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8-8-29 09:06: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一、空间、无情、器世界的形成。
《楞严经》第四卷云:[因明立所,所即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热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概言其义,一心(真真如)变现出真心(即真如、空如来藏、第九识)。这个真心无形无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虽离一切相,却本具自具一切万法之性具功德。此心(“因明”,即生相无明)一个“念”(立所,即业相无明)。有了一念,何愁二念,进而“念念思维”(生汝妄能,即转相无明)。至此三相无明成就根本无明,亦说为第七识(见分、见精、见性,又名末那识,此识带妄显真,故称半真半妄之心),此识与第九识(真心)和合而为第八识(故说真妄和合心,亦名阿赖耶识)。亦有说为无量第七识共组第八识或共存于第八识或共为一个第八识(故第八识说为藏识、种子仓库,第七识说为种子识)。亦有将七、八二识合说为一念(即意根)。以别于真心,亦别于妄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意识心)。亦可强说为虚空(勉强对应于“同”,或勉强对应为抽象思维)以别于真空(即真心,对应于“无同异”)与三维世界(异类万法,对应于“炽然成异”)。
此念执着思维,先有胜义尘应运而现(对应“炽热成异”,即半真半妄之心相。或可勉强对应为形象思维)。
《楞严经》说为一念坚相而有地大,一念润相而有水大,一念温相而有火大,一念动相而有风大。此四大总说为“相分”、“现相无明”。
至此,八识田中“见相二分”(亦说为四相无明:生相、业相、转相总为见分,现相为相分。)崭露头角,法界蓝图,初见端倪。
此念恒审谛思,恒审,恒审,谛思,谛思……而有“境界相”,而有“相续相”,而有“名字相”,而有浮尘之色法形于眼前身外(《楞严经》分说为“相待生劳……劳久发尘……”)。浮尘已非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了。
事即至此,十法界中“胜浮二种色尘”,“四科(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法界原料,业已具足。法界蓝图,俨然已成呼之欲出之势。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则于其中森罗万象、千变万化,只在随机而遇、随缘显现而已了。
从此,念念相续而有时间,物物拉矩而有空间,盘根错节而有万法……
《楞严经》第四卷说为“以是因缘,世界相续”,“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二、动物、有情世界的形成
大致说来,无情色法与意识心念相互作用,而有各种生命元体。
《楞严经》说为“身”、“心”、“相织妄成”,“五叠浑浊”。
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逆推此理。现代科技成果中动物克隆佐证此说。
仔细说来,由明暗(色尘)、动静(声尘)、通塞(香尘)、恬变(味尘)、离合(触尘)、生灭(法尘)等六尘十二相,粘入湛然之性(真心),发见、听、嗅、尝、觉、知等六入(前五为直觉之因,第六为知觉之因)而成十二处(色与眼,声与耳,香与鼻,味与舌,触与身,法与意相对为十二处)。进发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意识心(前五为直觉之果,说为俱生意识。第六为知觉之果,说为独头意识)。而成十八界(色对眼而成眼识,共三界。余类推,共十八界)。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入、尘、识三,各自反复作用:相映、相结、相卷、相纳、相绞、相抟、相揽,对应而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体(根)肉团之身。
《楞严经》中有详细论述。总说为“色杂妄想,想相为身……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中,元素化至夸克、中微子阶段,时而隐粒子而现波动,时而隐波动而现粒子。此隐 此现只随当机意念而动。反其理,何难推证:波动之识心与粒子之胜浮六尘相互作用而进化为中微子——原子——分子——生命体。
阿弥陀佛与如是我闻对应:
如者——阿也。
是者——弥也。
我者——陀也。
闻者——佛也。
闻到什么?闻到阿弥陀佛。佛到什么?佛到如是我。闻者,佛者,觉也。觉到什么?觉到无量万法(陀也,我也,粒子也,物力也),由无量的思维(弥也,是也,波动也,精力也)所变,由无相之真心(阿也,如也、真理也,客观存在)所现。
怪不得当年佛陀直将如是我闻独尊千经之首。怨不得历代祖师总把阿弥陀佛宣为万德洪名。
由杀盗淫妄、贪嗔痴慢疑……无量妄想、习气,总为身口意三业,涉入人与人、畜与畜、人与畜乃至天、仙、鬼、神等众,旁及山河大地、风云雨雾、树木花草……此情无情界,千类万辈,盘根错节,相互缠缚,彼此争斗不已。而有种种因缘果报……
《楞严经》说为“以是因缘,业果相续”、“自心取自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