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9-3 18:24:37
|
只看该作者
普贤代表行。《华严经》上把普贤菩萨列在第一位,文殊列在第二位,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华严经》这个法门重行。但是行要依解,它重实行,不行不能成就,单单解不肯做是不能成功的。所以普贤是华严长子,表这个意思。
『我今回向诸善根』,自己所修学的一切善法统统回向,回向到哪里?《华严经》上,在前面「普皆回向」的时候说过,十愿后面三愿都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回向这三处。换句话说,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为的是什么?就是为菩提、为众生、为实际,就为这个,这就对了。『愿诸智行悉同彼』,普贤菩萨大智大行。
第二首偈是『愿身口意恒清净』,能回向三处就清净了,决定不能回向世间福报。我学佛为什么?求发财、求升官、求家里平安、求健康长寿,这个不清净,身语意都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有我、有我所,只要有这两样东西,无量无边的习气烦恼只有增长,不会减少,所以就不清净了。我们今天断恶修善不求这些,这个东西统统都不求。菩提、众生、实际,我们还很难体会,似乎听了还摸不到边际。说得踏实一点,我们专求西方极乐世界,只愿见阿弥陀佛,果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那三种回向自然就圆满。这个说法好懂,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求别的。『诸行剎土亦复然』,刚才说过了,心清净则身清净,身清净就境界清净,无一不清净。
近代,民国初年,诸位都晓得中国有位弘一法师。弘一大师写的「阿弥陀佛」,我们印得很多,大家到处都看得到。我们细心观察,弘一大师是专门念《行愿品》的,他的早晚课就是念这个,他就是依照这个法门修。修到什么境界我们不知道,但是清净有一点,从什么地方看出来?从他生活上看出来。诸位晓得弘一大师戒律精严,但是他表现在外面非常潇洒,并不像一般人那么拘谨,不是的。他非常潇洒、自在、安详,好像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在他心目当中都是无比的快乐,这就是清净相。
他的学生,不知道是丰子恺还是哪个人,跟他在一起旅行的时候。他旅行行李非常简单,他用的一条洗脸毛巾已经很旧了,丰子恺想给他换一条新的,他说不要,「你看还很好」。人家见到好像是抹桌布一样,他喜欢得不得了。请他吃饭,不管做什么口味,他都说好,都喜欢,没有分别心,心清净。这个太咸了,「咸有咸的味道」;那个没有盐,「淡有淡的味道」,样样东西他都满足,样样东西他都欢喜,这是「诸行剎土亦复然」。我们今天是念这个文,人家已经把这个句子变成生活了。他的起心动念、生活行持,对人、对事、对物,你要把它写出来,那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他做到了。这真正叫学佛,而不是佛学。我们今天是搞佛学,弘一大师是学佛,统统把它做到,变成自己的生活,变成自己的境界。『如是智慧号普贤』,能够这样做的他就是普贤菩萨。『愿我与彼皆同等』,我们要向他学习,要效法他。
再看下面四十四首,在七十一面最后一行。批注诸位有时间自己去看,我们这次法会大概下星期四就圆满,再有一次就圆满了。圆满的时候经本都送给大家,所以经本里头的批注自己可以去看。请看经文。
经【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们先看这一首。『遍』是普遍,『净』是清净,普遍是尽虚空法界,所以不是一个地区,是全面的。这一句是讲普贤菩萨的愿行,大愿大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文殊菩萨在华严会上讲的十波罗蜜,就是六度第六般若度又开为五度,称为十波罗蜜。这是信解,文殊、普贤二位大士的。『满彼事业尽无余』,文殊、普贤的事业是什么?佛门里头常说「如来家业」,特别是对出家人,出家人剃度、受戒的时候,师父都要嘱咐。既然发心出家、受戒,就要荷担如来家业,做佛的弟子,继承佛菩萨的事业。佛菩萨的事业就是度众生,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令一切众生圆成佛道,这就是如来家业。如果不能帮助一切众生圆满成佛,我们就没有尽到责任,就没有能够把如来的事业荷担起来。要真正继承这个事业,必须自己先成就,自己不能成就怎么能帮助别人?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的。
有些人我也曾经听说过,听了也很佩服,他要学地藏菩萨。他愿度一切众生成佛,他自己不要成佛,自己生生世世都发愿当法师,度众生成佛道。这个慈悲心很重,非常难得,真的诸佛菩萨听到都不能不佩服他。可是他有没有这个能力?他来生要堕地狱、堕三途怎么办?得不到人身、当不成法师怎么办?他没想到这一层。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自己未度先度众生是菩萨发心,这句话是佛说的。那是菩萨发心,我不是菩萨。我不是菩萨也发这个心,问题就严重了,后果就不堪设想。菩萨发心,什么菩萨?《金刚经》上有标准,「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所以起码四相都断了的,那个菩萨可以,自己没度先度众生,行。地藏菩萨当然可以,地藏菩萨是等觉菩萨,他不度自己先度众生,行。实际上那个标准最低的,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才可以,没有到这个程度你要发这个心,在六道里头自身不保,没有法子。度众生那是说的好听的,能度得了吗?
所以诸佛如来劝我们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再回来当菩萨,行,那就不退转了,换句话说,自己决定不堕三途,这个可以。这是讲不度自己,自己不成佛,因为成佛时间还很长,我把成佛的时间延后一点没有关系,先度众生,这叫菩萨发心。这要搞清楚,决定不能把意思错会了。佛在经上讲的话没错,你自己错会了意思,这不能怪佛,怪自己愚痴,怪自己粗心大意,把佛的意思解错了。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也常常提醒大家,很多人是错解如来真实义,解错了。所以,担负如来度众生的事业,一定是先到西方极乐世界。
『未来际劫恒无倦』,普贤菩萨的精神,无论是自己修学,无论是帮助别人,总是不疲不厌。你看十大愿,愿愿后头「无有疲厌」,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怎样才能达到无有疲厌?道理真正清楚了,事实真相明白了,在修学过程之中充满法喜,那精神就来了,就不会疲倦。我们世间人也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欢喜的事情,精神都很足了。你要在佛法修学里得法喜,你的精神就倍长,就不会疲倦。学佛学到很倦,疲倦不堪,没入状况;真正是学佛进入状况的时候,你的精神一定好。我们常讲一个人气色一定好,相貌一定圆满,身体一定健康,一定是天天欢喜快乐,这是学佛进入状况了。如果你还没有这个情形,你就要认真反省,你在佛法里还没有进入状况,还不懂得修学的方法。佛法真的是离苦得乐,得乐是马上就得到的,不是说要修多少年,来世才得到,不是的,立刻就得到。只要你懂得理论与方法,你确实会得到。
经【我所修行无有量。】
这一句是因。
经【获得无量诸功德。】
这是果,修因一定就得果报。这一句「因」要搞清楚,所以先要懂得『修行』这两个字的定义。什么叫做修行?「行」就是指的生活行为,生活行为无量,真的是『无有量』。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就是身、口、意,这就好讲了。身,我们一举一动,这是身的行为;口是言语,说话是口的行为;意是思想、念头,起心动念是意的行为。身口意的行为要是错误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这两个字要搞清楚,许多学佛的人对修行两个字搞不清楚,什么叫修行?每天拜佛叫修行,每天念经叫修行。那么不拜佛、不念经,就不修行了,这怎能成就?
修行在哪里修?起心动念之处。每天读经,早晚课诵,经是我们修正行为的标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佛在经上讲的一不一样?跟讲的一样,那就是正的,如果不一样,依照经典的标准把它修正过来,这就对了。所以戒律是修正身口的标准,经论是修正我们思想见解的标准。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跟经论相不相合?我们身体造作、言语跟戒律合不合?所以,经律论三藏是修正我们身口意三业的标准,是这个意思。
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在佛堂。佛堂时间很短,那是上课,上了课干什么?离开教室之外要用得上的。教室里面学的东西,离开教室都用不上,这个东西学它干什么?学了没用处。学了要用在日常生活上,像刚才讲的,弘一大师全都用在生活上,那叫真正修行人,他统统做到了。所以「修行无有量」,在起心动念之处。
早课是提醒自己,早晨把经典念一遍,就是听佛菩萨教诲,要记住,今天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依照这个标准。晚课是反省,想想我今天一天,起心动念、一切作为有没有违背佛的教训?如果违背,赶紧改过。改过就是忏悔,忏悔的意思是后不再作,明天我尽量不会犯过错,这个早晚课就有意义,就有功德。不是早晨把经念一遍给佛菩萨听,晚上再念一遍给他听,我们自己所作所为完全不相干,这样做早晚课是有很大罪过的。什么罪过?骗佛菩萨,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再骗他一次。佛菩萨又不在,泥塑木雕的你都忍心骗它,那你这个心就不必再说了,你自己就晓得你存的是什么心!你对待一切众生哪有不欺骗的道理!连泥塑木雕的都会骗它,你还不会骗人吗?所以懂得早晚课的意义,早晚课应该怎样修法,真修行的人获得的果报就殊胜了,『获得无量诸功德』。
经【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这两句是受用,这个受用就跟我刚才讲弘一大师的小故事一样。他的境界跟我们境界确实不一样,他能够『安住』,就是生活环境当中,无论是顺境、逆境,跟人相处,无论是善人、恶人,他都能安住。处事待人接物他明了通达,明了是不迷,这个很重要,一切事实真相他明白,明白就是觉。『达』是通达,通达是没有阻碍、没有困难、没有障碍。『神通力』就是自在,我们刚才讲应付人、应付事,都能应付得恰到好处,自己心清净,令他生欢喜,这是真实的受用。
经【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这首偈是愿同文殊、普贤的修学。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面告诉我们,一心就是智,一念就是行;换句话说,一心就是文殊,一念就是普贤。净宗法门所标榜的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你看文殊、普贤统统具足在里面。所以,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讲得不错。原来一心称念,《华严》二圣的法门统统圆满含摄在其中,真正不可思议。修华严法界观很不容易,用念佛这个方法修华严法界观是太容易了,方法简单、稳当、容易,而且成就实在讲比华严宗往往要超过。这是前面两句,是两位大菩萨。末后两句是自己发愿要跟他们修学,以这两位菩萨做为自己修行的标准,这才叫真正究竟圆满。这不是普通的标准,是最高、最圆满的标准。后面这首偈是结归净土,这是总结。
经【三世诸佛所称叹。】
这一句我们在《弥陀经》六方佛里面见到,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也见到。罗什大师翻六方,玄奘大师翻的《弥陀经》是十方,换句话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阿弥陀佛,都赞叹西方净土,这是『三世诸佛所称叹』的。「称叹」具体的作为就是与一切众生宣讲净土三经。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详细为众生说明,为大家介绍、推荐,劝导大众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一切诸佛之所称赞的。在一切经里面像这样的经文,查遍《大藏经》都没有,所以才晓得这个法门殊胜。
经【如是最胜诸大愿。】
在本经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在《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这是『最胜』的『大愿』。
经【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讲得很清楚,说明一切修净土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那就是修的『普贤殊胜行』。所以我们发心求生净土,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就是修的「普贤殊胜行」,这个要知道。
底下几首偈当中,特别是前面两首,古来许多祖师大德在注疏里面都引用这八句经文,这八句是普贤菩萨求生净土的愿,华严世界毘卢遮那佛的后补佛,这不是普通人。毘卢遮那佛的后补佛,等觉菩萨文殊、普贤还要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什么道理?我过去看了这个经文,想了很多年都想不通。我们业障深重,没有办法成就,这才不得已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文殊、普贤是一真法界里面,他不是十法界,毘卢遮那佛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的等觉菩萨,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想不出理由。这样地位的菩萨,只剩下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这一品无明破了他就成佛了,他成佛跟毘卢遮那没有两样。
可是修行,我们从佛在大乘经上所说的,能够领略到愈是往最后愈困难。就像我们世俗人比喻爬山,又说行路,「行百里而半九十」。我们走路走一百里,一百里一半是多少?不是五十里,是九十里。换句话说,最后十里那个辛苦就像前面走九十里一样,力气都没有了,走不动了,愈往后是愈难。在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就讲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第一个阿僧祇劫,菩萨能够证得三十个位子,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子第一个阿僧祇劫完成。第二个阿僧祇劫就比较辛苦,只能证到七个位子,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只能证三个位子,八地、九地、十地,愈往上去愈难。根据这个经验我们晓得,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成佛不是简单的事情。照这个比例来推算,恐怕也得要一个阿僧祇劫,他才能够圆成佛道。
如果这个推想没错,他们两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是当然的了,为什么?等觉菩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就成佛了,换句话说,他不要那么长的时间。在华藏世界还要修行一个阿僧祇劫,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要一天就圆满了,他当然要去。毘卢遮那佛也不阻止他,为什么?应当要去,节省时间,很快就成就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想了好久才想出这么一个理由来解释。我们看菩萨发愿文,普贤菩萨发的愿。
经【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
这一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说出菩萨求生净土。菩萨尚且求生,我们还能说不去吗?菩萨在此地现身说法,做出榜样给我们看。在这首偈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的,第一要有真实恳切求生的愿望,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二,我们要把障碍除掉。什么是障碍?妄想是障碍,杂念是障碍,所以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