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9-2 07:53:34
|
只看该作者
章嘉大师是这么告诉我。章嘉大师叫我学戒,做到一条你就真正受了一条,不在登坛形式,那没用处的。他叫我去学戒,一定要真正做到,做到一条,这一条你就真正得到一条戒了,你就感得护戒神保护你。形式上受了而不能够去受持,不能去做,那是犯两重罪:一个是你犯的恶作罪,另外一个犯的是破戒罪,所以造双重罪。一定要去做,认真努力去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所以在今日之下,读诵大乘就非常重要,《观经》三福里头所说,「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对我们现代的人来讲太重要了,决定不能够疏忽。因为你每天读,你才晓得自己应该怎么作法,你不读你怎么知道?深信因果,你的警觉心就高,才真正能做到不迷、不邪、不染,要知道迷邪染必定堕恶道。我们这个生命太短暂,几十年一弹指就过去,何必要造罪业?何必要招这么苦的果报?所以你真正相信,你就不会做这个事情了。眼前纵然生活苦一点,也能咬紧牙根忍过去,没事!这一点苦算什么?后来能得大自在、能得大乐,眼前贪图这一点小便宜,后头要受大苦。所以不了解因果的人,不相信因果的人,他敢做;相信因果的人他决定不会做。鬼王说出他们对於一切善心的人,做善事的人,他们是怎样一个心态,我们在这里明白了。心善行善,恶鬼都来拥护...(净公上人1998年5月新加坡净宗学会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三十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012-0030》)
...我在讲堂上所讲的,讲不清楚、讲不明白,你听了很难体会,必须到此地来亲身经历,你才体会得到,佛法的教训真实不虚。才能够增长你的信心,增长你的愿心,使你充分相信,依教奉行,你的前途是一片光明。遇到再大的艰难、再大的灾难,你能够很安稳的度过,你决定不会失去清净自在,这是我们学佛现前所得到的利益。现前能得这样殊胜的利益,往后的利益更是无量无边。现前佛家常讲「花报」,将来是「果报」,果报必定往生极乐世界,那是无比的殊胜。所以大供养要懂得,要赶紧修,不能迟缓,机会失掉之后再遇到不容易,真正有智慧、有福德的人,没有别的,他能够明了机会、能够抓住机会,成就他无量无边的智慧福德。
『转读尊经』,这就是读诵大乘,天天要读才不至於迷惑,才不至於为外面境界所动摇。读经就是听佛菩萨教诲,『念佛菩萨名号』,这就是持名念佛。修行里面最殊胜、最稳当、最快速、最有效果的一个方法,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你要懂得一心称念,你就得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心不清净就生烦恼,烦恼就造作恶业,心清净生智慧,智慧才能造一切善业。这是佛在经上给我们提示的几种方法,这几种方法里面的境界都非常广大,『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修这么大的福报,这是修福。前面经上讲过,帮他修福他的这些眷属们,所得的功德七分之六,亡者只得七分之一。确确实实能够帮助他离恶道,为什么?他临终神智惛昧、不醒人事,决定堕恶道。这时...(净公上人1998年5月新加坡净宗学会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三十一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012-0031》)
...佛陀的教化,因为一切诸佛如来的教学教化,都是依孝亲尊师为基础。佛陀不在世了,我们应当要做的工作是维护教学的基础,没有能力把这个教学往上提升,但是这个基础一定要保持,不能失掉。这个工作多么重要,这是在这一部经上显示的精神。
深信因果,断恶修善,孝亲尊师,这是《地藏经》上所说的。如果就净宗的教义,净宗修学的基础是世尊在《观经》上所讲的「净业三福」,没有修念佛法门之前,先要奠定这个基础,净宗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个基础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诸位想想,这四句话是不是《地藏菩萨本愿经》,没错。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后面这两条七句,与《地藏经》末后这五品,从这一品一直到经的结束,总共十三品经,完全相应。换句话说,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净业三福的详细说明,不仅是修净宗的基础,是佛法当中无论大乘、小乘,无论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佛不在世没有人弘教,我们能把这个基础维护就行了,维护这个基础,就能救拔一切罪苦六道众生。所以末法时期坚定奠定这个基础,劝人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成功了,这是真实不思议事。我们要弘扬其他的经论,自己没有开悟、没有见性怕讲错,很难得真实的受用。唯有坚持这个基础,老实念佛,决定不错,即使诸佛如来示现在今天,教化众生也必定如是。所以我们读这一段经文,就...(净公上人1998年5月新加坡净宗学会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三十二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012-0032》)
...的功德不坏,功德不失。你不能忍,你布施、持戒的功德全毁掉,毁掉之后你得什么?得福德。福德没有关系,你脾气再大,性情再不好,你有大福报,将来到哪里去?《华严经》上讲,将来到阿修罗道去享福,阿修罗道脾气很大,嫉妒、瞋恚心很重,他有福,所以阿修罗有那么大的福报,都是在佛门里面修的,就是敌不过外面境界的诱惑,常生烦恼。这些地方我们一定要学佛菩萨,在一切境缘当中修什么?修「如如不动」,修「不取於相」,你就成就了。《金刚经》上这两句话,是大乘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修行的总纲领、修行的秘诀。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可以和光同尘,成就自己的道业,也成就度化一切众生。度众生,经上说了几万遍都不止,佛教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一句说多少遍?单是一部《金刚经》那么薄薄的五千多字,这一句就说了十几遍,遍数说得愈多,这句话最重要!
「受持」,我们对佛的教诲要接受,要认真做到,那叫受持。「读诵」是天天温习经典,天天听佛教诲,把经读一遍就是佛教导我们一遍,天天要读,天天要接受佛的教诲,你要一天不读,就忘记了。说实在话天天读诵,我们还犯过失,那要不读诵还得了!为什么天天读诵还犯过失?这里面的原因,第一个经不起外面境界的诱惑,第二个自己烦恼习气太重,降伏不了,所以天天读诵大乘还造罪业。这怎么办?造罪业不怕,加功用行,如果不加功夫必定堕落。怎样加功?一定要有正信、正解、正行,佛教给我们努力去做到,这真修、真干!从哪里做起?我们在前面讲过,佛在《观经》教我们从三福做起,而这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三福详细的说明。三福总共十一句那就是《地藏经》的纲领,全经所说都没有离开这十一句,你要晓得这十一句怎样作法,要熟读《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一部经里面将业因果报说得很详细,特别是五逆十恶的业,我们决定不能去犯,犯了决定堕恶道,在恶道里面出离很难很难,这一定要晓得。
学佛没有别的,克服自己的困难而已,儒家教学也是讲这个功夫,「克己复礼」,克服自己的烦恼,克服自己的...(净公上人1998年5月新加坡净宗学会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三十三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012-0033》)
...字眼。善的标准是什么?《观无量寿经》净业三福就讲得很明白,世间善的标准一定要做到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样的人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佛法讲善有标准的。如果只说男子、女人,没有说善字,那我们普通人都有分,如果加一个善字,我们就要想想我们合不合这个标准。但是这个经是大乘经,不但是大乘经,我们从头到尾仔细去观察,可以说它是一乘了义的大经;换句话说,善的标准还要提升,再提升一层是二乘善,就是声闻、缘觉,我们中国人讲的罗汉、辟支佛。「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二乘善,我们这三句有没有做到?还要往上提升,这个经是大乘经,大乘善的标准还要加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这是自利。自利而后利他,这是大乘菩萨,利他,「劝进行者」这才是劝化一切众生,善男子、善女人是这个标准。换句话说,净业三福十一句统统做到,那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刚才说量大福大,人家发菩提心,菩提心就量大了,菩提心决定没有为我的心,没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迷惑,是轮回心、凡夫心。念念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是菩提心。
所以这样的人在佛法里面『种少善根』,少到什么程度?『毛发沙尘』,毛是我们身上的汗毛,比喻少;发是头发,一根头发。一粒沙、一粒微尘,这是形容你种的善根少,少到极处了。虽然这么少,你所受福、所得的利益不可为喻,没法子说得出来,佛都说不出来。所以大家要晓得,三宝是十法界里...(净公上人1998年5月新加坡净宗学会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三十八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012-0038》)
...商品,刚刚推出来是最好的,招牌打得响亮,过个二、三年变质了,仿冒的也多,决定比不上第一次推出的;佛法传了三千年怎么会不变质!在所难免。尤其在末法,正像《楞严经》上所说,我们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形式上是个佛教道场,实质上不见得。所以你要想在佛门当中种福,要看清楚这个「场」里头有没有「道」?有没有人在这里头真正修行?否则的话你种福就种错了处所,你错认了福田。你种下去将来得不到福,你不能怪佛讲错,佛没讲错,是你自己粗心大意,把仿冒的东西当作真货,这要怪你自己,你自己粗心大意不识货,你吃亏上当了。
可是要真正能够识货,也不是个简单事情,你要有智慧、要有见识,智慧跟见识从哪里来?「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那就是「为人演说」,为人演说有很大的好处,所谓教学相长,不通过教学,开智慧非常困难。如果你真正发心教学、热心教学,开启智慧的机缘就多,你要不从事教学的工作,这个机会就少。你在教学当中,你准备的时候,搜集参考资料的时候,往往帮助你觉悟,可是你不教学,就不会找这些东西。教学过程当中,你跟接受教学的人这一问一答,看看他们提出的问题,常常帮助自己觉悟,所以在师道里面常说「师资道合」;老师教学生,学生资助老师开智慧,资助老师的智慧,资助老师的德行,给老师造成机会,这才叫教学相长,两方面互相都有长进,要懂得这个道理。在此地注解里面引经据论,举了很多例子,这些例子里头的关键就是有「真诚...(净公上人1998年5月新加坡净宗学会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三十八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012-0038》)
...切有情众生,不食众生肉,培养慈悲心,这是无畏布施。心地慈悲,小动物看到你都很欢喜,不会伤害你,会跟你很亲近。第二要常常存心,全心全力帮助一些苦难的人,这都是属於无畏布施。他没得吃,我们供养他饮食,他离开恐怖、离开忧虑;他没有衣服穿,我们送他衣服穿,使他能够保暖,不怕挨冻,这也是无畏布施;凡是帮助众生得到身心安稳,都是属於无畏布施,果报是自己健康长寿。今天大陆同胞遭受这么大的苦难,我们应当全心全力去做,不怕舍,知道舍得愈多得福愈多。
注解里面在末后的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行道之人,不但持戒禅诵,亦当布施作福」,这是佛在经上说的。教导后世的弟子学生,你们在行道修行,不但是要持戒、参禅、读诵大乘,这是你日常的功课;「亦当布施作福」,你要懂得常行布施,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要做。接著我们看「《大爱道经》云,今世灭罪,后世得申」,申是伸张。「有财不施,世世受贫」,这是什么?吝啬。吝财就得贫穷的果报,吝法就得愚痴的果报,吝惜无畏布施就得病苦灾难的果报。这个世间人所有的一切受用怎么来的?你相不相信?信不信佛说的?果然要相信,我现在贫穷赶快要修布施,为什么?才能够脱离贫穷。贫穷,我没有东西施,你再想想有没有?我今天吃都吃不饱,吃不饱我愿意饿一餐,把我这一餐省下来布施给别人,你也行了布施,哪有不能施的?真正有布施供养的心,前面讲「一尘一毛、一沙一渧」,布施供养的事很少,心广大、心真实,果...(净公上人1998年5月新加坡净宗学会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三十九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012-0039》)
...家里头有这一部经典,也供养地藏菩萨的形像,这是得福的因缘。
【是人更能转读经典。供养菩萨。我常日夜。以本神力。卫护是人。乃至水火盗贼。大横小横。一切恶事。悉皆销灭。】
这是坚牢地神向释迦牟尼佛的报告,他发心护法。坚牢地神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地球上最大的一位地神,比阎罗王地位还要高,阎罗王好像是一国的国王,他是全世界的国王,阎罗王也要听他的,他是阎浮提的地神。好像我们今天讲是全世界的领袖,他的福报大,权力也大,威势超人。经文里面末后这一段是关键,『是人更能转读经典,供养菩萨』这八个字,这八个字重要,他没有说是「是人能读经典」,他说「转读经典」,这个「转」是什么意思?你每一天读诵经典,一天读一百遍也没有用处,坚牢地神会不会保佑你?不会。如果你转读经典那跟他的愿就相应,你们想一想这个「转」是什么意思?古德常讲「随文入观」,那就是转,读到经文教训心的念头就转,所以「转」是依教奉行,你天天读、天天想、天天照做。转,是把我们的念头转过来,把我们的行为转过来,依照经典的理论教训,所以转读经典就是供养里面的依教、如教修行供养,这叫转。以此功德供养菩萨,所以供养菩萨不在形式,每一天给他烧香、供水、供果不在乎这些,是要以修行认真,修行的虔诚心来供养,这一点重要。你有这分诚心,在形式上当然你会做到。没有诚意,形式上做到,那也没有用处,最重要是要你有诚意。关键在「转」字,转就是转凡成...(净公上人1998年5月新加坡净宗学会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四十一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012-0041》)
...菩萨利益众生的事相,这是我们在这经上读到,礼敬、称扬、赞叹、供养的功德无量无边,佛在此地称他的功德。『及以神通』,他的能力护持佛法、护持众生、护持大地万物,这个能力很大。『百千倍於常分地神』,这是一般地神所不及的。这段注解里面有几句话我们念一念,「称扬赞叹,乃普贤十愿中第二门」,普贤大愿有十门,第一个是「礼敬诸佛」,第二是「称赞如来」,所以他今天在此地称扬赞叹是普贤行。下面说「一念称扬,万德自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