,其次是多读佛菩萨本生、本事与高僧传记、语录等。从中,我们所培养的,是一份安于贫困的闲情与耐于寂寞的意趣。
行者,自古以来就是忧道而不忧贫的;而那超拔旷远的心胸,也常常是与孤独为伍的。然而,因贫而孤,也因孤而贫,贫的往往不只是物质、钱财而己,必要时,更要无悔地贫于人情!如此贫得彻底、孤得有味,直到无立锥之地时,方见道气!
为五斗米折腰终朝,固然俗不可耐,枉费出家。然而镇日地受人情所羁,为人情所困,今日送情明日回礼,礼尚往来之余,在不舍人情当中,却舍失了道业,岂不因小失大?
在这物资丰盛的时代,要贫于钱财即已不易,何况还要贫于人情?这位不便推却、那位不好得罪,今天这儿邀、明日那里请,此既不可失、彼即不可无……弄的弄的——毕竟是个末法凡夫——弄得整个心都浮了起来,还谈什么修道?
在信息发达且迅速异常的今日,除非你不看、不听、不谈,否则所见所闻,尽是活动、活动、活动,今日这位长老如何,明天那位法师怎样……整天的信息充斥,一个世界正热腾腾地翻闹着,就像坐在晚宴角落旁的落单者一般,蓦地将发现:自己竟是这么地孤单和跟不上时代 ?当下那份寂寞,你是耐得不耐得?
耐得!不但要耐得,还得老神气定、一心无怨地耐得:管他改朝又换代,乃至日月都易了方位,我自有我的笃定。修!修!修!
不是吗?既能安贫,山间野菜,自然根香;若能耐寂,红尘人事,岂非幻影?如此──
一颗心,乃可轻轻地,
轻轻地落在道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