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五蕴叫「五阴」。「蕴」字的结构,上面草字头,下面是个绞丝,都是些纠缠人的东西;中间是个日,表智慧;下面是个皿字,表工具。重重复复,把智慧包在中间,所以「蕴」呢,带有阴暗之义,非智慧而不可见。 所表之义为:任何一法都包容无量法。注意,这个茶杯是一块铁,它里面有金银铜铁钙镁铝锌,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它少不少一法啊?一法就是无量法,所以带有「蕴」之义,是不是?也就是受想行识每一蕴,是不是都包含无量法啊?所以「蕴」还带有集合之义。本是无量的法,凡夫只执着于一时、一处、一世、一法,所以叫蕴。那么,十法界有无量蕴;无量就是无量。可是无量的蕴,无量的法怎么讲啊?万佛出世也讲不清啊;即使你能讲得清,我们这些人有没有福报去听啊?所以佛把无量法无量蕴,归纳为「五蕴」。 色蕴,是表无情法,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 后面的「受、想、行、识」这四蕴是表「心蕴」,其实就是一个念。佛为了面对客观,启发众生,硬是把一个念、把无量的法分为色、心这两法、这两蕴,所以「五蕴皆空」也叫作「二蕴皆空」,对不对?那么在色蕴里,又包含地水火风这四蕴。如果我不叫五蕴皆空,我叫「八蕴皆空」,对不对?能认识这一点,这五蕴皆空已经明白了一半。 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是六根对外界的第一念感受。比如说,看到灯光,眼睛是不是就有感觉啊?第一念叫受。当你开始思维:「啊,灯光怎么是白的?电灯泡不是圆的呀?」当有了二念、三念、四念这种分别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已经变成「想蕴」,这是按照身心对外界感受的次第而言。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那当眼睛离开了灯光,不看也不想的时候,这个灯很亮,这个意识心还在不在了?不在了。比如,现在听到声音了,声音来了,是不是就把这个光忘记了?虽然忘记了,「这个灯很亮」,这个念在不在啊?一定在,就是在第八识。其实,时过境迁,离尘无体,这是方便法。如果离尘无体的话,那你在这儿听我讲经就白听了,反正你出了讲经堂就没有了。如果离尘无体的话,我们修行干什么?行善或者作恶,都不受报应。 那么讲到究竟法,我们的意识心时过境迁,看起来好像没有了,其实还在,在第八识里,就是我们的种子仓库,叫做「识蕴」。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我们无量劫以来动的一切念,讲的一切话,做的一切事,一样不少,都在阿赖耶识这个仓库里。如果这些东西有形有相,尽虚空遍法界不能容纳;幸亏它无形无相。那么什么是「行蕴」呢?就是第七识,通过它的搬运功德,把我们的受想这六种意识心,而储存到第八识。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现在采取对治法,既要通过眼耳来听经闻法,又要通过第七识搬运到第八识仓库里去。当我们在中阴身期间,肉团身无明壳销毁,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妄识心随之灭尽,在我们阿赖耶识里的此刻听经的这个金刚种子,现量功德现前,当下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