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净公上人讲解一心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八十个道场,都是大道场,每个道场都是住众几千、几百人以上的,四百八十座,没有求出离三界,所以他的果报在天上。修行人最难得的就是求出离的心,我要超越轮回,我要离开六道。这个事情是难,不是你想像就能做得到的,可是遇到净土法门,没有一个不成就,万修万人去。念佛还不能往生,那是你自己不愿意往生,这个绝对不可以责怪善导大师,万修万人去是善导大师说的,他讲的话一点都不错。你不愿意去,你没有出离心,你对於这个世间还有贪恋、还有放不下,这就不行,这就去不了。真放下,什么时候放下?当下放下,绝对不是说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处理好,你有这个念头去不了,为什么?还是有分别执著放不下。要放下,当下立刻放下,时时都放下,刻刻都放下,处处都放下,没有一样放不下,现在走,马上就走,这才行。於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确实没有一丝毫贪恋的念头,这个人出离了,这个人念佛才能得功夫成片。我们不说高,高的是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他肯定会得到,他这一生决定成就。
没有出离的心,「耽著五欲」,财色名食睡他放不下,他还贪爱,「造诸恶业,於诸生死心无厌离」,这个生死就是六道轮回,对於六道轮回他还没有厌倦的心,还没有出离的心,「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为什么佛教我们以苦为师?佛为什么一生托钵?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放下这种贪著。你每天沿门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选择的,都怀著一个感恩的心,不管你给什么,都是感恩的心。所以施主布施你一钵饭,有的时候不到一钵,一点点,他要托好几家才变成一钵,平等的恭敬、平等的感恩,无非是把我们贪瞋痴慢的习气用这种方法把它断掉,没有选择,要学给什么吃什么,没有一样不好。现在是不托钵了,我们饮食是由常住供养,常住的供养还是十方信众的,不过不必他们来做,不必我们去托钵,已经是方便多了。常住对於大众的饮食只注重一样,卫生、干净,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一九卷) 2008/2/16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19》)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