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8-9-6 17:06:10
|
只看该作者
戒律是我们言语造作的标准。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与「经律论」都相应,这个知见叫正知正见。如果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跟经典相违背了,这个知见就是不正。这样说起来,我们是不是要把《大藏经》统统读尽?不是的。佛当年在世教导弟子,老实话,一次的开示,终生奉行!我们中国古人也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教给你,一天就行了,你一辈子都要遵守;不遵守,就是不敬师、不孝亲。尽形寿去奉行,这是我们在一些经论上看到的。
佛当年在世,没有办学校,也没有开班上课。经典之由来,十之八九都是有人启请。启请就是我今天有困难,有个难题向释迦牟尼佛说,请他老人家指教,佛就给他讲解,把他的问题解决,后来记下来,就是一部经。这在佛经的术语叫「当机者」,是他来请教的,这对他说的。他一生依照佛的教训去做,他就得到殊胜的结果。
没有人启请,佛主动自己说的经不多,很少。本经《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这个很特别。《无量寿经》,前半部是阿难尊者启请的,后半部是弥勒菩萨(阿逸多菩萨)启请的,他们两个人是《无量寿经》的当机者,都是有对象的。这一部经是佛无问自说,这样的情形很少很少。无问自说,佛是观察机缘成熟,虽然没有人问,他老人家主动就说出来了。
由此可知,每一部经都具足了「经、律、论」三藏。任何一部经展开来就是大的三藏,把三藏缩小就在一部经里面。你明白这个意思,我常常在讲席里说,《无量寿经》详细的说明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详细的批注就是《大藏经》,你就明了了,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此,我们选择一部经论,一生依照这一部经论,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行持就对了。这才叫「皈依法」!
早课把经论念一遍,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不要忘了佛的教训,要依教奉行;晚课是反省检讨我今天处事待人接物,我的想法、看法、作法跟老师的教训有没有违背?有违背,要责心忏悔、改过自新,这叫修行。否则的话,早晚两堂功课有什么用?早晚两堂功课不缺,把经念一遍,念给佛菩萨听,「我是佛菩萨的乖宝宝,佛菩萨很喜欢我」,那是笑话!那就大错了。不但你自己想错了,实在是在造罪业。佛菩萨又不在此地,泥塑木雕的像,早晨念一遍骗它一次,晚上念一遍又骗它一次,连泥塑木雕的像都忍心欺骗,他怎么不骗人?所以他处世待人天天骗人,这不足以为怪!为什么?佛菩萨像他都骗,一天还骗两次。所以不懂得什么叫做「皈依法」,这怎么得了?
第三是「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思,两个意思,以清净为主,清净心就是和合。每一个人心都清净,他怎么不和?当然就和了,自然就和了。僧团里面基本的戒条是「六和敬」,「六和敬」的目的就是清净心,这叫「和合众」。心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我们今天看这个境界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我们的心不清净。心果然清净了,就像《楞严》上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清净心就转境了。不清净的心就为境所转。心不清净,会被外面境界影响;心清净,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不受境界影响,你就会影响境界,你能影响外境,这就叫转境。如果诸位参透这个道理,你就会恍然大悟。
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几乎现在全世界的人都意识到了,地球已经非常非常严重的被染污了。染污如何能消除?给诸位说,如果我们心地的染污要不能够恢复清净,外面环境不会清净的。为什么?境随心转。心清净就不会制造环境的染污,心不清净才会制造环境染污。所以今天全世界环保都是在搞枝枝叶叶,没有找到根本,根本在「心地」。如何保护心理的清净,保护精神的不染污,外面的环境自自然然会恢复。因为世间许许多多人不读经,所以不知道这个事理的真相。
我们虽然晓得,晓得的人太少了,人微言轻!看到这个世间人造业受报,没法子挽救。救不了别人,一定要救自己,这是正确的;自己得救了,将来众生的因缘成熟了,我们倒驾慈航来,再去帮助他。什么时候叫因缘成熟?他能够接受佛法,他能够听得进去,听了欢喜,能信受奉行,这叫因缘成熟了。他现在听不进去,不能接受、不能奉行,缘没熟!没熟的时候,要自度;缘熟的时候,要度他。这叫做「皈依僧」。「皈依僧」,不是皈依一个出家人,一定要搞清楚。
经典,部部经都含无量义,我们读莲池大师的《疏钞》才知道,这是解释《阿弥陀经》的。念念《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很短,三分钟就念完了。《阿弥陀经》里面讲的什么?看看莲池大师《疏钞》,真是不得了!每一天讲一个半钟点,一年也讲不完。我们从这个地方才知道,经里面确实含无量义!《阿弥陀经》含无量义,哪一部经不是含无量义?部部经都不例外,不要说一年讲不完,要细说,一百年也讲不完,这是真的。
所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佛弟子尊师重道的信条,就是「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具体的修行方法。三皈的意义要不真正了解,我们从哪里皈?我们依什么?也许同修要问,有很多老太太们,他们一生也不认识字,也没有听到经,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站着走,坐着走的,预知时至,那是怎么回事情?我告诉诸位,他虽然没听过经,虽然不认识字,也没念过经,三福十一句他全部做到了。你仔细去观察,仔细去检点,他没有一条缺乏的。人家一天到晚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心地清净,三皈依里面的「皈依僧」有了;他的思想见解就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他深信不疑,念念求生净土,希望阿弥陀佛来接引他,这个知见是「正知正见」;一句佛号不间断、不夹杂,就是「觉而不迷」。
古德告诉我们,能念之心是始觉,所念的佛号是本觉;念佛就是皈依觉、就是皈依正、皈依净。原来他一句佛号,三皈依统统具足了。不但具足三皈依,众戒与菩提心也具足了。整个大乘佛法统统归纳到最后,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所以「读诵大乘」他也具足了。他这样走,做一个样子,别人看了感动,劝化别人也具足了,自行化他。他以身教,「劝进行者」。你说,他哪一条不具足?条条具足。我们能比得上他吗?比不上!不能小看人。
世出世间,现在基本道德观念舍了之后,一般来讲,受教育愈高愈麻烦,自以为是,狂妄!轻视别人。今天报纸上登英国新首相只是高中程度,很值得人深深去反省。中国人常说:「英雄不怕出身低。」出身低的人往往谦虚、恭敬,念念当中「我不如人」,他才能成就。「别人不如我」,就完了,还会有成就吗?还会有进步吗?没有!所以诸位看看《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都是大菩萨,善财童子去参访,他把他自己所修学的法门教给善财童子。教完之后,告诉他:「无量无边甚深法门,我只知道这一点点,我不如那些善知识。」你去查查看,没有一个不是自己谦虚,尊敬别人,推崇别人,五十三个善知识找不到一个傲慢的。
连孔老夫子都说,假设一个人的才华如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圣人,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使骄且吝(骄是傲慢、吝啬,假如他有这两点),夫子就说:「其余则不足观矣!」都不必看了。为什么?统统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礼记》一开头,圣人就教「傲不可长」。儒家讲的是世间法,没有强调断烦恼,但是人家伏烦恼,烦恼不可增长!佛家要出三界,决定要断烦恼。从哪里断起?傲慢的习气先断掉。所以佛法的修学,首先就是折磨你,把骄慢的习气折伏尽,然后才有资格学道,才有清净心,对人才有恭敬心,才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这才能承受,这才成为一个法器,才能接受甚深之法。
甚深之法是如来平等性法,有一丝毫骄慢,佛不是不慈悲,不是不肯传授给你,传授给你没有用,装不进去!这里传给你,那里漏掉,所以叫有漏。漏是什么?就是你有烦恼,佛法一装进去,一会儿就漏掉了。因此,首先要断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了之后,这才是个法器。见思烦恼,思惑里面,贪、瞋恚、愚痴、傲慢、怀疑,「贪瞋痴慢疑」有一条就不能成就;不但一般佛法你不能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这是真的。
你念佛,还在世间贪财、贪名、贪利,你能去得了吗?「阿弥陀佛来接引我,我那里股票涨价了,不能去,要赚钱!」怎么能去的成功?还有「儿孙很多,我还没跟他们见面,还没交代清楚」,阿弥陀佛不可能等你。所以你有贪、有瞋恚(这个人过去对不起我,我还没有报复他),也去不了!「贪瞋痴慢疑」统统是往生的大障碍,你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统统不可以有。这个叫习气、烦恼、障碍,业障!
我们每一人都知道,「我业障很重」,是的,业障很重。业障重的人不能往生,希望这一句佛号把你所有的业障统统消掉。「贪瞋痴慢疑」的念头一起来了,马上转变成「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忘掉。必须「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要念得熟,念念当中佛号会起现行,「贪瞋痴慢」念念会减少,这个就功夫得力了,这就是好境界。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还是起「贪瞋痴慢」,那个没用处的,那就是古人讽刺的话:「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念佛只是口善,意不善!所以诸位一定要把「受持三皈」的意思搞清楚,要从这里下手。
「具足众戒」。「众」的范围很广、很多,不是指「三聚净戒」。「三聚净戒」,具足「三聚」就很好了,何必用「众戒」?戒律是生活规范,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对自己的,也就是儒家所讲的「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是菩萨戒,是处众的,跟大众在一块是「众善奉行」,就是儒家讲的「兼善天下」。个人独善其身,处众兼善天下。实在讲,儒家所讲的这个原则,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因此,这个精神表现在事相上非常广泛。佛教给我们的戒条,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章,都在「众戒」的范围之内,我们要遵守。
除了这些有条文的,还有没有条文的、不成文的,这一类的戒律是什么?社会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全部都在这一句里面。在中国,要守中国人的风俗,守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到外国,要遵守外国的法律,外国的风俗、道德、习惯,才能跟他和睦相处。看到这个「众戒」,你就呆板的认为就是「十戒、二百五十戒」这几条戒,那是完全都错了。这个样子学佛,释迦牟尼佛看了都流眼泪,脑筋怎么那么死!
从前李老师告诉我们,学佛的人是什么样的头脑?他说像圆圆的水晶球,八面玲珑!像木头,四方头脑不能学佛,转都转不动,那还行吗?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戒经里面的戒律,是三千年前在那样的生活环境里面制订的规范,现在能不能用?不能用!
你看我们世间法律,每过二、三十年要修订一次;现在因为这个社会变化太大,等不到二、三十年,三、五年法律条文就要修订一次。不修正就不适用,社会不断在进步,大幅度的在进步,所以从前订的现在都不适用了。立法院天天在修订,就是要适应社会,适应大众的需要。所以佛家的戒律传到中国来,祖师订「清规」。清规是什么?就是戒律的中国化,就是戒律的现代化;依照佛法戒律的精神,适应我们现在生活的需要,这样才订清规。
清规例子一开,每一个地方的清规,在大陆上,每一省、每一县、每一个寺庙的清规,你仔细去看看,总有几条不相同的。为什么?一定要适合于我们现前的环境。在我们这个地方可以行,在别的县未必能行的通。尤其中国幅员很大,民族很多,每一个民族风俗习性都不完全相同。即使是台湾,台湾还有高山族,高山族里面还分很多族,他们的风俗习惯都不尽相同。从这个地方,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具足众戒」的深义!然后才晓得佛教的的确确是超时间、超空间,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民族,都行得通的。为什么?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死板板一个方法,决定行不通。
所以现在我们中国的法师在外国弘法,我看到就很难过,为什么?当然现在都是教中国人,还没有教外国人。为什么没教外国人?外国人不来。外国人为什么不来?来听我们讲经,要作中国人,还要作中国古人,这怎么行?简直是开倒车!外国人怎么可以进来?我们依照古人的批注讲经,统统去作古人了,这个不可以!换句话说,他所讲的勉强算是契理,不契机。所以佛法不能普及、不受欢迎,道理在此地。
你真正是通达明了了,哪一个地方、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会排斥佛法?欢迎都来不及!为什么?对他的国家民族有一定的好处,有真实的利益,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谁不要?所以经典、古大德的注疏全是活的,活活泼泼!如果这些注疏要不是活的,是死的文字,决定不能传下来,而是我们这一代人把它讲死了。它不是死的,我们把它看成死的,把它讲成死的,这是错误的,错在这个地方。
「威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仪表、风度,这也要赶上时代。我们现在常常在电视台上看到,年年都有流行的服装表演,威仪就是属于这些。可见佛并没有教我们开倒车,佛不但教我们赶上时代,佛教我们领导时代,永远走在时代的前端,不会落伍。今天人家看到威仪,都想到唐朝时候的威仪,宋朝时候的威仪;换句话说,统统去作古人去了,装模作样那个样子,所以吓得没有人敢学佛了。这个错了,这是把佛学死了。如果统统是这样的话,佛教传到中国,我们应当完全用印度那个威仪才对,为什么到了中国的时候,穿上这种衣服?
这个衣服是汉朝的衣服,叫「海青」,这是中国衣服,不是佛教的。汉朝时候的读书人,就是士大夫阶级,都是知识分子,穿这种衣服,长袍大袖,他不做粗重的工作。所以现在有人提倡,我们出家人的衣服可以随俗,本来是随俗的。
日本的出家人,他的服装是西装皮鞋。他的三衣,我们现在的搭衣,现在变成纪念性质了。我们还有一个衣搭到,日本那个衣这么小一块,平常就放在西装口袋里,如果有什么佛事,从口袋拿出来,就像我们的念珠一样挂在脖子上,那就是他搭了衣。他的三衣都做成这么一小块,平常装在西装口袋里面。他有没有错误?没错,「不犯威仪」,他是现代人,他不是从前那个社会的人,所以「不犯威仪」的。
今天出家人为什么不换服装,还穿这个?实在是这个服装穿起来确实舒服!我们看到西方人穿的紧紧的裹在身上,多难过!宽袍大袖子的确是舒服,所以中国人是很会享受的。说老实话,中国人在「衣食住行」上都讲求享受,所以这个衣服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好!外国人穿了之后,他也想穿。他不会裁缝,他买不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