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心不乱。
(一)先按识心——方便菩提心解。
1、先说大势至念佛。
大者,方便菩提心,说为心大、力大、忍大、耐大。
势者,上执下力,坚执于当下之力。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心不乱,至于佛土。
此心乃为识心。
「自私」到了极至,
坚固到了极至,
收缩到了极至,
物极必反,虚空爆炸。
此辈根基之深厚,意志之坚韧,因缘之殊胜,无与伦比!所谓恒沙莫一,亿劫希成。
是故文殊判为「非是长修学」。
纵其成就,亦是自了汉。其后力力度,一个虚空而已。何况前力力度,十分渺小,是故文殊判为「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不适合初学修持。
2、再说某师念佛。
「一天当中没有一事为我,没有一念妄想,念佛也能往生。」
此说自相矛盾。
没有一事为我?那么,是谁要成佛?
没有一个妄念?楞严正法,起念即乖。
纵其念至功夫成片,纵其往生,也是万分二三。
盖其识心,人力执持,怎么大势,毕竟小势。
(二)今按真如——真实菩提心解
1、若按观世音菩萨「闻思修」入念佛三昧。
则横解六根,纵脱六结,克期取证!
2、若按文殊菩萨「顶礼如来藏」入世布道,广度大众,则「弹指超无学」、「顶戴如来使」。
3、若按大安法师「四无碍法界理念」念佛,则「一念顿超,片言即证」(《净土宗教程》)
何也?
此三皆为真如大势,十方三世天地万法,真,妄,空,有情与无情,归于一心。乱而不乱,不乱而乱,是真一心不乱也!
是为「闻说阿弥陀佛」主体身份、功德证量真注解也!
(下期预告:临命终时)
2019.10.10
(6月25日)主题分享
关于佛教最多的误解,可能就在于这个“佛”字了。
把佛教当做宗教去顶礼膜拜的,可能在这样的人心里,佛是一个至圣灵明超人的形象。好比所谓的高纬度的“外星人”,超然物外,高高在上,俯视者芸芸众生,又有“超能力”可以帮助别人。。。
这种迷信型的信仰,是简单直白式妄想心的体现。好比作为一个人类生命,理所当然的认为,佛就是类似“超人”的形象。同理,在一条狗的信仰里,所谓的佛,可能是一条“超狗”的形象吧。
藏教大乘学人,以众多净土念佛者,为典型代表。似乎我们娑婆世界的西方,有个佛土,佛土教主阿弥陀佛,发愿接引念佛之人。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驾着祥云来了,“乖,上来吧”,大家一起去佛土极乐世界,再也不受世间苦。。。。
修这种迷尘着相的法门,越念情执越重,越念束缚越深,越念我执越强悍。而且,放逸者不得受用,精进者又特别容易,走火入魔。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忙忙操劳一辈子,竹篮打水一场空。。。
到了通教大乘,刚好相反。什么佛?自性是佛。唯求见性,见性成佛。什么是心?真如本心,本不动摇,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自清净。。。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怎么办?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法身功德)。
所以,通教大乘,执着一个空性真如,为所谓的佛。万相皆虚妄,唯求见此“无相真佛”。。。。
难怪在楞严卷五,老佛爷不得不感叹“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万相虚妄吗?当体即真。自性真实吗?当体虚妄。所以,立个妄,立个真,原来那个显真显妄,即真即妄的,才是真正的真,不得不给个名字“真真”也。。。。[合十]
——连云港当胜
心得体会
唸佛,事一心三昧,发的是方便菩提心。
即用识心念佛是生灭不停的,与不生不灭的本性相违,所以「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非大势至菩萨这样的大忍耐力而不可,宿世根基之深厚,意志之坚韧,因缘之殊胜,在十二尊佛座下修念佛法门,无与伦比!所谓恒沙莫一,亿劫稀成。
念佛法门,持一心三藏,即理一心三昧。真如启妙用,发的是真实菩提心。即是圆湛不生灭性,亦即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实成佛之真因。所以「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成就的是究竟极果如来。
“圆通法门虽多,若克定真实,便于初心,惟修如是闻(返闻闻自性)性而已。”——圆瑛大师《楞严经讲义》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
此是十方三世微尘数诸佛成就菩提涅槃的唯一标准。“”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此即弹指超无学,三根普利,无机不收。
——济南左开
闻说阿弥陀佛(五)感悟分享
《阿弥陀经》讲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表:定力深度的。一个有极强定力的人,一定具足丰富的实践与高度的认知,他们知道人生的目标即在于找到自己的使命与生命的意义,当我们了解到自己是谁,认识到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就不会被旁人的人云亦云所打扰,而是安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更多的会把时间投入在自我提升与精进方面。其中自然少不了有坚强的意志力、丰富的想象力、不打折扣的执行力、高度的专注力、缜密的逻辑思维力。
所谓的【一心不乱】,对于圆教行人而言,就叫楞严大定、法华三味。它禅在一心三藏,定在当下一念。楞严大定是自性本定、是动中定,故定而不定,不定而定,没有办法不定。
我们再来观【一心不乱】这四个字:
【一心】: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十方三世天地万法,真,妄,空,有,情与无情,归于一心。
【一心不乱】按照《楞严经》的法理法义来解释的话,就是乱而不乱,不乱而乱,才是真一心不乱也!结合前文所讲的【闻说阿弥陀佛】,【一心不乱】是为「闻说阿弥陀佛」主体身份、功德证量真注解也!
《楞严经.卷六》讲到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若按观世音菩萨「闻思修」入念佛三昧,则横解六根,纵脱六结,克期取证!
若按文殊菩萨「顶礼如来藏」入世布道,广度大众,则「弹指超无学」、「顶戴如来使」。
若按大安法师「四无碍法界理念」念佛,则「一念顿超,片言即证」(《净土宗教程》)以上【三若】皆为真如大势。
然而很多念佛的人,却不了解楞严经,更不懂得楞严大定,更有甚者,在《楞严经.卷五》二十五位圣人各述圆通法门中,关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前面加了【楞严经】三个字,发行书藉。这样更给一些念佛人,特别是给初学者造成了误会,以为楞严经就是主要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却不知文殊判势至念佛章为“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大智大慧的文殊菩萨受释迦佛陀之托,为我们末法时代众生,独选了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指导我们从【闻思修】入手,而闻思修与《楞严经.卷一》讲到的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是初修行人的前方便是完全一致的。
再观净土法门,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净土五经为:1.《佛说无量寿经》、2.《佛说观无量寿经》、3《佛说阿弥陀经》、4.《大势至菩萨圆通章》、5.《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一论为:《往生净土论》。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作为净土法门其中一经是无可厚非的,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前加楞严经三个字,与楞严经是背道而驰的。楞严经的指导思想是选择观音闻思修,而非势至念佛章。这一点大家要搞明白。
我们再观大势至念佛。
【大】者,方便菩提心,说为心大、力大、忍大、耐大。
【势】者,上执下力,坚执于当下之力。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心不乱,至于佛土。此心乃为识心。「自私」到了极至,坚固到了极至,收缩到了极至,物极必反,虚空爆炸。盖其识心,人力执持,怎么大势,毕竟小势。然此辈根基之深厚,意志之坚韧,因缘之殊胜,无与伦比!所谓恒沙莫一,亿劫希成。
是故文殊判为「非是长修学」。纵其成就,亦是自了汉。其后力力度,一个虚空而已。何况前力力度,十分渺小,是故文殊判为「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不适合初学修持。
由比可知,我们此生要想成就,选择什么样的法门修行,非常重要。法门选择好了,此生一定能成就,而且是当下成就。法门选择不好,事与愿违,无非是修可怜的人天福报而己。故择法很重要,选择老师更重要。权实之教与权宜之计是天壤之别。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法身慧命负责仼,让自己的法身慧命置于一个安全地带,吃了秤砣铁了心,再也不用担心自己六道轮回啦!这样才能真正对得起自己,不枉佛菩良苦用心!不枉恩师煞费苦心!阿弥陀佛!
——释当忍法师
若按文殊菩萨「顶礼如来藏」入世布道,广度大众,则「弹指超无学」、「顶戴如来使」
七菩提分第一是择法菩提,修学大道更要有择法眼,明紧要事半功倍,选择无漏业与有漏业如来说为日劫相倍,斯事体大不可不察。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这是大智文殊三世佛母所指的明确方向,如来藏一心三藏是无漏法门。人有六根此生常随,眼耳鼻舌身意,如来说眼鼻身分别各八百功德不圆满,耳舌意各一千二百功德为圆满,择根圆满,由耳听闻由意生信由舌宣扬,对于初学者听经闻法是正途。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法华经楞严经是初学者明心见性的基础课,藕益大师说过末法时期众生福报特别大,不进讲经堂亦能听经闻法,如果过去几十年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现在智能手机普及应用这件事显的就很平常。藕益大师在这里用了一个词福报特别大,通过手机或其它听闻明师上印下广法师讲的法华经和楞严经就很方便,这是世间莫大的福报。文殊师利菩萨在楞严会面对二十五圣择法圆通,独选闻思修入三摩地,闻就耳根听经闻法,思由意根生信深入自心,修为悟后进修,广宣法华楞严一心三藏诸法实相自利利他,此是易行道,世出世间大道,谓三世诸佛所称赞,若能如是,汝真佛子,如来使者。
——运城中开
分享闻说阿弥陀佛(五)
修行人不懂得天地万法为自心变现,就是最大的乱。口里念佛,声声好似不乱,心里不知道宇宙实相仍然对待的把山河大地当成外尘境界,把你当成你、我当成我,以妄想分别心去念佛号,嘴上念的再不乱,他的心是一个乱七八糟。观世音妙耳门是通过耳听法音闻法义,明白宇宙万法的真实面貌,一旦明白道理,当下明心见性,在此基础上,念佛也好、不念佛走路吃饭睡觉也好,统统念佛,因为他已经知道天地万法都是阿弥陀佛,这是一心不乱。明理之人的一心不乱,是可以现乱,也可以现不乱。为什么要现乱?因为要度世人,需现一个有形有相的肉团,现各种身份形象,乃至逛街、买菜、唠嗑儿,表面形象上好似很乱,但这是因为他度众生的需要,实际上他明心见性内心是清净的,圆教的清净心,不是那种无为,啥也不干了,而是随缘用分别智慧去度化无量的众生,这叫和光同尘。乱而不乱,可以现流氓相、地痞相、在家相、出家相,各种各样的形象,但心是清净的,也叫随缘不变。不乱而乱,虽然心是清净,但是还要恒顺世间人去现一个所谓的乱相,不现这种相,没办法度众生,这叫不变随缘。所以圆人的智慧,太妙了。
藏教着相,
分别妄想,
难以见性,
由不见性,
心大乱也。
大德说为,
喊破喉咙,
是也枉然!
通教禅宗,
落入空性,
好似不乱,
实乃大乱。
楞严说为,
有为空也。
别教性相,
执着为二,
乱与不乱,
不能圆融!
圆人境界,
乱即不乱,
不乱即乱,
不二法门,
究竟无漏。
——大连当莲(左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