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 园 春
长 沙
一九二五年春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注释】
①沁园春: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之情怀。百一十四
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
2长沙:湖南省的省会。古为郡府名。秦置郡因有万里沙祠”,故曰
长沙。汉为长沙国。后汉复为长沙郡,晋因之。明洪武五年改置长沙府,清
因之。公元1913年废府,1933年设市。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
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求学。
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
等同志创立新民学会。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
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
《湘江评论》。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院系军阀张敬尧的斗
争。1920年9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
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
长沙,赴上海、广州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回湖南领导农民运动。同年秋,
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岳麓山,追
怀在长沙度过的长达13年的生活经历,因有此作。
独立寒秋:意谓独自一人佇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
独立,在诗中往往一种若有所思的意象。杜甫《乐游园歌》:“独立苍茫自咏
诗。”黄遵宪《夜起》:“斗室苍茫吾独立”。晏几道(临江仙》:“去年春恨却
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湘江:又名湘水。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
海洋山西麓,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长沙北去,于湘阴芦林潭入洞
庭湖。湘江江合潇水,称潇湘:汇合蒸水,称蒸湘;汇合沅水、称浣湘,总称三湘。
⑤此句补出“独立“的具体处所。橘子洲:在长沙市西湘江中,原名水
陆洲,又名长岛。为一列狭长沙洲,由牛头洲、水陆洲等部分组成。《水经
注》云:“湘水又北经南津城西,西对橘洲……水西有橘子洲戌,故郭尚存”。
《太平寰宇记》载,时有大水,诸洲皆没,惟橘洲独浮,上多美橘,故以为名。
6、清周之琦《好事近·舆中杂书所见》词四首其二:“看万山红叶”。看:此系
词中领字。据词义,应直贯至“万类”句为止。
万山:群山。主要指湘江南岸岳麓山诸峰。万,言其多,非确数。红遍:
岳麓山上多枫树,经霜后满山红叶,故云。
⑦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舸,大船。杨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
船大者谓之舸”。争流: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载顾恺之赞会稽山川之美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原
指群波竞逐而涌流,此处借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8鹰击长空: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鹰击:《太平御览,天
部》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汉书,五行志》:“故立秋而
鹰隼击”。皆谓搏杀凡鸟。此词非专取此义,兼有雄鹰遨游长天之意。
⑨怅:原指惆怅、怅惘。这里指作者“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思考社
会人生的无限感慨之意。寥廓:广远空阔,此指宇宙广阔无边。司马相如
《大人赋》:“上寥廓而五天。”
⑩苍茫:旷远无边貌。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主:
主宰。沉浮:泛指世上一切事物的消长兴衰。以上三句意谓:面对广阔无垠
的天地,感慨顿生,不禁要思考人生、社会、国家和社会的命运、人民的自
由究竟由谁掌握?
11.携来百侣曾游:回忆自己曾领着许多朋友到此地聚会、游泳。携来:
挽手领来,侣:同伴。百侣,言友朋之多,约数。据《湖南一师校志》记载,
1917年毛东主持该校学友会时,参加“游泳部”的同学达八十多人。又
不据罗学瓒1917年9月18日日记记载:“今日开始在水陆洲头游泳,同学
往者,数十人”。另,毛泽东同志于1917年冬发起组织,次年4月4日成
立的新民学会,会员亦有七八十人之众。
读
②2峥嵘岁月: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杜甫《敬赠郑谏议):
“旅食岁峥嵘”。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
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
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新义。
13.恰:正值。此亦为领字。领起下四句。同学少年:语出杜甫《秋兴》八首之三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杜诗含有讥刺之意,前人谓“公之目
当时卿相如此”。此处作者借用字面,用以赞相知学友。
14.挥斥方遒:《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挥斥:奔放。方:正。遒:强劲。
15.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语见《后汉书,李固传论》:“其顾视胡广赵戒,犹
粪土也。”此处名词动用,视…如粪土。万户侯:食邑万户之侯。《战国策
齐四》“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此借比大军阀、大
官僚。元代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父》有“傲杀人间万户侯”句。
【赏读】
这是一首旧地重游的感怀之作,通过写景与忆旧,反映了毛泽
东早期的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动。这一年是1925年,毛泽东正值32
岁,刚过而立之年,就在这一年深秋,他在湘江之畔写下了这首洋
溢着青春、理想和大无畏精神的诗篇。
关于此诗,毛泽东曾回忆道:“我逐渐地团结了一批学生在我
周围,形成了一个核心,后来成为对中国的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
响的一个学会(即:新民学会)。这是一小批态度严肃的人,他们不屑
于议论身边琐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一定要有一个目的......
(转引自埃德加·斯诺所著《西行漫记》一书中第123页—-124
页。)
从以上诗人的回忆中,我们更能理解《沁园春·长沙》一诗中的
二句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在年轻时代就同一群志同
道合的朋友关心祖国的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立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宏大志愿,将自己的一生献给救
民这一伟大的历史责任。
再看全诗:上片着重描绘当时深秋的绚烂景色,写景为主,情
入景中。起首三句交代游览季节,点明地域。“独立”一词描绘出作
者自我独立的形象。“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两句,仿佛把读者带到
了江中的橘子洲头,欣赏深秋时长沙一带的美丽景色。词中描绘出一
幅编丽多彩的江南深秋图,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
反映出其心胸的开阔。
接下来十句,全由“看”字领起。先写山,远眺入笔。“万山红遍”
概写群山颜色,“层林尽染“则具体写红色呈现于山林的情形。再写
江,以“碧透“写江水的澄清见底,以“争流”写船只的竞发,用以展
现江上的生机弥漫。“鹰击长空”为仰望所见,“鱼翔浅底”为俯视所
见。“击”、“翔”两个动词,充分表现了鹰与鱼的活力。通过一系列实
景静动结合的描写,最后自然得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结论。
这一结论写足了自然界万物万类的自由竞争状态。作者写景
的目的是为了写人,人才是“万类霜天”的主角;“竞”字,不仅点染
出万物的勃勃生机,更揭示了万物变化的动力,是作者对自然与社
会发展规律的形象概括。
作者用一“怅"字一转,由景入情,抒发了自己胸中深沉的心
事。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应由“谁主沉浮”?“沉浮”,就是人世
间升沉起伏,也就是国家的兴衰荣辱。“谁主”一问,说明作者对国
家与人民的深深忧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者阔大的胸怀,高
远的志向,充分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这一片先写景,然后自然转
入抒情,两者融合无间堪称为借景抒情的范例。
下片侧重追忆往昔与少年同学来这里游览的情景,抒写昂扬
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携来百侣曾游”点明过去作者常和志同道
合的学子来橘子洲游览,为下文作铺垫。“忆往昔",明确说明以下
是回忆。往昔作者常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多少“峥嵘岁月”。那时正
是同学年少,“风华正茂”之时,挥斥方遒”正是这群“书生意气”的
体现,“指点江山”也显革命豪情。这几句词采用层层推演的手法
写出了“风华正茂”的同学们的心意气度。他们针对当时掌权的上
层人物,写出了反对弊政,提倡革新的激浊扬清的文章。在风华正
茂的同学们看来,这些掌权的上层人物毫不顾及国家和民族的前
途,为人们所不齿。他们虽身居高位,如同封建社会的万户候一样,
实则土不如,这个比喻也是“激场文字”的具体化。
最后三句仍承“忆往昔”写出,照应上片的“湘江等句意,也照
应下片的曾游”。这三句是写实,作者与同学们常来湘江学习游
泳,锻炼身体,又是借游泳来寓写少年同学的远大志向,是对前面
的革命实践和革命情怀作进一步的阐释。
“到中流击水,浪遇飞舟”的夸张描写,也是一种令人兴奋神往
景观,因情而出景。同时这两句词也隐指作者和“百侣”在“五四”
运动中所作的激流勇进、敢于革命的精神。他们同心同德,全力以赴
,在时代的大潮中,推波击浪,无坚不摧。同时也隐喻作者在历史
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希望昔日的“百侣”同自己一道“到中流击水”,
以掀起中国革命的新浪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