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8-8-5 13:48:18
|
只看该作者
又与前圣僧不度无信者会同耳。法宝下。甘露此云不死之药。故云妙良药。虽有起死回生之功。不能治必死之人。法宝亦尔。能治一切烦恼生死之病。有信者闻解修行。可证菩提。如人服药必得长生也。假若无信阐提。闻之不信反谤。必堕恶道也。良以法遇信根者。如清凉池。四面皆可入。法遇一阐提反成火坑。不但不得清凉。触之则烧。入之则死。呜呼。可不慎欤(梵语一阐提此[语]信不具)。
△二明众生承恩获益。
菩萨声闻常在世。无数方便度众生。若有众生信乐心。各入三乘安乐位。如来不出于世间。一切众生入邪道。永离甘露饮毒药。长溺苦海无出期。佛日出现三千界。放大光明照长夜。众生如睡不觉知。蒙光得入无为室。如来未说一乘法。十方国土悉空虚。发心修行成正觉。一切佛土皆严净。一乘法宝诸佛母。三世如来从此生。般若方便无间修。解脱道成登妙觉。若佛菩萨不出现。世间众生无导师。生死险难无由过。如何得至于宝所。以大愿力为善友。常说妙法令修行。趣向十地证菩提。善入涅槃安乐处。
圣人开化。曲顺时机。善巧方便。活泼法门。其数无量。所为者度生而已。若众生有信乐之心。则随其根性。各入不同。故有三乘果位。然位固差别。其所证之理。同一安乐也。以其见思通惑已断。更无扰心者故安。分段生死已离。不受逼迫故乐。(三乘者即声闻辟支权教佛乘)此即众生承恩获益如此也。如来下四句反显。以如来出世固然。不出世时。众生尽入邪道。(如九十五种外道。事火崇水等。各立门庭。非理谬计。拨无因果。以道之不正。故为邪道。举世之人。不闻正法。皆入于邪道网中也)甘露喻佛教法。能出生死。毒药喻外道邪说。能堕苦伦。此言佛不出世。则不闻佛法。如永离甘露。然世间既无圣师。则众生必归邪道。受邪说。如饮毒药。可谓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故云长溺苦海。无有出期。(苦海即生死。期者时限也)佛日下。复明从佛出苦也。谓佛既出世。如日丽天。乾坤朗耀。三千界内放大光明。能令众生改邪归正。得出苦伦也。长夜喻无明。以人有无明障蔽妙明。起惑造业轮转生死。如处长夜不见三光者。佛以身光照世。智光照心。口光教诫。所以能照众生无明生死长夜也。众生下。言众生为无明所覆。如长夜大睡之人。昏昏不觉。一蒙佛光。照破无明昏暗。始知生死睡梦皆空。入无为室者。此言生死大梦既空。得证无为涅槃。如人入室。有所依止也。如来下。拣前显实也。前所说者是三乘权教。令人证三乘涅槃。然未说一乘实法。虽证三乘涅槃。犹权而不实。故云空虚。发心等。指佛因中说。由佛始则发一乘心。修一乘行。所以成正觉之果也。一切等。如华严一处成道。处处皆能成道。凡微尘毛孔。皆为佛土。故云一切。以一处庄严。处处庄严。一处清净。处处清净。故云皆严净。盖由一乘法宝。能生妙果。究竟成佛。如母生子。故称法宝为诸佛之母也。故云三世等。般若下。会佛三德。般若有三种。曰实相。曰观照。曰文字。由文字启观照。从观照达实相。梵语般若。此云智慧。以智慧作入道之方便。回光内照。功夫专住。故云无间修。为大乘无间道。即观照般若也。解脱道者。由观照入理。则诸惑空。二死尽。如鸟之出笼。故云解脱。妙觉即佛果。登者即证。谓才得解脱。即入妙觉成佛矣。然妙觉即本觉法身德。体大也。解脱即出缠。相大也。般若即观照。用大也。谓依体起用。以用合体。则得解脱。故证究竟果位如此也。若佛下又反显。言佛菩萨不出现时。人无引导之师。奚得修行之路哉。生死下。谓如人发心至珍宝处求宝。必得引导之师。可以避险行夷。方达宝所。假若无师引导。险难尚且不知回避。焉能得达宝所乎。佛喻尊师。众生喻求宝之人。险难喻生死。宝所喻佛果。以喻显法。则知佛恩广大矣。以大下结显佛恩。谓佛有大愿摄持。从理涉事。与世人为师为友。说法引导。令人修行。趣向十地。高证菩提。善入涅槃(起信云。十地菩萨于色究竟顶天。现最高大身。究竟成佛也。菩提即智德。涅槃是断德。以佛涅槃为安乐处)。
△三大悲隐胜现劣。
大悲菩萨化世间。方便引导众生故。内秘一乘真实行。外现缘觉及声闻。钝根小智闻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厌尘劳。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若遇善友发大心。三种炼磨修妙行。永断烦恼所知障。证得如来常住身。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
初四句正明隐胜现劣。曲成开化。内秘者自隐也。一乘实行即菩萨之大德。外现者示小乘之相。意在以权引实也。钝根下释义。因众生久受生死。智小行劣。乍闻一乘大法。则生怖畏。意谓菩萨发心。必长劫度生。久受勤苦。然后成道。而小智之人。所以必生怖畏。由是大悲菩萨。屈尊就卑。示现为声闻缘觉。与其同事摄化。引之发心。令先证小果。将之诱之。然后令其回小向大。得证菩提。此显圣人权便之心无所不至也。不知下。出怖大之故。谓小智之人。不知自己身中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小果。(即二乘灰断涅槃是也)厌恶尘劳生死。所以小就也。众生本有下。渐令从权入实也。以众生身中有在缠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而本有菩提智种。悉在赖耶藏识中所含。(应知赖耶藏识。华梵并举。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藏者藏也。以含藏一切种子故。菩提智种。亦藏识所含)若根性纯熟得遇善友。引权入实令发大心。(即菩提心也)三种者。戒定慧也。炼者冶金也。磨者瑳磨也。此二字借字显修。谓行人承善友之教。以戒定降伏其心。能断烦恼。如石磨物转有成无。以磋融万法。归于一心。如炉炼金锁散成锭也。既会万法唯心。亦会延促无碍。再不怖佛道长远。亦不惧久受勤苦。故云修妙行。永断下。谓一念相应。断烦恼障。离我执。证人空涅槃。断所知障。离法执。证法空涅槃。既断二执。离二障。则证得如来常住法身。可谓从权入实矣。末二句结。谓菩提妙果非心外别有。每在心目之间。未尝离却片时。固不难成。所难者真善知识。实难得遇。灭有缘者。得遇真善知识。以向上好处提撕。如点铁成金。复何难哉。如龙女遇文殊立地成佛。夹山遇船子篙头见道。以上广引劝持已竟。
△八颂教知法要。
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汝诸长者大会众。及末来世清信士。如是四法菩萨地。要当修习成佛道。
一切菩萨通标发心之人。修胜道者。为发心起修之行。四种下。指修行法要。令修行者决定奉行。故云应当知。亲近下。正出四义。第一要亲近真善知识。亲者拜之为师。近者莫离左右。晓夕不可自怠。至于执爨负舂陆沉贱役。未尝惮劳。欲彼规范我也。所谓打头不遇作家。到老反成愲懂。此第一难事应知也。次闻慧。真善知识凡所说出。皆是正法我当听闻。再次思慧。如其所闻而思量。言言销归自己。句句契合本心。再次为修慧。如其所思而修之。行起解绝。离心意识。以正智照理。五蕴当下皆空。诸苦一时齐度。智理契合。名为亲证矣。以上四种。十方大圣通修之法。故云十方等。汝诸下四句结劝诸长者。因智光一人。兼为五百。傍及一切。故云大会众。此为叮嘱现前大众。下句及为未来大众。清信士者。即清雅信心之士也。如是下。地字。即四种法要。是菩萨成佛之因地也。要当下。谓欲成佛道者须要当行四法。履践而修。薰染而习。庶其佛道可成矣。以上因国王恩重尊贵。推其前因。从清净持戒中来。因之广赞戒法。欲求净戒。先当忏悔。忏法门中。又开出事观理观。受戒须求圣师。防魔更求外护。乃至广引三宝。竭力劝持。反覆数层。终结四法。以见如来赤心为众。不厌词繁。亦非好繁。盖慈悲太切也。以上国王恩已竟。
△四三宝恩二。初总牒四恩。
善男子等应谛听。如来所说四恩者。
△二别颂三宝三。初颂佛宝二。初总颂佛德。
佛宝之恩最为上。为度众生发大心。三僧企耶大劫中。具修百千诸苦行。功德圆满遍法界。十地究竟证三身。
三僧企耶如二卷解。大劫者。法数云。劫有三种。一小劫。人寿十岁。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为一增。又自八万四千岁。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为一减。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也。二中劫者。如前二十番增减。为一中劫。三大劫者。谓成住坏空。各二十番增减。为一大劫。具修苦行者。即断惑证真之间。历行诸道。六度齐修。自他广利。以操履万行为功。因功获义为德。功德全备故云圆满。遍法界者。约处显德有三义。一佛因中行行尽空法界。何处不到。经云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二者果显因德。名称普闻十方世界。三者凡行一行皆能称性。性体周遍。行亦周遍。此为因圆。十地下谓果满。以初从发心。经历位次。从信至住。乃至十地。究竟成佛。竖经三大阿僧祇劫。始证三身果佛也。三身者。即法报化三。一证皆证矣。
△二别颂三身四。初颂法身二。初正明断德。
法身体遍诸众生。万德凝然性常住。不生不灭无来去。不一不异非常断。法界遍满如虚空。一切如来共修证。有为无为诸功德。依止法身常清净。法身本性如虚空。远离六尘无所染。法身无形离诸相。能相所相悉皆空。如是诸佛妙法身。戏论言辞相寂灭。远离一切诸分别。心行处灭体皆如。
法身者。以法性为身。其体周遍。竖遍一切时。冥通三际。横遍一切处。充满十方。圆褁十虚。包纳冲?。今言遍诸众生者。谓法身非佛独具。乃四圣六凡皆具。以众生皆有佛性。故佛性即众生之法身也。但凡夫在缠未脱。不能悟证。虽具其体。未得受用。今因智光父子以警策之。令其自省。知有法身。众生可以成佛也。万德者。即一切功德法财禅定智慧等。乃性分本具之德用。非修成新得故云凝然常住。应知法身有二义。一富有万德。如上所解。二荡无纤尘。如下解。不生下。谓生灭去来一异断常皆属有门对待。法身无为绝诸对待。故云不生等。法界一句似有颠倒。应云遍满法界则顺。若不然。应云法性遍满。或直言法身遍满。文义皆顺。今法界二字在上者。译人之语倒。或誊录之讹书。凡讲者以顺为妙。如虚空者。借喻显法。因虚空亦能遍满故。然犹分喻。未得全同。楞严云。虚空在真心内。如片云点太清里。一切下。显诸佛共证之体用也。有为二句。显法身为诸善之所依。有为即菩萨之万行。化佛之作为。有所施为。是名有为功德。无为即所证之道。如如理智。无所作为。是名无为功德。依止等。正显法身为功德之所依。然诸善功德既依止法身。则无不融之。以法身清净。故一切清净。法身真常。故一切真常。如万流归海同一咸味。故下八句。皆明离过绝非也。能所相者。有形则有相。既无形体则无相表。既无相表焉有能所。应知能所二字是对待法。如因色显空。色为能显。空为所显等。以能所皆离故云悉空。戏论下遣言。谓但有言相皆呼唤他不着。以言无得理之功。故云戏论。当知寂灭二字不可就理说。以言不能道为寂灭故。远离下二句。如圣凡依正。染净因果。皆为分别。故云一切。法身当体本无。故云远离。心行处灭者。心即妄心。行处即妄心缘境。灭者即缘他不着也。以妄心行处皆不可得。离心缘相也。上戏论灭离言说相。远分别离名字相。总言本性空寂。一法不可当情。所谓法身无为。不堕诸数。
△二结劝修证。
为欲证得如来身。菩萨善修于万行。智体无为真法性。色心一切诸佛同。譬如飞鸟至金山。能使鸟身同彼色。一切菩萨如飞鸟。法身佛体类金山。
此谓佛既能证。汝等亦当证之也。如来身指法身。菩萨指能修之人。万行即从因至果之功夫。谓欲得从因至佛果者。须善修万行。然后方可证得也。然必欲万行者。行乃菩萨修行之功能。及利他之善法。功夫门中。起一切智。断一切惑。离二种死。究竟涅槃。方能亲证。岂易易而成之哉。又非自行不能证体。非利他不成庄严。法身以万德为庄严。非万行不能圆满故。智体下二句。必因果相同也。智体无为者。智即菩萨之觉照。乃始觉也。真法性即本觉也。以始本究竟。皆离分别。故云无为。此言智理皆与佛同也。下句又言色心亦与佛同。色即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六尘。(即形显二种色相。声香味触法)心即意根赖耶。及前六识心王。五十一心所。然色心二法。开之则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故云一切。诸佛同者。言诸佛以无为之智。契无为理时。一切色心等。皆融为真如法性。所以成佛。意谓汝等菩萨。因修得证。亦当与佛同也。次二句举喻。譬如飞鸟落至金山。以金山色胜。能使鸟身同彼金色。一切下合。谓菩萨如鸟。法身如山。菩萨一证法身时。一切色心亦皆融为真如法性。即与佛同也。
△二颂报身二。初自受用身。
自受用身诸相好。一一遍满十方刹。四智圆明受法乐。前佛后佛体皆同。虽遍法界无障碍。如是妙境不思议。是身常住报佛土。自受法乐无间断。
唯识论云。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习无量福德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又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又云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此经云。自受用身诸相好。一一遍满十方刹。与彼论同。起信云。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云云。满十方刹者。即彼论常遍色身。彼云一一无边。此云一一遍满。即是以大圆镜智。证得圆满报身。充满华藏世界。无漏五蕴。称性周遍故也。四智下。谓报身如来转识心品。成此四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圆明者满分也。法乐者。法性自在当体为乐。正是自所受用。非他所知也。前佛后佛等。与诸佛会同也。谓但能证得。体无差别。故曰皆同。虽遍下释疑。恐疑者云。既相好遍满十方刹土。则与境界妨碍。于理何通。故释云。相好虽遍法界。却无障碍。此但标定。下释言如是相好。与诸境界。身境相融。互不相碍。皆虚灵玄妙。不可思议。岂容意路疑之哉。即彼论云。如净土量。身量亦尔。是身下。明报身所依之刹土也。报佛即自他受用之总体。土即实报庄严土。是身。即自受用身。常住。即恒常居住于实报土中。彼论云。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经云。受乐无间者。即从初成佛。尽未来际。受享法乐。无有间断。与彼论同。
△二他受用身三。初身土相好说法。
他受用身诸相好。随机应现无增减。
唯识论云。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即诸相好也。本经二卷长行云。 |
|