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晋慧远大师之大乘义章卷九分回向为三种:
一、菩提回向:回己所修之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之一切种功德。
二、众生回向:念众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愿以与他。
三、实际回向,以己之善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
道绰禅师于安乐集卷下,解释回向有如下六种:
一、以所修诸业回向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待得六通后,再返世间救度众生。
二、回因向果。
三、回下向上。
四、回迟向速。
五、回施众生悲念向善。
六、回入去却分别之心。
综贯经论,回向可分十种:
一、回因向果。
二、回事向理。
三、回小向大。
四、回向佛道与回向众生。
五、回劣向胜。
六、回自向他。
七、回少向多。
八、回自因行向他因行。
九、回世向出世。
十、回此向证。
附:回向──功德的施与
菩萨连自己的功德,都愿施与给别人。把自己所积的功德,为了别人的幸福,转向给别人,叫做“回向”,这也可说是博爱精神之大乘佛教式的发展。功绩或善根,本来是作为善行之果报而自动蓄积的,故其果报,本来是一定会带给善行者本人的。除了当事人本身做不善而其功绩抵消之外,其行为的效力是不会消失的。现在,对于如此的功绩,菩萨也说:“为了别人,要把这个功绩转给别人。”“为了一切有情,愿我不会发生没有用处之善根!”
如此,菩萨所积的善根,乃变成慈悲的力量。以慈悲的实践为其一切行的整个内容之菩萨,他一面实践布施等善行,为别人而积聚功绩,同时为防止自己的功绩被抵消而尽量回避恶行。因为如果做坏事而堕落地狱,则为别人的幸福而欲做的奉献,以及菩萨道的实践,都会变成不可能。因此,为了完成奉献于别人之目的,恶行是必须回避的,持戒是必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