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8-8-24 17:56:31
|
只看该作者
三颂初不说过。四颂四不怨嫌。长文俱约止善说。颂中皆约行善说也。
(子)今初
安处法座。随问为说。
~d 30
慢则不随。随即不轻慢意。
~s 36
(子)二颂三不叹毁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若有难问。随义而答。
~d 31
但依于义。不谭人好恶也。随义答者有二。一可答。二不可答。若问答相难诘。相上下。若胜负则自知。是为智者语。一可答也。若自放恣。敢有违者诛之。是为王者语。若长短是非皆不知。惟觅胜而已。是为愚者语。二不可答也。
~s 37
(子)三颂初不说过
因缘譬喻。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渐渐增益。入于佛道。
~d 32
若乐说人及经典过。生人毒念。今不说过。故使发心入于佛道。佛道从喜生也。
~s 38
(子)四颂四不怨嫌
除懒惰意。及懈怠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
~d 33
怨嫌心起。则懈懒忧恼。今慈心说法。则精进欢悦也。初颂止行竟。
~s 39
(癸)二颂观行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以诸因缘。无量譬喻。开示众生。咸令欢喜。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于其中。无所希望。但一心念。说法因缘。愿成佛道。令众亦尔。是则大利。安乐供养。
~d 34
说无上道。即颂但以大乘法答。愿成佛道令众亦尔。即颂令得一切种智也。二颂释竟。
~s 40
(壬)三明行成四。初标行成。二明内无过。则外难不生。三明内有善法。所以行成。四格量功德。
(癸)今初
我灭度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
~s 41
(癸)二明内无过。则外难不生。如无臭物。蝇则不来。
心无嫉恚。诸恼障碍。亦无忧愁。及骂詈者。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亦无摈出。安住忍故。
~s 42
(癸)三明内有善法。所以行成。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如我上说。
~d 35
若内无过。如长文中说。若内有善。如偈中说也。
~s 43
(癸)四格量功德
其人功德。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d 35
二口安乐行竟。
~s 44
(庚)三意安乐行二。初长文。二偈颂。
(辛)初中三。初标。二释。三结行成。
(壬)今初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
~s 45
(壬)二释二。初止行。二观行。止行是衣。观行是座。拔苦与乐是室也。
(癸)初中四。初不嫉诳。二不轻骂。三不恼乱。四不诤竞。
(子)今初
无怀嫉妒谄诳之心。
~d 36
不耐他荣。名为嫉妒。由贪故瞋。瞋垢之最重者也。险曲罔他。名之为谄。藏逆露顺。不任教诲。贪痴为体。正与道相违也。矫现有德以图利养。名之为诳。由贪痴故。堕邪命法。谬膺恭敬。招苦无穷。故此等心。皆是学道大障。茍有其一。尚不能得二乘菩提。况可宏通大法。上求下化耶。安乐行菩萨。急须弃之。
~s 46
(子)二不轻骂
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
~d 37
彼既发心学佛。便堕未来佛数。纵令烦恼习性不同。互有长短。但取其长以自益。勿求其短而忤彼也。
~s 47
(子)三不恼乱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d 38
四众各有求三乘人。所求三乘。义摄藏通别之三教。此三教法。皆是如来善巧方便。循循善诱。为实所施之权。四众苟能依之求道。自可渐引归圆。若自恃圆解。呵其去道尚远。自恃薄有行门。呵其放逸懈怠。彼既被呵。便生疑悔。进不能荐取圆理。退不能遵守三权。是即恼乱行人。招过不小矣。若具知根智眼。乃能与夺适宜。
~s 48
(子)四不诤竞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d 39
名字位人。薄解文义。未能念念观心。每于消文释义而起诤竞。只此诤竞。便名戏论。何况纵恣习气。言语嘲谑。浊乱心神。增长放逸。非安乐行。切须戒之。初止行竟。
~s 49
(癸)二观行四。初大悲想。治嫉诳。二慈父想。治轻骂。三大师想。治恼乱。四平等说法。治诤竞。
(子)今初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
~d 40
既起大悲。誓当拔苦。何忍嫉之谄之诳之。
~s 50
(子)二慈父想治轻骂
于诸如来。起慈父想。
~d 41
既学佛道。即未来佛。佛即我等大慈悲父。何可轻骂。求其长短。
~s 51
(子)三大师想治恼乱
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
~d 42
三乘四众。无非菩萨。有化训德。皆众生师。常应深心礼敬。何得恼令怀疑。
~s 52
(子)四平等说法治诤竞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d 43
文随于义义随文。名为平等。平等则无偏执。不起诤竞也。以顺法故不多不少。量机利钝。随器而授也。多说便为戏论。以彼不堪领解。徒费文辞。无实益故。若能领解。则如娑竭龙王雨注大海。乃至尘说刹说。亦不为多。二释竟。
~s 53
(壬)三结行成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
~d 44
此由止行成故。恶不能加也。
~s 54
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d 45
此由观行成故。胜人来集也。意安乐行初长文竟。
~s 55
(辛)二偈颂二。初颂释。二颂行成。略不颂标也。
(壬)初中二。初颂止行。二颂观行。
(癸)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d 46
初四句。颂初不嫉诳。恚慢二字。嫉之本也。邪伪二字。谄诳之注脚也。常修质直行。正明对治门也。第五句。颂二不轻骂。第六句。颂四不诤竞。后两句。颂三不恼乱。
~s 56
(癸)二颂观行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
~d 47
初一偈。颂初大悲想。第二偈。颂三大师想。次半偈。颂二慈父想。后半偈。颂四平等说法。初颂释竟。
~s 57
(壬)二颂行成
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d 48
三意安乐行竟。
~s 58
(庚)四誓愿安乐行二。初长文。二偈颂。
(辛)初中二。初明行法。二叹经。
(壬)初又三。初标。二释。三结行成。
(癸)今初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
~s 59
(癸)二释为三。初明誓愿所缘之境。二明起誓愿之由。三正立誓愿。
(子)今初
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
~d 49
已发三乘出世心者。名为在家。出家之人。全未发心。名为非菩萨人。就发心中。未断通惑。在三界内。名在家人。已断通惑。出三界外。名出家人。此收藏通三乘。别四十心皆尽也。非菩萨人。即收六道四生皆尽也。如此十法界境。各有苦集应拔。皆当起于大悲。各有道灭应与。皆当起于大慈。但已发心者。善芽既萌。因其善而玉成之。故起大慈。此慈即能拔三惑苦。未发心者。恶习偏强。因其恶而拯救之。故起大悲。此悲即能与三德乐。是谓缘无作谛。起无作誓也。
~s 60
(子)二明起誓愿之由
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d 50
如来方便随宜说法者。通指一代时教。或顿或渐。或大或小。或圆或偏。或显或密。或定不定。乃至或兼或但。或对或带。或开或显。或废或立。一一皆是不可思议善巧方便。一一皆是随顺众生所宜也。非菩萨人。则于权法不闻不知不觉。在家出家菩萨。则于妙法不问不信不解。不闻故无三乘闻慧。不知故无三乘思慧。不觉故无三乘修慧。不问故无一乘闻慧。不信故无一乘思慧。不解故无一乘修慧。此皆迷本道灭而为界内界外种种苦集。不达苦集体即道灭。所以为起宏誓愿之由也。
~s 61
(子)三正立誓愿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d 51
前明誓由。双举无权实三慧。今但约无圆三慧而立誓者。实能摄权故也。但乏圆慧。尚在所愍。况彼沉迷。尤当哀恻。神通力者。如来衣如来室力。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先以定动也。智慧力者。如来座力。四辩庄严。后以慧拔也。引之令得住是法中。则必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二释竟。
~s 62
(癸)三结行成二。初明离过。二明利益。
(子)今初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
~d 52
起大慈悲。是入如来室行成。知诸菩萨非菩萨等失于权实三慧。是坐如来座行成。宏誓制心。始终不倦。是着如来衣行成。室行成故。无瞋垢过失。座行成故。无谄诳过失。衣行成故。无懈怠过失。自既拔苦。遍拔他苦。义同止行成也。
~s 63
(子)二明利益又二。初正明。二释结。
(丑)今初
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
~d 53
室行成故。人天供养。随侍听法。衣行成故。诸天卫护。无能难问。座行成故。听者欢喜。自既得乐。遍与他乐。义同观行成也。
~s 64
(丑)二释结
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d 54
三世诸佛。同皆守护如是妙典。说此经者。安得不获此大利益耶。初明行法竟。
~s 65
(壬)二叹经二。初就法略叹。二约譬广叹。
(癸)今初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d 55
诸佛出世。悬远难值。正使佛出。久默斯要。是故闻名尚不可得。况得见耶。况受持耶。况读诵耶。意显今得见闻受持读诵。乃是不可思议因缘。应须宝重。如说修行也。
~s 66
(癸)二约譬广叹二。初不与珠譬。二与珠譬。
(子)初中二。初立譬。二法合。
(丑)初又五。初威伏诸国。(至)五惟不与珠。
(寅)今初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
~d 56
轮王。譬如来化世。诸国。譬阴入界诸境也。
~s 67
(寅)二小王不顺
而诸小王。不顺其命。
~d 57
小王。譬见爱等诸烦恼魔。即是寇盗。所谓林中王耳。未得无漏调伏。名不顺其命。
~s 68
(寅)三起兵讨伐
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戒如坚甲。定如营垒。慧如利器。七贤中方法为前军。须陀洹斯陀含中方法为次军。阿那含阿罗汉中方法为后军。所破者是三毒等分八万四千之寇盗。能破者是八万四千法门之官兵。(小乘八万四千法蕴)
~s 69
(寅)四有功喜赐
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
~d 59
田譬禅定。宅譬解脱。聚落譬初果二果。邑譬三果。城譬涅槃。即第四果。衣服譬惭忍善法。严身之具譬一切助道善法。种种七宝譬七科无漏道品。象马车乘譬二乘尽智及无生智。奴婢譬神通。人民譬有漏善法。
~s 70
(寅)五惟不与珠
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d 60
有出分段机发。名小功勋。有出变易机发。为大功勋。若未有大勋。忽赐髻珠。则眷属惊怪。譬众生大机未发。忽说此经。不惟二乘疑惑。即菩萨亦惊怪也。初立譬竟。
~s 71
(丑)二法合亦五。初合威伏诸国(至)五合唯不与珠。
(寅)今初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
~d 61
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者。禅定是慈忍行成。福德庄严。解脱德也。智慧是空座行成。智慧庄严。般若德也。以此二修而显一性。合上转轮圣王。虽是王[胤-乚]。由有强力而得登极。故言得法国土。即是证于常寂光土也。王于三界者。统摄实报方便同居三土。合上欲以威势降伏诸国。令断三惑。出二死。顺法性也。
~s 72
(寅)二合小王不顺
而诸魔王。不肯顺伏。
~d 62
同居三界。则有见爱魔王。方便三界。则有尘沙魔王。实报三界。则有无明魔王。皆不顺法性也。
~s 73
(寅)三合起兵讨伐
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
~d 63
即是七贤前军。乃至四果后军。与界内见爱烦恼战也。
~s 74
(寅)四合有功喜赐
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
~d 64
能降见爱。名为有功。余可知。
~s 75
(寅)五合唯不与珠
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d 65
浊障虽除。大机未发。故不为说也。初不与珠譬竟。
~s 76
(子)二与珠譬亦二。初立譬。二法合。
(丑)今初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
~d 66
圆明如意珠王。譬中道实智。体具三德。圆即法身德。明即般若德。如意雨宝。即解脱德。极果所宗故在王顶。臣下从来所未闻见。故名难信。实为权所隐。故云久在髻中。解髻即开权。与珠即显实也。
~s 77
(丑)二法合
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d 67
大集经云。知苦。坏阴魔。断集。离烦恼魔。证灭。离死魔。修道。坏天子魔。此约小乘破界内四魔言也。然而小乘修出世道。但以天魔不能为障。故云坏天子魔。其实未能降伏天魔。惟有如来应身八相成道。示现降天魔耳。今云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灭三毒。出三界。即是分段功成。又云有大功勋。破魔网。即是大乘机发。故大欢喜而说此难信之妙经也。
~s 78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法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d 68
既以法合譬竟。又复提譬帖合。殷勤赞叹。不一而足。欲令闻者作难遭想。依安乐行。敬爱持宏故也。誓愿安乐行初长文竟。
~s 79
(辛)二偈颂二。初颂行法。二颂叹经。
(壬)初中二。初超颂行成。二追颂行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