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当宽清凉 于 2018-11-1 11:42 编辑
七绝
呈父亲
一九一零年秋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注释】
①七绝:即七言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指截律诗的一半而成。七绝每句七字,每首四句,共二十八字,要用律句,多押平韵,所谓“律句”指合乎平仄规则的诗句。
②这首诗见于《湖南师院学报》1984年第一期一篇论文中;又见于1984年9月29日《周末》载向真《毛泽东改诗赠父亲》一文。后录入高菊村等著《青年毛泽东》裴健编著《湘魂—一毛泽东的家世》等书。著录者认为,这首诗是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前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
话动家西乡隆盛(1827-1877)青年时代的诗略加修改而成。将原诗“男儿改为孩儿,“死不还”改为不还”。表达了毛泽东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也
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厚感情。据毛泽东同志的表兄文鉴泉、表弟文东山证明,赠诗”确有其事。
1992年6月27日《周未》载《毛泽东离乡别父诗溯源》一文,称原诗
作者其实是江户时代未期的名僧月性,诗题为《题壁》。“并介绍说“月性和尚号清狂,在周妨妙元寺出家,曾因优国而周游四方,广交名士。他擅
诗,有《清狂吟稿》。《题壁》是其27岁离开故乡时所作抒发了自己发愤图强的壮志和四海为家的胸怀。此诗对目本后世影响很大。传至中国后,影响也较广。“该文引述了《题壁》诗全文,录此以备考: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③乡关:故乡。《晋书·元帝纪》引徐陵《劝进表》:“瞻望乡关,诚均休戚。”
④桑梓:家乡、故乡。《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诗中说,见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因用作故乡的代称
⑤人生无处不青山:苏轼《御史狱中遗子由》:“是处青山可理骨。“陆游《醉中出西门偶书》:“青山是处可埋骨。”全诗后二句抒发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壮志豪情。
【赏读】
毛主席写这首诗时正值17岁(1910年秋),据《毛泽东传》载,当时“毛泽东准备离开闭塞的韶山去长沙求学,去广阔的天地锻炼,而且立下誓言,不成功绝不还乡。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薄里……”。
该诗首联直言离开家乡求学,务必“成名”,否则,立誓“不还,表示自己决心之大。
次联紧承“誓不还",推开一论,谓人生一世,无须固守家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之一生贵在奋斗,应“先天下之忧而忧",不必考虑一定要老死故里。言外之意,山外有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踏遍青山人未老",人生的理想之树永远长青。
从这首小诗中,我们已经看到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胸怀远大抱负及无限的革命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