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净公上人楞严经讲记一三三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这一段是世尊责备阿难以及在会这些未悟的大众们,我们读这句经文,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自己现在也是属于『迷中倍人』。前面将法界的缘起,可以说说得清清楚楚,经文着墨虽然不多,把宇宙人生的根源都给我们说出来。而众生误会以为大海中「一浮沤体」是自己,这就是把广大心性之中所显的色相只取这一滴,我们现前的身相以为是自己,而把大海全体给忘了,这就是前面所讲「目为全潮,穷尽瀛渤」之意,这实在讲是迷惑颠倒得很深。如果再要误会自己这个身心就是真如本性的全体,这就是迷上加迷,何况还不止加一倍的迷,仍然在境界里面分自分他、分人分我,所以是愈迷愈深。这样要从迷妄里面超越出来,诸位想想,谈何容易?经中显示的明明开导我们,真心本性原本是包虚空大地,这是真正的自己,而虚空大地实在是我们真心本性所现之物,并不是心外有法,所以大经常常开导我们,「法外无心,心外无法」,心与法是一不是二。错在哪里?错在我们自己误认,我们现在把昏扰扰相误以为是自己的心性,而将自己宝明妙性置之不问,这不是颠倒是什么?何况又有一个很大的误会,误以为心在自己身体里面,这是很大的错误,不晓得现前本妙心性原非在内,前面七番破处说得够详细的。果然通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才会觉悟到,我们所有虚妄想像的言论全是戏论,没有一句是实话,但是不悟不能断除。悟了以后,这些虚妄的戏论自然断除,内外情执立即销融,不会再存在。
今天这个经文一开端,世尊就是责备阿难,称他是「迷中倍人」,加倍的迷惑。我们把前面的经文想一想,就晓得世尊迷中倍人这句话的意思。从前面比喻说,阿难遗失了真心、遗失了本性,这个遗失是讲迷失,并不是真正遗失,迷了真心本性,真心本性所起无边大用他自己全然不知,所以这叫迷失。迷失之后,以为能够想象的这就是自己心,以为自己这个四大之身就是自身相,这就叫迷惑,这是一层的迷惑;再执着能够思惟想象的心是在自己身体里面,不知道真心包虚空法界,所以这是加倍的迷惑。下面是从比喻上说,『如我垂手等无差别』。这个经已经讲得很久了,如来举臂、垂手,问阿难哪个是正、哪个是倒,举手、垂手实在没有倒正,而世间人以为下垂为倒,上举为正。诸位要记住,正也是这个手,倒也是这个手,并不是说,正这个手在,倒的时候手没有了。由此可知,如来号为正遍知就好比是举手,众生称之为性颠倒好比是垂臂,试问问手有没有失去?还是这个手。由此可知,佛与众生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要说差别就是迷悟差别,悟了就叫做佛,迷了就叫做众生。悟了的时候不增,没有什么增加的;迷了的时候也不减,不增不减。众生实在讲无量劫以来生死轮回,受种种的苦报,在诸佛菩萨看来实在叫冤枉,本来没有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就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所制造出来的,这个错误观念就叫做迷惑。
经文到这个地方把第四大段介绍完了,下面一段是「显见无还」。这十大段都是讲真性,上一段告诉我们真性不失,是说虽在六道凡夫我们也没有失去。十法界依正庄严依它显现,它是个理体,我们能见能闻,我们能有觉知,全是心性的作用。学佛要紧的就是要求个真实,要离开虚妄,我们在一切法里面晓得哪一法是真、哪一法是妄,真的我们要守住,妄的我们要舍弃。所谓舍弃就是不必守它,真的要守,妄的随缘,不守住它,守住一个真的。这十大段是藉妄显真,也叫做带妄显真。眼根是妄,眼根是色尘,但是眼根中的见性是真,所以叫带妄显真,这是六根门头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十番显见的意思懂得了,闻性也可以用十番来显示,见闻觉尝嗅知,无不可用十番来显示。见性不灭,闻性也不灭;见性无还,闻性也不还,诸位要懂这个道理,这才有个悟处,有个入门的所在。果然入了门,你说修行怎么样修如法,怎么修是对的?只要你一悟,你就全对。如果不悟,怎么学也学不像,为什么?学别人的,学不像。悟了之后,完全与真性相应,那才叫头头是道。我们看底下这一段,这一段也相当长: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