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蔡礼旭老师: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七集) 2007/2/6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0027
我们早上提到教育的问题,也提到「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看欲知来世果,我们的后半辈子,以至于我们来生的人生命运,其实都跟我们当下所种的因息息相关。那不只跟我们的后半辈子,跟我们的来生息息相关,以至于我们现在所做的、所想的,都直接影响到我们后代子孙的命运。所以我们想对了,我们做对了,这一生往后不会再后悔,而且我们的后代子孙也不会后悔,甚至于也不会埋怨,因为我们跟后代的子孙是一体的,不可分的。为什么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个孝字?孝字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老是指上一代,上一代还有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下一代又有下一代。所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个整体。
我们今天会为后代着想,会为子孙着想,我们整个为人处事就会很谨慎,不会草率,不会轻忽自己的一个念头。因为很可能这个念头、态度,假如错误了,就把后代子孙的路都给带错了。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范仲淹先生的一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他的子孙带向了百代,甚至于千代不衰的一个家族兴旺。所谓「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当一个人是把什么当宝,其实就已经影响他跟后代的命运。真正有德行的人他觉得行善,善是宝,没有德行的人他觉得财产是宝,他觉得这些钱是宝。那他贪财物的话,其实你看我们中国字,「贪者近贫」,这个贪跟贫穷没有两样。所以当我们是贪婪的心,后代是一代又比一代更贪,这个家族的命运那是凶多吉少了。所以善为才是玉宝,才是真正的宝贝,我们一生去奉行,这要留与子孙做好样子看。
范仲淹的一生垂范了后世,到现在已经超过一千年,我们看到他的后代子孙都很兴旺,我曾经遇到的很多都是当老师。那天我们在平镇高中上课的时候,来了一位长者,这位长者他一进门就非常认真的在听,还在那里抄笔记。我们这个后生晚辈看到这样的长者,都是肃然起敬,我们一看他整个相貌,就知道那一定是很有成就的、是当官的。但我也不认识这位长者,只是看到他的态度让我们印象深刻。后来当我们课程结束以前,我们是谈到范仲淹先生的风范,接着结束了,就请这位长者上台来致词。结果这位长者他是我们桃园县的副县长,范副县长。我刚讲完范仲淹先生,范副县长一接过来,给我们说到,他是范文正公的后代,刚好给我们做了个表演。确实我们亲眼看到范公的后代,真正在各行各业都是表率。
而且我们从范副县长前面的几句话,深刻感觉到他们家教非常的好。你看他们称先人的名号是称范文正公,代表着对祖宗是非常的恭敬。由于这分恭敬的心,自己就不敢做出不好的行为,有辱祖宗的德行。接着这范副县长说到,我没有给范文正公丢脸。他也确实尽心尽力在为这个社会服务,范副县长他从事于造桥铺路,有关交通方面的事业,做了三十六年,做了一辈子的公务人员。我们看到这个都呈现在我们面前,范氏的风范,我们是「见人善,即思齐」,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志向才对。范公以仁爱,以把人民放在心上,把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境,传给他的后代子孙。所以在「义田记」当中给我们说到,这都是后人,不是范氏的家族,是一位姓钱的读书人,他们感范公的德行写下来的文章。里面就提到了「公既殁」,范公虽然已经去世,他的子孙「修其业,承其志」,修为范公的这些德行,继承范公利益天下、利益人民的志向,就好像范公还在一样,「如公之存也」。
我们看到如公之存就可以体会到,人的身命或许会有结束的一天,但是人的精神可与日月同光。只要他这分精神是发自于一个人的至诚,他可以名垂千古,就好像他还活着一样,还影响着他的子孙,以及影响着人民。我常常跟朋友在谈的时候,说我们想想范仲淹先生死了吗?精神是长存的。不只是范家的后代受到影响,我们也受到范公的影响。其实当我们受到范公这分精神的影响感召,起而效法,我们也是范公实质的子孙、弟子。而且确实范公立身处世都是为天下的人,绝对不是只有为他自己的子孙而已;假若只为自己的子孙,那就不可能有这么崇高的品德、风范。在范公在的时候,他们的义田是一千亩,等到清朝,他的子孙已经把他发扬光大到四千亩,所以如公之存是真实不虚。文章当中又提到「惟以施贫活族」,范文正公留下来的是什么?「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救济贫穷的人,然后把他家族的困难都当作自己困难,一定让家族都能够过得很好的这分道义,施贫活族之义留给了他的子孙。
我们再来看看,善为玉宝一生用。那他不只是一生用,他世世代代的子孙都在奉行这个为人的道义。我们在范公这样的行持当中,再往源头去找,我们就可以深刻感觉到,一个圣贤人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有好的父母。一定有好的母亲,好的太太,才能出圣贤人。真的历史上留名的这些圣哲人,都有非常贤慧的母亲、太太。我们想象范公他才二、三岁左右,这么小的年纪,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他的母亲带着他,他的族人不愿意奉养他们母子。他父亲生的孩子,本来范公还有个哥哥,族人把他的哥哥接走,但是他更小,他的族人不愿意接他们来照顾,你看孤儿寡母这个情景是多么的危机凄凉。我们的人生有没有像范公这么惨?诸位朋友有没有?没有。你看在这么不好的人生际遇,是用什么样的心境去面对?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得到,范文正公母亲的德行那太不容易了,假如这个时候他的母亲是有埋怨、有悔恨,能不能出范公?出不了。当有埋怨、悔恨的时候,他的孩子成长过程身心就不健康。所以我们当母亲的人,假如对人生有怨、有微词都会影响后代。很有可能我们对公公婆婆不满,以至于对小姑、小叔不满,对家人不满,对先生不满,造成我们的孩子就对自己的父亲有看法,又对爷爷奶奶有看法,或者是对叔叔、姑姑有看法。这样的母亲在无意当中害了自己的小孩,所以要谨慎,这分怨会传下去。当孩子从小对人就有埋怨的心,请问他这一生会快乐吗?你看这个我们不学、不提醒、不了解,都不知道孩子的人格、心灵受到我们什么不好的影响,感知不到。
我母亲常会跟我们提到一些,其实我们都已经忘记的往事,因为长记性,差不多五、六岁才长。我的母亲就会说,我带你们三个人,我又教书,带三个孩子又教书,真的太累了。我以前还没教小学,听到很多朋友都说,小学老师最好,又有寒暑假。其实那是不了解教小学的那种辛苦,真正我自己去教了才知道不轻松。因为几十个孩子他的安全,以至于他的人格,有心的老师会很希望把孩子的规矩教好,品德教好。当对孩子的安全,以至于对他的人格都希望尽力的时候,那三十几个人,甚至于像我母亲那个时代,那一班都是五、六十个这么大的班,所以她每天要全神贯注在这些孩子身上,那怎么可能会不累!回到家里又有三个孩子要带,又有公公婆婆要照顾,整个家族要照顾;我母亲嫁过去的时候,姑姑、叔叔都还在念书。这样想到母亲那时候的生活情境,就感受到母亲确实扛的责任是很重的。
所以就说到,当我母亲太累了,我爷爷看得出来,他就会赶快叫我母亲先去休息,明天还教书,他说来来来,我来帮你看。我母亲说我们小的时候,我爷爷还会摇摇篮。叫我母亲先去睡,他来摇,摇摇摇,还是在哭的话,我爷爷也想睡了,结果就躺下去用脚摇,摇着摇着也不知道是孩子先睡着,还是爷爷先睡着,搞不清楚了。但是你看那种情境就留在,我们虽然没记忆,但是这个话从我母亲的嘴巴里讲出来,对我们的心理也很是感动。也有说到我们出生的时候,身体比较不好,不好养,我的姑姑、叔叔有时候在医院看顾我们,看我们病得很重都在旁边掉眼泪。你看母亲的这些叙述留在我们心中的,都是对这些长辈的一种感恩心,都是在告诉我们,这些长辈对我们的照顾。所以孩子心中时时就是一分感恩、一分温暖,他就不会看这不顺眼,看那不顺眼。我们的人生态度都直接在影响下一代,可不能忽略了我们的一言一行,甚至于是一个念头都不应该忽略。真正有修行,才能真正把孩子教好。
我们再回到范公的母亲的情境,这么样的孤儿寡母陷在这样的危机当中,家族却抛下了他们,一般常人来讲,那一定会非常埋怨的。但是范公的母亲并没有丝毫的埋怨,在孩子成长的过程,时时都叮咛着他,父亲对他的恩德,家族对他的恩德。后来范公发达了,你看马上是去照顾他的家族。而范公的继父是姓朱,他对他继父的家族,那不亚于对自己家族的照顾,所以你看范公一生都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面。而自己曾经孤儿寡母被遗弃,但他没有任何怨言,反而是生起的什么态度?是我们人生曾经走过的苦,不要再让自己的族人再尝这样不好的滋味。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应该效法的态度。我们人生曾经吃过的苦头、走过的错路,不应该再让我们的后代子孙,让我们的学生,甚至于心胸更宽广的,不应该再让其它的人再走错路。我们有没有这样感同身受的心,人饥己饥的心?所以「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我们能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祖宗的心,来面对我们的人生,那天底下每个人都是我们的同胞,都是我们的族人。那哪个族人的苦痛我们能够视而不见?唯有有这样宽广的胸襟,这一生才会无悔。因为当我们看到社会这么乱,社会有很多的需要,而我们却视而不见,事实上我们的良知都已经在一点一滴的灰暗下去,没有放光明。
那一天我们在平镇高中的时候,有一位校长他上台来讲了两段话,让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这位校长他非常有爱心,他们的学校本来有很多中辍生。我们感受一下,今天当一个中辍的学生出现,请问所牵动的是多少人的担忧受怕?我们不能说中辍生,那不是我儿子,那我们就毫不关心,毫不在乎。其实一个中辍生的影响是整个社会,当他在该读书的时候没有好好受教育,再接受整个社会的污染,那他很可能往后犯罪,会让整个社会都不安宁。我们现在是成人,有没有这样的远见来带动整个社会重视这些事情?中辍生一定要让他回到学校,让他受到好的教育,受到老师的爱护。因为一个孩子只要有爱,他就不容易走上歧路,走上错路。
在马来西亚有个学生,行为也是常常出状况,结果刚好有位老师又看到他犯错了,因为他在学校可能也很有名气。所以那个老师把他叫过来,正准备要指出他的问题,要劝诫他。结果这个孩子走过来,就有点爱理不理的样子。因为可能很多老师一看到他,都是骂他一顿,他也已经骂皮了,当下那个态度也不是很好。这个老师他很有爱心,叫过来正准备说话,刚好看到这个孩子身体比较肮脏,一看到这个景象,就想到可能是家里的照顾比较不足。一个孩子行为偏颇是结果,原因出在哪?许哲女士有句话也很震撼我们的心灵,她说没有坏的孩子,只有缺乏爱的孩子。这是把人生的道理讲出来,哪有人喜欢自甘堕落,他缺乏了一个生命的原动力,孝心、爱心,他没有这个原动力。
这位老师看到这个孩子的这些衣着,他的整个给人的感觉,心里想着家里可能是比较缺乏爱。所以当下本来是要指责这个孩子,马上问了一句话:同学你早饭吃了没有?你看这是很柔软的言语,当下这个孩子愣了一下,结果眼泪就掉下来。因为这样关怀的言语,在他的生命当中可能已经久违了,太久没有这样的言语在关怀他。这个老师看他一直在那掉眼泪,就带着这个孩子去吃早餐。事实上我们要去让一个孩子有好的转变,很重要的是好好的爱护他,不是好好教训他。好好爱护他,他感受到的,建立了那分信任,他就愿意不让我们失望;假如感受不到那分爱,都感觉我们好像都是在控制他,看不顺眼他,他是这种感觉,那可能就会对立了。这位老师后来就常常关怀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只要是这个老师给他讲的话,他就非常的用心去实践,后来这个孩子的整个品德跟成绩也有很大的转变。这是我们一个马来西亚的朋友告诉我的真实故事。
我们听到这样的故事,我们为人师也应该效法这种爱心,以至于我们为人长辈都要有这种心境。很有可能一个孩子的成就,虽然缺乏了父母的爱,但是却有他的伯伯,或者他的叔叔,或者他的舅舅,哪个长辈特别爱护他,承担了他的教育,这分对他的爱心孩子感受到了,纵使父母不负责任,这个孩子还是有成就。只要有真正爱护他的人,他的生命就会有能量、会有动力。诸位朋友,您身旁有没有这样子的朋友?我就遇过这样的长辈。是因为父母并没有好好照顾他,但是他的长辈好好照顾他,他还是很有成就。以至于送到孤儿院的孩子,假如孤儿院的院长、老师很有爱心,那这也会出很多好的孩子,好的人才出来。
刚刚我们提到了这个校长,他上台,因为他是致力于把很多中辍生找回学校来,好好教育他们。所以做了很多的努力,也颇见成效,很多家庭、父母也非常感谢他。这位校长上台说到,社会愈乱,我们愈应该要站出来。所以社会愈乱,每件事都是看到了不是抱怨,社会的乱是让我们看到我们在这个时代应有的责任、使命。当我们生起的是社会愈乱,我们愈应该担起这个责任,人生没有埋怨;我们就是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心,所以到处埋怨。官员腐败,骂;地上纸屑很多,骂;排队都插队了,骂。只对社会现象在那里批评、抱怨,这样的人生没什么意义;反而看到了乱象马上想回来我们有责任。
我的记忆很深刻,上一次回来坐出租车,遇到了这个出租车司机,一上车他年龄跟我相彷佛,孩子还很小。结果他就感叹,假如这些政治人物没有德行,学历再高也没用,反而更是强辞夺理,用他犀利的口才,把整个社会的是非善恶都搞得乱七八糟,都分辨不清楚。真的,好口才、好学历不能够利益人民。所以这位出租车司机就说,因为这些现象,他感悟到德行比学历更重要。你看这出租车司机看到社会现象,他是反思我们应该怎么经营家庭,我们怎么样培养下一代。总不能我的下一代学历很高,结果还是变成危害人民的人!所以孔夫子有段话提到,「弓调而后求劲焉」,你做弓箭,是要先把弓调整好了,然后再去让它更有劲道。「马服而后求良焉」,这匹马要驯服了,再去调整牠的整个那种跑的状态。牠假如不服从,很暴戾的话,这匹马不能骑,会把主人给摔死。所以马服,牠能温顺了,再来调、再来骑,再来调教这匹马。
所以「士必悫而后求智能者焉」,一个读书人一定是先要善良,再来求很多技能。「不悫而多能」,这个悫是指善良,他不善良但是却有很多的才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